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黑豬進家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疫情以來,兩年時間,改變了很多。

就拿普通人餐桌上的那點事兒來說,從去年初開始,資本巨頭們集體將目光投向了“菜籃子”。

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在一輪又一輪的瘋狂補貼與價格倒掛中,傳統菜市場的地位風雨飄搖。

一時間亦有不少本地小賣部和夫妻店紛紛歇業,“新零售”的概念浮光掠夢,“小生意人”的生計搖搖欲墜。

時間轉入去年下半年,國家開始出手不斷整治社區團購內的亂象,讓這場互聯網資本的圈地運動偃旗息鼓,留下一地雞毛的同時也讓人不禁思考:

菜市場真的有消亡的那一天嗎?

目錄 / Content

---

PART 01 Oldschool的買菜體驗

PART 02 南京老桿的社交寶地

PART 03 菜場周邊的美食副本

|01

Oldschool的買菜體驗

我還是很喜歡逛菜場,尤其是在南方。

那種人與人的真實接觸,感受服務的體驗,不是電商、團購這般“賽博購彩”可以比擬的。

上班,是生存。

坐在閃爍的熒光屏前,看上一整天的亦可賽爾、沃德、屁屁踢;聽了一整天的抓手、賦能、驅動力;回了一整天的“收到、好的、我可以”……周而復始,宛如西西弗斯的苦役。

而買菜,才是生活。

到點下班後能夠擁有的幸福,從搖晃的地鐵一路盤算進家附近的菜市開始——或許,就是一把毛豆、兩顆番茄、一個雞大胯的事情,但是在南京的菜市場,沒人會讓你受冷落。

“小夥子下班啦,晚上想吃der什麼菜啊?”

目光交匯的一瞬間,那份若即若離的熱情就已被賣菜阿姨拿捏:“要不要來點包蘆(玉米)?搞點雞丁炒一炒,讓我帶你剝好嗷~”

買什麼菜、怎麼烹飪、初步處理,你還沒開口,一切都已為你安排妥當。

社區團購來不了這個。

沒有在南京逛過菜場的人,很難想象現在的攤主為了賣菜到底有多拼?

沒有一個雞爪是能帶著指甲離開菜場的,同理,也沒有一根萵筍到手還帶著皮。賣菜阿姨在為萵筍刨皮時,甚至還會問你:“葉子阿要留下來打個湯啊?”

何等細心。

賣魚的人,即使“心像殺了20年的殺魚刀一樣冰冷”,但活卻細得離奇:刨肚刮鱗不過是常規操作,一條鰱魚殺完問你怎麼吃,你想紅燒他給你剁塊兒,你想水煮汆湯他給你片好……

勞動人民用手藝告訴你,什麼叫“精細化運營”。

每天坐在辦公室的人,時間久了便“五谷不分,四體不勤”,一進入菜場才發現,好多蔬菜自己都不認識,像是每逢春天,南京人愛吃的野菜有“七頭一腦”。不進菜場跟攤主“指認”一番,你能分清不?

外賣可不太能點到這些。

尤其是像現在這樣臨近歲末年關,菜市場裏采購年貨的人聲鼎沸,那才叫年味兒!

家裏來客人多時,做不過來的半成品,還是得去菜場買些剛做好的才新鮮,像三七八巷農貿市場邊的啞巴蛋餃,年前不排個長隊,根本買不著。

再稱些炸熏魚、藕圓子、鹹雞鹹鴨、臘香腸……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吃”尤其看重,過年的氛圍也總要從食物開始。

(原迎賓菜場做春卷皮的小哥,現在搬到了南湖菜場)

在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裏,菜場,作為食品交易的場所,早已是這種文化的一部分。

這些又哪裏是數字信息可以取代的呢?

|02

南京老桿的社交寶地

前些天,我爸問我:微信上的這個“拍了拍”是做什麼的啊?

我樂了,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對於我們這些一路follow著社交媒體發展的年輕人來說,對網絡上一些毫無意義的功能早已習以為常。

但父輩們與這個世界鏈接的方式,更多來自一些非常真實的社交體驗,它們需要一些實體的空間去承載,菜市場,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你很難去試想兩個街坊的老桿子在菜場相遇,彼此“拍了拍”對方……他們多半是微笑著點頭示意:“來了哈,阿吃過啦?”

