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夢見燈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中國,佛教人物中最為人們所熟知應該這就是三位了: 如來佛、彌勒佛、觀音菩薩,每次出場,金光閃閃,慈悲為懷,懲惡揚善,他們各自的形象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如來佛高大莊嚴,彌勒佛大肚常樂、觀音美麗慈愛,可是佛像最初出世的樣子你知道嗎?可能與你的想象大相徑庭。

重慶羅漢寺內的彌勒造像

說起佛像,必須提到一個地方:犍(qian)陀羅。一些愛旅遊、愛地理的人可能會說,沒聽說這個地名。它建於公元前六世紀,公元五世紀後才逐步衰退,曾是古印度十六國之一,主要區域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一帶,與阿富汗接壤,印度河以東的塔克西拉曾是其首府,也是犍陀羅佛像藝術的搖籃,現在去這個地方旅遊,還可以看到一些殘存的佛教遺跡,比如著名的塔赫特巴黑遺址(聖泉寺),大家去旅遊一定不要錯過。

公元一世紀到六世紀,曾居住於我國敦煌附近的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王朝擴張,在這裏建立犍陀羅國,定都布路沙布邏城(即塔克西拉),我們可愛的翻譯家兼旅行家玄奘法師,為學習《瑜伽師地論》,於公元七世紀就來過這裏,因為《瑜伽師地論》的作者,就是犍陀羅人無著。那時,犍陀羅的佛教和雕刻藝術正處於輝煌時期,《大唐西域記》中, 玄奘法師稱布路沙布邏城(即塔克西拉)為呾叉始羅國,其城”周二十余裏,出產黃金、細布和芒果等,佛寺20余所,僧徒2千余人“,可見當時經濟和佛教的繁榮。

再說佛像的起源。古印度王子喬達摩希達多創立佛教時,其實是帶有無神論色彩的,一切無形無相,包括佛像也不存在。六百年後,人們才開始把他神化,為了廣泛傳播,才有了具體形象的需求,這時遇到了犍陀羅的古希望傳統雕刻,佛像——一個劃時代的藝術形象就慢慢誕生了。大家這時可以想象,那時的佛像是個什麼模樣呢?直接揭開謎底——當然是古希臘形象,因為當時在犍陀羅最流行的就是希臘造像藝術。

下面看到的是在犍陀羅發掘的公元2-3世紀佛傳塑像,由一連串的佛陀故事構成,讓我們先來感受一下犍陀羅熠熠生輝的藝術魅力。

燃燈佛授記浮雕(公元1- 2世紀):反映的內容是釋迦牟尼的前世雲童子,在蓮花城遇到燃燈佛,頭發垂地供燃燈佛踩過,並散七莖蓮花以供養。燃燈佛為其授記,稱他來世將成佛,並取名為釋迦牟尼佛。左側的門屬印度風格。

乘象入胎(公元2世紀): 釋迦牟尼 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白象投腹,房內有燈盞、女侍衛、擱腳的矮凳等,中間有古希臘的科林斯柱式石柱。

太子誕生(公元2-3世紀):摩耶夫人在回娘家待產,路經豐饒的藍毗尼園,驚動胎氣,手扶無憂樹生下太子——喬達摩悉達多。摩耶夫人右邊是她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左邊是接過太子的帝釋天,浮雕周圍有葡萄卷草紋飾環繞。請點擊輸入

太子離家(公元2一3世紀):房間內室,太子妻子耶輸陀羅已經熟睡,太子起身準備出家。

太子出城(公元2- 3世紀):為了尋求蒼生脫離苦難之法,太子騎馬離開宮殿,頭上傘蓋象征王權,馬蹄下有夜叉扛著馬蹄防止有聲音,馬前引路的是昆沙門天。

太子成人像(公元二世紀):本圖表現的是太子成人形象。剎帝利頭巾,象征力量的獅子頭、獅子胸飾,表現出作為王族太子的雄壯氣勢。圖中菩薩表情、上半身肌肉、腳步曲線藝術都是受到了古希臘羅馬雕刻的影響。

