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我打電話婆婆接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人民日報

管建新、管建林油畫《民生建設——暖心千萬家》局部。

孫陶中國畫《幸福裏》。

趙彤中國畫《匠心·傳承》。

周樂中國畫《溫暖如故》。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老齡事業迅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不斷健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能夠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在重大主題美術創作工程、重大美術展覽中,一批美術工作者以充滿情感力量的畫筆,描繪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美好圖景徐徐展開……

展現老有頤養畫卷

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打造適合老年人生活的無障礙環境……一系列舉措,使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在深入老年生活、與老年人交流的過程中,美術工作者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化為親切淳樸的藝術形象,將身邊的新變化和新感受一一訴諸筆端,使作品更加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

一些美術工作者全景式展現老齡社會的新活力。在大型創作《民生建設——暖心千萬家》《幸福新時代》中,創作者運用傳統散點透視構圖,從多個角度表現了新時代新氣象,其中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刻畫尤為精彩。畫面中,既表現了年輕的醫護人員為老人測量血壓、講解新農合政策,也表現了老年人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打太極、寫書法、健身、跳廣場舞、演奏樂器……作品人物眾多,情節豐富,美術工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將敘事、典型化描繪和源於生活的具體形象塑造融為一體,巧妙穿插整合不同場景,使全畫洋溢著和諧幸福的氣息,也為大型美術創作提供了借鑒。

一些美術工作者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將其轉化為藝術場景。像李青海中國畫《好日子》,以工筆語言描繪了一對鄉村日常生活中的老年夫婦形象。作品中,內室中堂墻上的紅色福字、門口屋檐懸掛的紅燈籠、門框上晾曬的紅辣椒等,為畫面增添了喜悅氣氛;屋裏屋外陳設整潔有序,兩位老人笑容滿面、衣著樸素幹凈,他們身旁的兒童書包意味著老人已是兒孫滿堂,自行車和鳥籠體現了其相對悠閑的日常。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追求的晚年生活,在畫家的當代演繹中更具現實色彩。創作者試圖以一個理想化、典型化的視覺圖景,來引導觀者思考如何樂享老年生活。作品氣氛和諧溫馨,以情動人,傳遞出向善向美的正能量。

美術工作者筆下幸福、輕松、愉快的老年生活圖景,既反映了整個社會對老年人的關心和愛護,也體現出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導向。

刻畫豐富精神世界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基礎上,積極追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參加老年大學、參與社區治理、加入老年文藝團體……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不斷提高,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持續擴大,老年文化體育服務質量穩步提升,不少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身心更加舒暢。

許多作品通過群像描繪,展現老年群體的文化生活,顯示出其積極的精神追求。像孫陶中國畫《幸福裏》,以“自樂班”為表現對象。這個團隊中,既有退役老兵、退休教師,也有退休工人等。他們或在專註拉琴,或在認真聆聽音樂。整體畫面色調溫暖沈穩,既符合老年人的氣質,又凸顯銀發風采。在畫面左側,創作者有意留出一段空白,與右側充實的人物群像形成反差,為作品留出“呼吸”空間,也為讀者留下想象空間。作品在對日常生活的平實描繪中,傳遞出老年文化生活的愜意,以及鄰裏關系的和諧。倪超中國畫《初春歌會》,同樣以群像塑造表現了老年人歡快歌唱的生動情景。畫家的創作靈感源於其在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畫中人物動作、表情各不相同,卻都沈浸在歌會的喜悅氣氛中。由此,作品裏的“初春”不僅指向季節,更指向老年人精神煥發的新生活。類似的作品還有劉興建油畫《樂在其中》、呂曉紅中國畫《夢裏水鄉》等,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老年群體的多彩生活和積極老齡觀。

一些作品在繼承中國人物畫創作傳統的基礎上,以充滿現代美感的藝術語言刻畫典型形象,營構畫面意境。比如,周樂中國畫《溫暖如故》、郝群中國畫《讀者》,都表現了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閱讀書刊的情景,兩者的詮釋方式卻不盡相同。前者以暖色調營造冬日書房內溫馨的氣氛,帶領觀眾從老人專註的神情走入其精神世界;後者表現老人在樹下讀書的場景。二者均對現實人物形象進行了提煉和概括,不同的表現方式共同體現出畫家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狀態的關心和思考,筆墨間流淌出對老人的關懷和溫情。

縱覽近些年表現老年生活題材的美術作品,不難發現許多出自青年美術工作者之手。這些青年人肩負起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美術作品的時代擔當,將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化為創作靈感,從傳統人物畫中吸收營養、轉化創新,使作品既充滿濃郁的人文關懷,也富有嶄新的時代風貌。

弘揚孝親敬老美德

美術是開展社會美育的重要載體。一批美術工作者繼承和發揚中國藝術傳統,主動“把心、情、思沈到人民之中”,獲取鮮活的視覺和情感體驗,以畫筆表現全社會對老年人的敬重和關愛,在老年題材美術創作中發揮文化建設、審美引導作用,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引導社會廣泛樹立尊老敬老意識。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少美術工作者聚焦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從不同角度表現孝親敬老的代代傳承。像陳治、武欣共同創作的中國畫《兒女情長》,表現了在外打拼的子女回家探望父母的場景。畫面中,祖孫三代其樂融融,女兒正為母親比試新衣,母親手上還沾著搟面條留下的面粉,細膩的情節刻畫,使溫馨的家庭氣息撲面而來。趙勝琛中國畫《春暉》描繪了一場熱鬧的聚會。畫面正中,3位老人比肩而坐,笑意盈盈;晚輩環立於老人周圍,有的手裏還抱著年幼的孩童;老人的腳邊,幾只正在啄食的母雞、雛雞和打盹的小狗別具趣味。整幅作品勾勒出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幸福圖景,祥和的畫面充滿生活情趣。

一些美術工作者長期關註老年題材美術創作,不斷創新藝術語言,展現祖孫之間、老伴之間、婆媳之間的深厚情感。比如,畫家李傳真深入童年生活過的鄉村,與老鄉同吃同住,用心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創作了一系列中國畫:《放學路上》描繪了爺爺接孫女放學回家的場景;《老伴》定格妻子為丈夫理發的瞬間;《婆·媳》則表現了婆婆與兒媳一起接聽遠方進城務工兒子電話的畫面……這些作品人物形象淳樸真實,傳遞出沈甸甸的親情。

近年來,表現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的美術作品明顯增多,這些作品既繼承了傳統文化精神,又體現了當代價值理念與審美觀念,展現了幸福晚年畫卷。如何以更多優秀美術作品滿足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釋放老年人的創作活力,使其參與到美術創作中來?期待更多美術工作者共同關註“夕陽紅”,表現億萬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