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去世長輩燒紙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個99歲的臺灣老兵,頭部開了刀。生命的最後時刻,醫師指著老兵的兒子問,這是誰,老兵說,“我不認識他”。醫生指向劉德文,老兵說,“這是我們裏長劉德文”。劉德文像幾千老兵生命後期的一道光,不僅以“兒子”身份照料他們,還以“裏長”身份,送200余位老兵回歸大陸。“裏長”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他的快樂之源。

▲劉德文坐在長江邊上。2019年,他來湖北送一位荊州籍老兵“回家”,對岸就是老兵的家鄉。

疫情阻斷的“回鄉路”,等待重啟

劉德文是臺灣祥和裏社區的裏長(類似於大陸的居委會主任)。他最重要的工作,是背著臺灣老兵的骨灰——送他們回生前未能踏足的大陸的家。

2020年4月,一位叫穆俊梁的後生聯系到劉德文,說要找祖父。他從今日頭條“頭條尋人”上看到《四川瀘州籍赴臺老兵穆治華在臺灣孤獨離世,頭條尋人盼為他找到親人》的文章。

文章信息是劉德文提供的。2017年,為幫一位大陸同胞尋找父親骨灰,劉德文去了一趟茂雄墓園。那裏的小山無人打理,早已荒草叢生。“他們大概是樹葬,一棵小樹慢慢長成大樹,便能把他們抱住了。”劉德文解釋。

▲劉德文在茂雄墓園尋找老兵墓碑。

劉德文沒辦法看清被雜草和枝蔓遮蓋的墓碑文字,幹脆花幾萬塊雇了6個工人,先將漫山遍野的植物割凈了,後又和妻子一起將墓碑信息摘抄下來,形成了一份名冊,上有墓園1000多名老兵的名字、生卒年月、祖籍和墓葬地點。穆治華被收錄其中。

那是1949年的事,穆治華被撤退的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去了臺灣。

大陸這邊,三弟(穆俊梁的三爺)和妻子(穆俊梁的祖母)相繼去逝。穆俊梁的父親,也即穆治華的兒子,給兩位長輩燒紙錢總會多燒一份——穆治華不知去向,生死未蔔,家人只當他走了。

但是,穆治華沒有死。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探親。次日,國務院公布《關於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兩岸破冰。次年,穆治華給四川瀘州老家親人寫了第一封信。

他在信中問兒子:“天華(穆俊梁的祖母)是怎麼去世的?”穆俊梁代忙碌的父親回信,“奶奶因病去世”。信封落款是堂伯和父親的名字。穆俊梁揣測,祖父一定是怕同輩人都不在了。

穆治華出生於1907年,在臺灣再未婚娶。83歲那年,穆治華差點回大陸探親。他原計劃回四川參加穆俊梁的婚禮,出發前練習拄拐,意外摔了一跤,腿疾加重,最終沒能成行。1997年,穆俊梁的父親收到一封信。郵戳顯示,已經寄出二十多天。

穆治華在信中說,自己不堪腿疾折磨決定自我了斷。“生前已找好墓地,請家人不用掛念。”1949年後,穆治華再也沒能踏上大陸。

現在,穆治華的骨灰還在納骨塔(存放死者骨灰的建築),走了71年的回鄉路,被新冠疫情阻斷了。整個2020年,劉德文往返兩岸的通路被堵,他把重心放到了線上,正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疫情結束,或者,春節喜慶的氛圍過去,劉德文就再次啟程。

200壇骨灰,他背了16年

“裏長,如果我死了,你能把我的骨灰帶回家鄉嗎?”

