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地裏很多人周公解夢佛滔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59歲那年,李中離開老家河南周口,和兒子、老伴三個人,在北京房山租了30畝地,一種就是5年。出租地的本地人說,他們很能吃苦,一天到晚,都在地裏幹活。但李中覺得,這只是為了生活。5年來,他們一家七口人,不得不在兩個地方種地,他和老伴、兒子,在北京種租來的30畝地,兒媳婦帶著三個上學的孫子孫女,在老家種自家的2畝多地。

8月26日,李中和老伴在地裏忙活。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裏是北京,也是生存之地

8月26日,下午1點,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在村裏的出租房吃完午飯,李中騎著電動三輪車,穿過馬路,經過大片玉米地,停在一塊10多畝的茄子地裏。

地頭搭了一個小小的塑料棚子,是他們放農具的地方。棚子邊上的兩棵樹中間,搭著一張吊床,吊床上沾滿了泥土,李中的妻子躺在上面,打算小憩一會兒。李中坐在吊床邊的小馬紮上,給兩把剪刀把換橡膠套。茄子收獲的旺季,剪刀用得多,橡膠套耗損得也快。

李中身後的茄子地,是他租的附近務滋村的,一共租了30畝地,種西瓜、茄子、菜花等,已經種了5年。

李中在京郊一共租了30畝地。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來北京之前,李中沒有想過自己的老年生活,但更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在北京的土地上做一個農民。

此前的數十年中,他幹過很多活兒,天南地北地打工,幹得最長的,是在新疆種棉花。那是一段艱難的日子,在新疆,李中是一個打工者,替人家管理棉花地。棉花種植、打藥都是機械化,但鋤草、打尖、采摘等,都需要人工。每年農歷二三月去,一直到霜降前後回來。工錢按畝算,一畝地從頭到尾管理結束,賺70塊錢。

“剛去的時候,老板天天跟著你,怕你不幹了,他很難再找人。但幹一個月左右以後,老板就不管了,因為工錢是最後結的,提前走,一分錢都拿不到,所以沒人肯走。”李中說。

在北京種菜,李中自己租地,自己賣,是賺是賠,都是自己的,至少比打工自在。但也更辛苦,一家3口人,沒白沒黑地幹,農忙的時候還得雇人。

一家七口人,兒媳婦在老家帶娃

修好了剪刀,李中扛起一把鐵鍬,準備下地幹活兒。今天沒有收菜的人來,他打算把地裏積攢的雜活兒幹一幹,尤其是田間路上的車轍。前兩天下雨,三輪車駛過泥濘的田間路時,軋出了深深的車轍,幹了以後變得不好走了。

摘菜是急活兒,等不了好天氣。就在前兩天,李中和他雇的人,在雨裏摘了一車,人在地裏摘,三輪車在田間路上拉,拉到地頭,過稱,賣給收菜的人。

雖然是正午,但一直有風,還算涼快,李中用鐵鍬把田間路兩旁的土,填到車轍中,拍打瓷實。一會兒,他的妻子也過來了,活兒還有很多,茄子間的草,也長得很兇了,趁著有空,得鋤一鋤。

正午時分,李中正在地裏填土。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都是李中他們三個人的活兒,不能總是雇人幹。他們一家人,都要靠這30畝地的收益生存,得控制成本。

李中家裏有七口人,他和妻子,兒子兒媳,一個孫子,兩個孫女。

因為上學的原因,兒媳婦帶著孫子孫女留在周口老家,陪孩子讀書,也種自家的承包地。李中告訴記者,孫子今年剛考上大學,是河南本地一所知名的學校。兩個孫女上中學,還需要有人在家裏陪著。

還是想回家,但家裏地太少了

租給李中地的村民說,他們這些租地種菜的人,太能吃苦了,一天到晚都在地裏幹活兒,哪怕中午最熱的時候,也很少休息。

李中不這麼覺得,他也喜歡清閑的生活,但對他們來說,清閑恰恰是最難得的。只有每年農歷10月底左右的時候,他們三口人回到老家,才能擺脫耕作的辛勞,到過完年,就得再次回來,整地備耕,開始一年的忙碌。

李中覺得,在北京,菜越來越不好種了。就拿今年的茄子來說,今年雨水多,茄子壞的也多,按理說,價格應該好一點兒,但恰恰相反,地頭收購的價格,只有6毛多,反而比前兩年更低。

李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來,收菜的人,收的量越來越少了。和雨水有一定的關系,收菜的人也怕壞在自己手裏。但他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場變小了,吃菜的人少了,賣出去的也就少了。

實際上,和李中一樣租地種菜的人也在變少,李中在北京租了5年地,前4年每畝的租金是1000元,今年降到了900。

即便如此,賺錢也變得更難了。李中有些想回家了,但回家了能幹什麼呢?外出打工,像他這樣的年紀,機會已經變得非常少,在家種地,一家人只有2畝多地,遠不足以支撐一個七口人的家庭。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