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虱子和螞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心是身上的燈。心若光明,

世界就光明;心若昏暗,世界就昏暗。

心有光亮,自予光芒。光由心造,明由有心造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我們所追求的幸福,

並不存在於外在的因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的態度為轉移。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

都是由樂觀向上心理產生的。

佛曰:“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人之幸福在於心之幸福,人生幸福與否的廟門,

不是我們獲得了什麼或者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你的心態。

《老子》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事物都是陰陽同存的,存在正反兩個方面。

人腦是很神奇的,積極的心態會讓你第一時間註意好的一面,

能往你大腦中不停輸入正面的信息。

心態決定了你投入生活的精神狀態,

以不同的精神狀態對待生活會產生不同的生活現實。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秀才進京趕考,

在考試前幾天他做了三個夢。

第一個夢夢到自己在墻上種白菜,

第二個夢夢到自己下雨天戴了鬥笠還打傘,

第三個夢則是夢到自己跟心愛的姑娘背靠背躺在一起。

秀才找算命的解答,算命的一聽說“你還是回家吧。

墻上種白菜那是白費勁,戴著鬥笠打雨傘是多此一舉,

跟姑娘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

心灰意冷,收拾包袱準備回家。

住店老板聽說後,對秀才說“我也會解夢。

我覺得你這次一定能成功,你想,墻上種白菜,

說明你要高中;戴鬥笠打傘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

背靠背躺著不正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覺得有道理。他精神百倍的參加考試,果然高中。

與這位高中的秀才相似,王陽明能成為一代大儒,

良好的心態不可或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這句話大抵是對其一生最準確的總結。

一顆充盈而光明的心足以照亮來時的路。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

“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

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

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裏都是桃花源;

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裏都是水雲間。

做個內心有光的人

心裏的光,不是神偷偷賜下的禮物,

而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

好心態是一種智慧,就像《菜根譚》中說“性躁心粗者,

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人生不如意事大半,

我們無法控制、改變自己的遭遇,

一個聰明人卻可以通過轉變自己的心態達到改變生活的目的。

一個內心有光的人,一定是個智慧的人。

內心的光是柔和的,是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用微笑代替生氣,

用努力代替抱怨。當你覺得世界對你不公時,

不妨想一想,可能是你做的不夠。

生活像一席毯子,不僅有虱子,還有褶子。

不要只看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波折,

你正在經歷的可能是別人已經或將要經歷的。

王陽明的一生並不順遂,25歲時,參加會試落選;

34歲時,觸怒劉瑾,杖責入獄被貶龍場;

44歲時,入賊寇四起之地。

任憑雨註,總有天晴時。經歷奔波流離,

風波苦痛,不抱怨生活,不苛責自己,

默默點亮一盞心燈。經歷過再多的風浪,

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向往。

一個內心有光的人,一定是個溫暖的人。

內心的光是熾熱的,是對他人的寬容。

忍讓寬容不是窩囊,而是成熟後的豁達。

退讓一步不是沒用,而是遇事後的達觀。

儒家有忠恕二字,

原諒別人本質上就是原諒自己。

事事斤斤計較,專挑別人的短處看,

別人不痛快,自己也不痛快。

正德十四年,王陽明擒獲寧王後,

招致群奸嫉恨。張忠、

許泰率領的京邊官軍進駐南昌後,

對王陽明進行百般漫罵,或故意尋釁鬧事,

但王陽明毫不為所動。

他說“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

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

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

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

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以寬容點引寬容,

以溫暖傳遞溫暖。

只有當你內心亮起來時,

別人才可能為你亮起燈,

世界才可能有光明。

一個內心有光的人,

一定是個純真的人。

內心的光是幹凈的,

是對得失的坦然。

風力掀天浪打頭,

只須一笑不須愁。

世事紛亂,本心不能丟。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王陽明對名利並不看重,

王陽明曾說,人為了生存,

難免要追求一些,

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

諸如金錢、名利、地位。

不過,追求這些身外之物要在“良知”的指導下進行,

倘若為此失去了本心與良知,

就如同大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容易釀成大患。

心裏有光的人,容得下萬物,不亂於心,

不困於情,不纏於物。在人生旅途上,

一邊溫暖,一邊照亮。願你心裏有光,

當世界暗下來時,照亮自己的方向。

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夠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

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

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裏,

早就被郁悶死了。

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

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王陽明自己說:

“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

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

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

抑郁哀愁。”現代科學也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

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

提升身體狀態。一個人如果抑郁、郁悶,

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01

活在當下,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

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

這就是做學問。已經過去的事,

和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

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就得有活在當下的智慧。

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

馬祖禪師答:饑來吃飯,困來眠。

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

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

馬祖回答說,不是的,

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

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

而我,吃飯就是吃飯,

睡覺就是睡覺,所以不一樣。

王陽明曾經以此典故寫過一首詩:

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的時刻,

專註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

專註於當下的人,

不對過去做無謂的得失計較,

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

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

他們的心寧靜而清明,

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心理學家證明,

如果一個人能夠專註於某件事,

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十分和諧的安穩中,

很容易引發一種超然舒緩的喜悅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裏,人們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

就是因為人們失去了專註於某件事的條件。

一個人每天要受到無數信息的誘惑,

又有層出不窮的娛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註意力。

因此,我們要努力擺脫“走神”,

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種把握現在,專註當下的

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02

破除我執,才能快樂!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

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

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他發下大願,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

還有什麼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靜坐修身,

潛心悟道,終於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執,

那人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失敗。

所謂失敗,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展運行,

事情到最後,並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所以王陽明說,所謂的尋找快樂,

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蘇軾在《前赤壁賦》裏有這樣一句話: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面臨生命中的重大變故,愁緒難解,

蘇軾選擇忘掉自我,

返歸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

以此換來生命的灑脫和快樂。

所以,真正的快樂,是忘我的,

是一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的境界。

03

少一點欲求,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

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功夫在減不在增,

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古代的聖賢也都告訴我們,

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

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

那麼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

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滿足了這個欲望,

那個欲望就會冒出來,從此沈淪欲海,永遠不能自拔。

《道德經》裏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

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

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

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

所以才能把精力專註在事業上,

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

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

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沈靜下來,

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