2003年4月,眷村的一個文姓老兵抿著高粱酒,問了劉德文這樣一句話,四個月後病故。老文的經歷和穆治華類似。是湖南常德人,海島浮生大半個世紀,在父母親墳前盡孝,成了他的遺願。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前期被征兵、被“抓壯丁”的大陸子弟,隨戰亂大潮來回遷徙,最後分散安置於臺灣六處贍養點,開啟孤島余生。眷村是其中之一。1971年剛建成時,眷村住了3800多個老兵。他們大多孤苦無依,一生清貧。

劉德文決定幫助老文。2004年3月,清明節前夕,劉德文將黑色書包背在前胸,為防止骨灰壇碰撞破損,他又在縫隙中塞了六塊毛巾。順著老文留下的書信地址,劉德文經由香港落地長沙,又坐4小時汽車到常德,最後在一個全是泥巴路、土坯房的村子裏,見到了老文的妹妹。

對方抱著骨灰盒嚎啕大哭,一直喊“哥哥回來了”。送骨灰的事也傳開了。

越來越多老兵來問劉德文:“我死後,你能不能也把我的骨灰帶回家鄉?”2004年夏天,劉德文辭去了銀行的本職工作,成為了專職的“鄉愁擺渡人”。

為什麼一定是骨灰呢?1987年後,很多老兵回到家鄉過,但他們大多無法定居家鄉。一些老兵大半生身居海島,已經習慣不了家鄉的幹燥氣候。更重要的是,這些老兵大多來自邊遠農村,本就家徒四壁。自己年事已高,還有各種疾病,暗裏都思考著,不能成為家人的負擔。

最終,“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漂泊感,讓他們選擇“骨灰”歸鄉。於是就出現,要“回家”,得先死的現象。劉德文並不富裕,但每次送骨灰,他都要多買一張機票,多訂一張床鋪,用來放置老兵的骨灰壇,以示對長者的尊重。

▲劉德文每次都多訂一張床鋪,放置老兵的骨灰壇。

兩岸開放後的幾年,一位江西鷹潭的老兵,半年在老家,半年在眷村。到了99歲,這位江西老兵在高雄醫院開了刀。生命的最後時刻,醫師指著赴臺看望的兒子問,這是誰,老兵說,“我不認識他”。醫生指向劉德文,老兵說,“這是我們裏長劉德文”。

可能就是這樣的瞬間,讓“送老兵回家”這件不難又很難的事情,成了劉德文破釜沈舟也要堅持的事情。不難,因為最難的第一次過去了。很難,因為時間和精力,都不是用之不竭的。

截至今日,劉德文背了200多個骨灰壇。16年,劉德文也從壯年進入了天命之年。

上千場,“孝子”的葬禮

2021年2月9日,還有2天是除夕。劉德文緊急組織了一場葬禮。

去往殯儀館的路上,他披麻戴孝,舉著招魂幡,排在隊伍前頭,“臺灣有這種風俗,要為逝者招魂。”招魂幡一頭是紅色,下面一米多長的白色紙條上的毛筆字跡,是逝者名字和葬詞。劉德文已經記不清,到底多少次作為“兒子”,送多少老兵最後一程了。

這次,逝者是一位老家重慶銅梁的老兵。臘月二十三早上,他沒有照常出來運動鍛煉。劉德文得知後趕往住所,發現老兵9:00左右突發心肌梗塞離世。他的遺願和很多臺灣老兵一樣,自己的骨灰葬到大陸父母墓旁。

▲2012年,眷村一位90多歲的臺灣老兵囑咐劉德文,死後希望自己被安葬在山東高密父母親的墳前。2014年,老兵去世。直到2016年,劉德文才幫他找好墓地,帶回家鄉安葬。

老兵在臺灣的生活,很少有人深知。眷村居住的老兵,少部分有妻子兒女(有眷),大部分無眷,他們要麼大陸有家,要麼終身未娶。老兵贍養點按照軍隊等級劃分,更像宿舍。有兒女的有客廳廚房臥室,單身老兵則4人一間,上下鋪,住十幾平的宿舍。

4層公寓型的宿舍樓裏,9成以上都是大陸隨遷老兵。他們大多保留了大陸的生活習慣,各自操著濃重的鄉音,帶著不甚相同的習俗。節慶之日,山東饅頭、雞西辣菜、回鍋肉,家家戶戶都有大小菜,奇怪地融合於這個社區。

