周公解夢夢見親戚扭到腳住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編者按: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方言則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體記憶與民族文化的載體,其交匯和輸出也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視頻推出“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帶你了解廣東特色方言故事。

地處廣東省雷州半島東北端的湛江吳川市,境內方言復雜,有人講粵語白話、有人講雷州話,其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當屬吳川白話,有時也被稱為吳川土白話、吳陽話。

同為粵語的分支,吳川白話的語音面貌卻與廣州話大不相同,其保留了眾多古音韻和土語,在親屬稱謂上尤為體現,有吳川人將母親稱作“娘”,將祖母稱作“亞奶”。吳川傳統童謠更是蘊含了不少吳川白話古語,如將壁虎讀作“勾鐮蛇”。

近日,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了多次前往吳川調研的嶺南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李茂,了解吳川白話的分布、特點與發展傳承的情況。

和廣州話同屬粵方言,但與之差別大

湛江吳川地處廣東省西南沿海,位於雷州半島東北端,這裏部分人講著雷州話,不過,更多的居民操著一口吳川白話。

南都記者了解到,吳川白話以吳陽鎮、黃坡鎮一帶口音為代表。吳川市吳陽鎮一帶舊時有古芷寮港,其不僅是吳川重鎮,也是當時吳川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期以來,吳陽白話都被學者們作為吳川白話標準音用來參照。所以,一般人們提起“吳川白話”,即指吳陽話。

吳川方言分布示意圖。圖片來源:《廣東省吳川方言記略》

陳李茂提到,學界有觀點認為,吳川白話與閩方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吳川縣誌》記載:“吳川巨族,吳林陳李幾家而已。吳曰上郭(上郭村,今在吳陽鎮),自閩入粵。”該方言的形成,可能與吳川早期居民多由閩地遷入有關。比如,方言中,數字“五”發音就和閩方言相似。

吳川吳陽鎮城裏村南城門。圖片來源:“方誌廣東”微信公眾號

陳李茂向南都記者談到,盡管仍無明確證據可考究吳川白話的起源,但當地方誌記載,近200年前該地區的方言就已存在。另外,清代毛昌善修、陳蘭彬纂,清光緒十四年刊本《吳川縣誌·方名》寫道:“狗與九、酒與走,樓與劉,二與義均讀同音。”這在今天的粵語和當地吳川白話裏一樣成立。

從語音面貌上來看,吳川白話與廣州話差別較大,但從吳川白話的內部差異來看,吳川多個地區的口音與廣東一些粵方言地區相近。陳李茂告訴南都記者,吳川白話有多種口音,其中,通行於吳川東北部的淺水鎮和長岐鎮一帶的口音,則與相鄰的茂名化州長岐鎮口音相近,分布於吳川塘㙍鎮的塘㙍口音,同東莞粵方言相似。

保留很多古詞,稱父為“官”、稱母為“娘”

與粵語聲韻母的種種共性,證實了吳川白話無疑是粵方言的一支。

和廣州話一樣,吳川白話也有9個聲調,不過,兩者的差別較大。陳李茂解釋說:“雖同有9個聲調,然而一些調類的調值並不相同。這也是操其他粵方言的人難以聽懂吳川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語音方面的區別,吳川白話與廣州話在詞匯上也有所不同,最為明顯的就是親屬稱謂詞上的使用。《吳川縣誌》亦有記載,“吳川音較清婉,而過於柔。”吳川白話有稱父親為“爸”“官”“叔”或“哥”;母親則稱為“媽”“娘”或“娜”。他們用“亞爹”稱呼祖父,用“亞奶”稱呼祖母,用“公祖”稱呼曾祖父,用“婆祖”稱呼曾祖母,這都與廣州話不同。

吳川白話中也保留著很多古音、古詞。比如,吳川白話稱“太陽”為“日頭”,唐代張鷟所作之《朝野僉載》,其中就提到“日頭赫赤赤,地上絲氳氳”,兩者用法一致。稱“趕集”為“趁墟”或“趁虛”,柳宗元所作的“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也是如此。

傳統童謠古韻十足,至今仍在傳唱

“點腳泥鰍,同船坐舟,三官坐轎,白蟻行橋,橋兒扭扭,扭到三官大路口。”

去年,經當地音樂愛好者重新作曲編曲後的吳川童謠《點腳泥鰍》,被拍成了音樂視頻,刷屏吳川人的朋友圈。

這首趣味十足的童謠描繪了一種名為“點腳泥鰍”的民間遊戲,勾起了不少當地人對童年的回憶。此曲再度風靡,足見吳川人對母語的認同感與親切感。

南都記者了解到,《點腳泥鰍》用保留了眾多上古音韻的吳川白話朗讀時朗朗上口。

以《點腳泥鰍》為例,吳川童謠篇幅較為短小,最短的僅有兩句,而在結構形式上,則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和長短句等多種形態。音韻和諧、節奏明快的吳川童謠淺顯易懂,為了讓孩子們通過民間童謠學說話、識事物,裏面所訴說的小故事多有趣生動。

在吳川童謠的故事裏,有心者也能尋到不少吳川方言土語的蹤跡。這些獨特的表述,既保留了吳川過去的傳統說法,記錄了以前吳川人的社會歷史生活。

比如,“勾鐮蛇,老鼠尾,阿媽去村勿跟尾,買封糕兒等路你”,這支童謠中的“勾鐮蛇”意為“壁虎”,“去村”意為“逛街、走親戚”,“等路你”意為“帶禮物給你”。

此外,不少童謠也保存了吳川當地人特有的人物稱呼。如稱“我、我們”為“伝”,稱“女兒”為“康女”等。

陳李茂(左一)在當地調研。受訪者供圖

陳李茂向南都記者,現在的吳川家庭教孩子說吳川白話呈減少趨勢。有些地方的白話口音也與廣州話愈發接近。比如說起“樹”,有些吳川人第一反應是照讀“樹”的廣州話,殊不知在吳川古話裏稱“樹”為“木”。“蜻蜓”的說法也類似,現在不少吳川人已不知吳川老話將其讀作“能離”。

“點兵兵,點兵兵,點到乜人去當兵;點家賊,點家賊,點到乜人去做賊”。

“扒沙堆,扒沙堆,誰人扒跌打三錘”。

——好在,如今的吳川童謠還在傳唱,唱著吳川人童年裏關於“兵捉賊”、扒沙堆、追蜻蜓的回憶。

“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采寫:南都記者 黃小殷 實習生 吳浩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