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夢到自己飛檐走壁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中國佛教繪畫的起源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漢明帝劉莊在永平八年的一天夜晚,夢見一位身高丈二、背寬三尺的奇人彪形大漢,頭頂有一道白光,能飛檐走壁,繞殿飛行。漢明帝醒後,覺得奇怪,早朝時就問眾大臣解夢。百官不得其意,皆保持沈默,只有博士傅毅跪下說:“據臣所知,西方天竺有神,其名叫佛,正是陛下所夢見的,此乃是聖上吉祥之兆。”

漢明帝一聽,不僅高興,還很好奇。於是就派外務大臣蔡愔為使者出使天竺,求取佛法。蔡愔也就成了比唐僧更早去西天取經的人。

蔡愔領旨後,帶著十幾位熟知天文、地理的專家,從長安出發,到達了蔥嶺地面。又經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裏蘭卡及中亞等地進入了北天竺大月氏國。

到達天竺後,蔡愔遇到了正在傳教的天竺國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便邀請他們去中國傳教,高僧欣然應允,一起用白馬馱載一幅佛像和42章佛經,跋山涉水於永平10年來到了中國洛陽。

為紀念佛教進入中國,由於蔡愔等人是用白馬把佛經馱回洛陽的,漢明帝因此在洛陽城雍關之西,建了一座白馬寺。白馬寺就成了中國早期佛教的傳播中心,被眾多的佛教派系公認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寺廟。

據《釋書·釋老誌》記載,白馬寺建立後,漢明帝命畫工在墻壁上畫千佛萬騎三匝繞塔圖,從此,中國史上的第一幅佛像就誕生了。

中國的佛教繪畫隨著佛教的中國化而逐步形成,用來宣揚宗教思想、傳播教義,供奉禮拜。中國佛教畫,是由中國畫家根據中國文化及中國化的佛教教義進行佛教繪畫的創作,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摩詰像》 東晉 顧愷之

二、中國佛教繪畫發展史

三國時期,佛教教義傳播範圍還不廣闊,魏承漢風,魏明帝廣建佛寺。孫權依賴江東富足,也在長江以南大興佛教,而且在他治下出現了被譽為“佛畫之祖”的曹不興,是佛法傳入以來創作具有中國元素和風格佛畫的開山鼻祖。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人物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風靡起來。正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繪了當時佛寺建築的繁榮。佛教人物畫大多是畫在佛寺中的墻壁上,佛寺的繁榮必然帶來佛畫的繁榮。由於佛教人物畫的興盛,大多數畫家都在從事佛教人物畫的創作,陸探微、謝靈運、張僧繇、顧寶光、宗柄、袁倩、蕭繹、陸綏、曹仲達、楊子華等畫家層出不窮,幾乎都把自己的心血奉獻給佛教繪畫。

隋唐五代,唐朝繪畫是中國古代社會繪畫的巔峰,其藝術成就大大超過以往。以敦煌第220窟為代表的壁畫體現著這一時期繪畫藝術的最高成就。閻立本、吳道子等都受張僧鯀的影響而各有創造。唐代吳道子所創的吳家樣,是唐代新興的更為成熟的中國佛教人物畫樣式。其傳統的線描表現出物象“高深惻敘,卷褶飄帶之勢”,取得了“天衣飛蕩,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故被稱為“吳帶當風”。周昉也是唐代最著名的佛教人物畫家,創造了佛教人物畫的“周家樣”,其人物畫刻畫準確生動,且能揭示人物的內在心理。唐代的敦煌壁畫在內容上改變了魏晉時本生故事和說法為主的人物畫,以經變畫為主。經變畫是為了讓人們信仰佛教,將佛經內容變為藝術形象,使人在可以感知的藝術形象中,了解佛學教義的人物畫。這些佛畫宣揚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場景,呈現了極大的歌舞場面,人物眾多,亭臺樓閣氣勢龐大。這是佛教人物畫走向世俗化的典型標誌。

《飛天》敦煌第321窟 初唐

五代時,後周世宗實行滅法政策,不少前代寺廟遭到大量破壞,但中原地區仍有畫家從事佛畫創作。五代的繪畫藝術在唐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明德二年隨著“翰林圖畫院”成立,標誌著宮廷畫院的誕生。貫休、王齊翰、曹仲玄、石恪等一幹丹青國手都是大師級人物畫家,比如貫休所畫羅漢,時至今日都是經典。

宋元時期,宋朝實行保護佛教的政策,宋佛寺壁畫雖不及前代,但仍有一定規模,仍有時代特色。受禪宗影響,宋代佛教人物畫出現了更為鮮明的世俗化傾向。場面異常熱鬧,情節有趣而吸引觀眾,許多佛教人物畫形象是參考現實人物形象畫成的。

《觀音猿鶴圖》南宋 牧溪

元代推崇佛教之密宗,廣興佛寺道觀,從事佛教人物畫創作的畫家已非是文人士大夫,而是由民間匠師承擔。這些民間藝術家是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他們的創作不可能完全回避世俗生活,所造的佛像也必然帶有人間氣息。像麥積山石窟的《菩薩與羅漢》,四川大足石刻的《養雞女》、《醉酒圖》等都是民間藝術家按照老百姓的審美情趣和對佛教的理解創造的佛教雕塑作品。

明清時期, 明代佛畫遠遜前代,大多數佛畫也出自民間畫工之手,並出現了釋道儒摻雜的水陸畫。加之畫壇文人畫、山水畫大興,佛教繪畫漸次衰微,期間名家名作除丁雲鵬、陳老蓮、北京法海寺、四川寶梵寺壁畫之外,余者乏善可陳。在明代佛教壁畫中,繪於北京法海寺北壁的《帝釋梵天圖》最稱精美。

法海寺明代壁畫

到了清代,佛教壁畫的發展更加衰落,因為社會上需要的繪畫作品是卷軸畫,而不在寺廟或一般建築上。而且,在寺廟內所繪壁畫已不完全是佛畫。那些描繪現實重大題材、民間小說、文學名著的畫作大量出現。清代畫工畫佛畫也曾有口訣流傳:“夢裏說話三分真,畫鬼還是先畫人。”反映了佛教人物畫形象的來源是出自於人像。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虛谷、大須、竹禪等畫僧,活躍於清代畫壇,構成了這一時期最後的一抹亮色。

當代佛教題材更加廣泛,除了壁畫、唐卡這些傳統佛教畫的創作方式,現代佛教畫並不拘泥於創作形式。而是強調時代性及個性化,每個人的作品都帶有極強的個人風格,比如齊白石畫的《阿彌陀佛》雖是簡筆,但是不影響莊嚴,更兼之有個性。佛教畫也不局限於畫在什麼地方,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當代畫家對佛教畫也都非常重視,張大千為了臨摹敦煌壁畫,曾率眾弟子,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工作了兩年,臨摹了276幅作品,完成一篇《關於敦煌壁畫》的論文。

臧國福 觀音

如今,佛教畫不僅僅用於寺廟,也有很多人會將其掛在家裏裝飾。但由於佛教畫的內容有講究,不能亂掛,具體掛什麼內容,掛在哪裏?都需要學習。

國藏文化產業(深圳)有限公司秉持“國之傳承,藏而不爭”的企業文化,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核心,致力於藝術品收藏、流通、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系列課程研發;文化藝術品流通拍賣平臺建設;傳統文化社會公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