初轉發輪: 釋迦牟尼悟法之後,帶著五弟子在鹿野苑首次說法。浮雕上有代表鹿野苑的鹿和代表佛陀的法輪。

梵天勸請(公元1世紀): 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菩提樹下悟道後,擔心世人因不懂而難以接受,不想說法,這時梵天從天而降,禮後勸說 釋迦牟尼講法以度世人, 釋迦牟尼終於答應。

佛陀返京(公元2一3世紀):佛陀開悟後,回到迦毗羅衛城,在城內托缽乞食時遇到妻兒。浮雕右側是和佛陀弟子舍利弗,上面是供養人。

阿育王施土因緣(公元2一3世紀):佛陀在王舍城乞食。童子以沙土供養佛陀,佛陀預言他將成為阿育王。

摩羅提耶獻女浮雕(公元2-3世紀):佛陀降伏婆羅門後,婆羅門摩羅提耶準備把自己的女兒摩犍提嫁給佛陀,但被堅持清心的佛陀拒絕,左側為科林斯式石柱。

婆羅門人爭聽佛陀講法(公元2-3世紀),圖中有婆羅門人居住的草屋。

金布布施(公元2-3世紀):釋迦牟尼在病痛中前往拘屍那揭羅,與末羅人福貴相遇。福貴聽法後皈依佛門,並獻上兩匹金色絹布。此題材在犍陀羅造像中是首次發現。

佛陀涅槃(公元2-3世紀):在拘屍那揭的羅樹林中, 佛陀臥於兩棵沙羅樹間的床上,頭背向右側臥,雙足重疊。周圍有弟子和信徒。跪在前面哀聲嚎啕的是阿難尊者,右邊是他最後的弟子須跋陀羅,接足禮拜的是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他匆忙趕來,還沒有來得及放下手上的旅杖。身後為其舉行葬禮的是末羅人。

佛陀入殮 (公元2-3世紀):佛陀遺體被布包裹後放進金屬棺,周圍環繞的是給佛陀舉行葬禮的末羅人。

荼毗浮雕(公元2-3世紀):裝有佛陀遺體的棺材正在燃燒,大弟子大迦葉正在接足禮拜。

八分舍利(公元2世紀):佛陀涅槃後,周圍國家發生了爭奪佛舍利的戰爭。最後,佛舍利被分給八個國家。

禮拜佛塔 (公元2-3世紀):八分舍利後,各國建舍利塔進行禮拜的場景。

大家在欣賞佛傳故事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的主題——關於佛像的變化,再看幾幅有關佛陀和彌勒菩薩、觀音菩薩的造像。

這是公元2世紀的佛陀坐像,屬於典型的犍陀羅藝術最盛期的精美佛像,明顯帶著希臘風格的波浪發髻、衣紋如行雲流水。臺座兩端有雄壯的獅子,中央有彌勒菩薩和眾多的供養者。

這是公元3世紀的彌勒菩薩像,頭條披肩、手提寶瓶都是婆羅門常有的形象,這裏的彌勒體態優美,跟我們現在常見的大肚彌勒形象大相徑庭。

觀音菩薩雕像:在犍陀羅地區,裹頭巾、持蓮花的菩薩像一般都被認為是觀音菩薩。

一佛二菩薩像:中間蓮花座上的是佛陀,左邊提水瓶的是彌勒菩薩,右邊觀音菩薩左手持蓮花(可惜左手部分損毀)。

以上兩尊佛像,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一佛二菩薩造像。公元3-4世紀,佛教造像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原以後,雖然佛像風格有了中原時代的印跡,與我們日常所見有很大的接近,但造像形式依然保持了犍陀羅佛教藝術特征,比如這種一佛二菩薩像,就是受此文化影響。

如今,犍陀羅國一去不復返, 塔克西拉和它曾經的繁榮已成一片廢墟, 但犍陀羅造像卻成了世界藝術寶庫裏珍貴的財富,它依靠絲綢之路,一路東進,在敦煌稍作停留後,又一路在雲岡、龍門、麥積山留下它的遺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輝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