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苦行僧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苦行僧釋正弘:三步一拜跪行20個月,手腳長滿繭,只為國民祈福

在歷史上,有兩則著名的有關佛家的諫言,一是唐代韓愈所寫的《諫迎佛骨》,一是明代王陽明所寫的《諫迎佛疏》,前者言辭犀利,對佛一頓恨罵,結果險些喪命。

後者先誇,再論佛的長處,繼而作對比,很容易便可以看到佛的不足,不過明武宗朱厚照與唐憲宗李純也不同,王陽明的《諫迎佛疏》最終沒有呈上去。

大家都清楚,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他本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屬於剎帝利種姓,曾娶妻生子,但後來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再加上釋迦族姓所面臨滅族的戰爭威脅,以及對婆羅門教的不滿,釋迦牟尼因此放棄了王族生活,開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國。

既然要追求理想,那麼就應當放棄人世優渥的生活,不可奢侈,一心向善,克服種種讓身心難受的東西,而“苦行”這一修道方式曾普遍存在於各教徒中,釋迦牟尼在修道初期,便苦行了6年。

而後釋迦牟尼感覺到苦行不是達到解脫的道路,因此轉而到菩提迦耶畢波羅樹下靜坐思維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最終覺悟成佛,後開始傳教。幾百年後,我國的漢明帝夜夢金人,群臣解夢,認為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漢明帝因此派出使者迎佛,並且建立我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我國。

佛教自此在我國大地上發揚光大了,經久不息,就算我國史上有過“三武一宗滅佛”之事,但佛教並沒有從我國消失,而我國五大佛寺分別是杭州徑山興盛萬壽寺、北山景德靈隱寺、南山凈慈報恩光孝寺、太白山天童景德寺和寧波阿育王山鄮峰廣利寺。

其中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因寺內珍藏有釋迦牟尼的正身舍利而聞名中外,也是我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

值得一提的是,苦行僧在印度是很常見的,不過在我國,並不倡導“苦行”的行為,因此苦行僧釋正弘為祈福國泰民安,做出“三步一拜跪行20個月”的事情,並沒有獲得眾人的理解,甚至被過路人認為是“瘋子”。

釋正弘是阿育王寺中的一名僧徒,據說是受了苦行頭陀墓林僧的點化,繼而開始他的朝聖之路,釋正弘決心赤腳步行走完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四大名山,並且要以三步一拜的方式。

釋正弘認為心誠則靈,身體上的苦並不算什麼,只要自己內心真摯誠懇,並可實現內心所想,而釋正弘也體現出了他的“大愛”。

從2013年9月起,不論刮風下雨,夏熱冬寒,釋正弘始終堅持在這條朝聖路上,口渴便喝山泉,餓了就去化緣,口念“南無阿彌陀佛”,三步一拜以示對佛的尊重,歷時20個月到達了峨眉山,而跪在金頂佛像下,釋正弘說出了自己的所願,那便是:祈求國泰民安,國家富強泰和,百姓安居樂業。

不過雖然釋正弘是祈福國泰民安,讓人感動,但許多人對於他的這種“付出”卻是不能夠理解,在大部分人的人看來,想要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方式有很多,“苦行”卻是愚昧的,無非就是讓自己感動,事實上國泰民安還是需要實質的付出,為國家和人民真正的去做些事情。

而《僧祇律》中說:“若欲新出家者,不得便說出家樂,應說出家苦。”佛教中確實存在有“苦行”的說辭,為正道苦行,盡管朝聖是較為常見的宗教活動,但想要真正實現內心所想,朝聖並不是可行的方式。

朝聖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信徒內心的洗滌,在這條路上,信徒的問題得到了解答,心靈得到了治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