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自己買了兩塊白豆腐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前期我們刊登了綠色Q彈的樹葉豆腐,本期我們再來說說淳安最好吃的帶著“乾”字的貢品茶園茴香豆腐幹。

茶園豆腐幹,產於淳安縣茶園村。目前已淹沒在千島湖底。老茶園村位於石林鎮東大門,古稱清平源、太平源、賦溪源三源匯合口。茶園村歷史悠久,名聲江南。老茶園曾經是個百步繁華街,商賈雲集,貿市熱鬧市井繁榮,特別是“茶園豆腐幹”自古就聞名江南。

2009年茶園豆腐幹制作工藝已被列入淳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貢品茶園茴香豆腐幹,可謂良心制作

茶園豆腐幹以白豆腐為原料,以醬油、茴香、桂皮、蝦仁、碎骨、冰糖末、味精、食鹽等為佐料,經過精心加工而制成。豆腐幹呈片狀小塊型,通體黑褐色,每片上還印有“乾”字,其味香、鮮、鹹、甜,且有回味,無論是生吃、煮吃,還是拌精肉炒,或對半一切燉豬、雞肉水吃都鮮美可口,芳香誘人,是淳安著名土特產之一,據說還是清皇朝的貢品。茶園茴香豆腐幹在市場上十分搶手,十片一小袋論袋賣,或過秤論斤賣,很受顧客的青睞。

制作茶園茴香豆腐幹,需先精心做好整板的白豆腐。

豆腐漿歸榨後要加壓,慮醋水,壓榨的時間比普通白豆腐要長。壓榨後,取掉榨圈,將整板豆腐翻個面,掀去蓋板和白布巾,按紋路將白豆腐切成三十二塊,將每塊豆腐剖面切開,又橫、直各切一刀,成八片豆腐幹坯,再將每塊豆腐幹坯用小爿白布巾包紮好,然後均勻地放入豆腐榨圈裏(榨圈底板上刻有“乾”字),蓋上白布巾和蓋板重新加壓,直到將水分榨幹為止。

豆腐幹坯歸榨加壓後,在食鍋加入適量的水燒開,然後把醬油、桂皮、茴香、蝦仁、冰糖末、碎骨、味精、食鹽等佐料放入開水裏拌勻。佐料拌勻後,竈膛裏不再燒火了,再把一片片包紮好的豆腐幹坯放入鍋裏,讓余火燉著,把鍋蓋蓋牢,使佐料汁慢慢浸入豆腐幹裏。到第二天早晨,竈膛重新點火,將豆腐幹滾開,一燒開即馬上撈起鍋,攤開晾幹,掀去每片包紮的白布巾,美味的茶園茴香豆腐幹就制作成了。

也有介紹說先將蝦米和冰糖研細,摻進豆腐裏,然後將豆腐一小塊一小塊壓實,在雞汁裏煮過,起鍋後又放入有各種調料的醬油裏浸泡,取出後陰幹即成。制成的豆腐幹呈褐色,光澤明亮,韌軟能卷,嚼有余味。

小小豆腐幹,是如何成為“貢品”的

茶園茴香豆腐幹始於清乾隆年間,傳說是茶園鎮街上一位年輕寡婦制作出來的。小寡婦丈夫去世得早,但卻心靈手巧,豆腐做得又嫩又細,價格又便宜,四鄰五舍的街坊都樂意買她家的豆腐。街上另幾家豆腐店的生意就一天天淡下去,於是他們就合起來想法子整垮她。小寡婦家本來底子薄,小本生意拼不過他們,只有動腦筋,另想辦法,將白天沒賣完的豆腐放些醬油煎過,第二天再賣,這樣豆腐的味道好,又受到買主的歡迎。

一天夜裏,小寡婦夢見丈夫告訴她,叫她把自家茶園角落裏幾顆茴香草割來煎水,再去南貨店裏買些蝦仁、碎骨和冰糖末,研細摻進豆腐裏,把豆腐一小塊一小塊用布包了壓硬,再把煎好的茴香水拌到醬油裏,連同豆腐一起放進鍋裏煮煎後,撈起來晾幹。說這種豆腐幹鮮味可口,上市後定會受買主喜愛的。小寡婦夢醒後,依照丈夫的指點去做,真的,味道鮮美,一上市很快就賣光了。她為了自己的生意討個吉利,還特意起了個“回鄉豆腐幹”的名字,於是就成了茶園鎮有名的土特產。後來,慢慢地就叫成了“茴香豆腐幹”了。

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遊江南。發現路邊的小攤上有很多人在買一串串煮熟了的豆腐幹,買了就可以吃,嘗到了茴香豆腐幹,贊不絕口,就叫地方官每年臘月給他送一擔去。當地的官員一看皇帝如此有興致,就趁機問乾隆皇帝:“皇上,我們這個豆腐幹家家戶戶都有,但還沒有名字,要不您給我們的豆腐幹賜個名字吧?”皇帝一聽,樂了:“好啊,這是我最喜歡吃的豆腐幹,產自茶園,那就叫它茶園豆腐幹吧。以防造假,每天豆腐幹都要以印章為準。”茶園的官員一聽高興得拿出一張紙,讓乾隆皇帝畫了一個印章的模樣。

就這樣,茶園豆腐幹的名字誕生了,並欽封為貢品。待乾隆皇帝回京後,茶園鎮的官員就根據紙上皇帝畫的印章的模樣用紅木雕刻了一個印章,並由專人負責保管。只有茶園產的豆腐幹才有資格印上這個帶有“乾”字的紅印章。此後,在皇帝用膳菜肴中就多了一道茶園豆腐幹。

茶園豆腐幹被欽封為貢品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茶園百步街被傳為佳話,成為當地的名特產,很多人都會慕名購買,而其純正的味道從未讓人失望過。

如今正宗的茶園豆腐幹已經很少見了,但在石林鎮還是偶爾可以得見,想吃貢品級豆腐幹的,不妨去石林尋尋。

(文中內容均由淳安縣文廣新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