南京的很多菜場周圍,多的是老桿子們的攤子和棋盤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說,菜市場對於社區裏的長輩們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娛樂功能。

你和朋友在Steam上吃雞或是峽谷開黑,和你老爸在菜場旁邊和街坊摜蛋下棋,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退休的人一旦離開生產活動,去菜場周圍轉轉,也許會變成他們生活中難得與人打交道的時光,家長裏短、嬉笑怒罵……那裏有著我們體會不到的樂趣。

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遊戲服務器逐漸關閉並消亡的場景嗎?那麼你就會明白,所謂的社區團購、電商生鮮,在對另一個年齡階段的人群做著怎樣的事情。

菜場應該是熱鬧的,去個零頭、添把小蔥都是人情往來,那是一種平民的快樂。

這種溫情遠遠不是“在嗎,幫忙砍一刀”的轉發鏈接可以維系的;

領再多優惠券,也不如領一句:“這麼多夠賴,少買點吃不掉浪費嘮~”來得暖心。

|03

菜場周邊的美食副本

在南京,想帶人吃點東西,根據交情好壞,要去不同的地方。

認識但不熟的,火鍋連鎖,禮貌又不失尷尬的選擇;

熟悉但關系一般的,上檔次的網紅餐廳,環境要好,體面應對;

關系不錯互為敬重的,私房小館,把酒言歡。

但要碰到真正感情要好的朋友,就想一起吃點好的,那還是得帶去菜場周圍。

南京各大菜場周邊向來都是小吃高地,一份日常吃食看著簡單,但藏在市井角落才有一種尋寶的心情,也有舍不得跟人分享的愛惜。

能仁裏菜場旁的夫子廟面館,因為《我不是藥神》火出了圈,即使熱度降下之後,依然吸引著周邊食客紛紛光顧。

據說王傳君為拍戲吃了44個湯包,現在去嘗味道還是很頂,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他家的熏魚面也是隱藏款的市井美味。

到了城東紫金山麓,鎖金村農貿市場周圍的美食同樣臥虎藏龍,不然怎麼會成為曾經南師紫金和南郵人共同的後街食堂。

金原鴨血粉絲,如今在南京已開枝散葉,但總店就開在農貿市場往前走一些的地方。

乘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鴨血粉絲,鴨血細嫩滑膩,豆腐果也吸滿了鴨湯,窸窸窣窣一碗下肚,冬季的濕冷一掃而光。

城東的後宰門,有著工業時代留下的痕跡,金陵石化公寓的兩棟高樓尤其矚目。在後宰門菜場對面,並排開著祖記牛肉鍋貼和陳永梅湯包兩家二十年老店。

陳永梅湯包過去叫做阿梅湯包,富貴山周圍的老客都知道,在湯包上咬開一個小口,慢慢吸吮,先讓湯汁打開味蕾的滯澀,再去感受鮮美肉餡的緊實。

在南京牛肉鍋貼和鴨血粉絲湯幾乎成了標配,但祖記家的各類好粥在我看來是更解膩的搭配,鍋貼也皮酥肉嫩,湯汁細膩,到了夏天還有冰鎮的綠豆湯供應。

生活在茶南的人是幸福的,光是茶南菜場外的一條茶南大街,基本就可以視作整個建鄴最適合吃早餐的地方。

茶南大街上的頂流當屬味真餛飩,無論何時來吃,店裏總是熱熱鬧鬧的樣子。

他家的餛飩個頭格外大,湯底清亮鹹鮮,青蔥和蝦米激起香氣撩撥著食欲。餛飩都是現包現賣,肉餡也一直堅持用黑豬的後腿肉,小碗7元一份,是海清都曾推薦過的美味。

如果要選出一家菜場周圍最高調的小店,我認為是彩霞街菜市場旁的彩霞街炸雞,原因很簡單,這門頭快趕上旁邊菜場的門頭一般大了……

從三山街地鐵站出來,沿著洋珠巷走到仙鶴街,沒有一個吃貨能捂住自己的錢包。這家在菜場開了24年的炸雞店過去連個名字都沒有,但就是能吸引不少人專門來打卡。

彩霞街炸雞的番茄醬汁是老板自己熬制的,酸甜可口,炸雞金黃酥脆,一口咬下去肉質紋理清晰可見。

不用恒溫爐,全靠油鍋火候拿捏,像這樣的傳統炸雞店已經越來越難見到。

作為一個時常閑逛的佛系編輯,我有一萬個理由支持菜市場的存在,它們保留著這個極致扁平的社會中,難得的親切與生氣……

尤其是在南京這座格外溫暖的城市,菜場,有菜場的值得。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告別了露天的迎賓菜場,也迎來了科巷菜場的出新升級,在菜販們無限內卷的細致服務裏,看見實體零售延續的生命。

如果可以的話,新的一年裏多走出家門、去到菜場溜達溜達吧~

在工作一天的疲憊過後,去看看那些帶著水珠的蔬菜瓜果,看看活蹦亂跳的鮮蝦活魚,本身就是一種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