那是1996年,劉德文和妻子搬到眷村,眷村還剩2500個老兵。當時,30歲的劉德文還在銀行。工作體面,收入穩定。但是,三天兩頭接到老兵的求助。有的老兵只會說家鄉話,聽不懂其他老兵的鄉音;有的老兵走兩步就摔倒,無人攙扶照顧;有的老兵去買菜,10分鐘挪不動500米。

每到春節前夕,一些老兵買來水果、紙錢,朝著家鄉的方向祭拜,說,“我用這種方式祭拜父母”。劉德文覺得酸楚,下班間隙與他們聊天。慢慢地,劉德文各種鄉音都聽得懂,成了他們之間的翻譯,偶爾幫他們清理雜草。每次見面,他都向老兵問好。

老兵老了,越來越老。他們太需要劉德文了,攛掇劉德文競選裏長。“既可以上班,又可以照顧老兵。”2000年,劉德文被選為裏長後,開始接觸大量的老兵,融進了這個“圈子”。他深深地理解了老兵們心中漚了幾十年的孤獨與鄉愁。

閑暇時間,老兵們在宿舍之間的大路上排排坐著,天南海北地侃。很多老兵認劉德文為幹兒子,有幾次還因為搶這個“幹兒子”吵了起來。劉德文無奈地哄他們,“你們都是我的父親,德文是你們共同的兒子”。

人窮心不窮,繼續背骨灰

去年臘月,劉德文披麻戴孝3次。眷村裏的老鄰居只剩46位了。“最年長的103歲,最年輕的96歲”。他站在社區馬路上看老兵們的宿舍樓,原本燈火通明,這些年,一盞一盞滅掉了。

“老兵雕零啊。”劉德文感慨。

他們中,有的人從未聯系到親人,不再提回歸大陸。有的已經提前想好身後事。其實,整個茂雄墓園,就是老兵們籌集了多年積蓄建造的。還有老兵生前會特意叮囑人將他死後的骨灰送到寺廟,以求安寧。其實,即便老兵放棄尋親,很多大陸親人也會找過來。

▲劉德文送荊州籍老兵回家,在高鐵站候車。

從茂雄墓園出來,劉德文手握近千份老兵信息,愁著怎麼傳播出去,讓大陸親人知道。2017年,頭條尋人找到了劉德文,他自己也成為“頭條尋人”兩岸尋親項目的誌願者,尋人效率開始倍增。到2019年,通過這個“橋梁”,他已成功找到20位老兵家屬。這年,劉德文背了30趟骨灰回大陸。

忙著幫助老兵,劉德文忽視了家人。女兒讀大學的費用,是屏東的父母出的。兒子半夜發高燒,妻子只能自己抱著去醫院。女兒覺得是“低收入家庭”,與其他同學“不一樣”,回家質問,“爸爸,你如果一直在銀行上班,現在我們會過得很好”。其實,早在2006年,妻子就提出過離婚。

當時,劉德文急著送一位山東籍老兵回家,請求她一起前往,承諾回來就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抵達青島的第二天,他們去了萊陽農村,老兵的老家。90歲高齡的弟弟出來迎接,一見到他們,眼淚就簌簌落下,嘴裏不停地說“謝謝你”,還說“裏長,你圓了我一生的心願。我終於有臉去見我的父母了”。

原來,老兵的父母生前就一直叮囑他的弟弟,“不管哥哥在哪裏,身後一定要找回來”。弟弟的壓力非常大。90歲,自己都朝不保夕,完成父母的遺願,成了梗在喉間的魚刺,拔不出,咽不下。要離開村莊時,老兵弟弟和家人抱著劉德文,不想放他離開,嘴裏還不停嘟囔,“你是我們家的恩人”。

那一刻,劉德文瞥見,妻子也在掉淚。回程路上,妻子略帶慷慨地對劉德文說,“你繼續做吧,家裏的兩個孩子,我來撫養”。劉德文這才放下了心裏的擔子,繼續背骨灰到大陸。

“人窮心不窮。”小時候,劉德文窮到交不起學費,被同學嘲笑。但爸爸告訴了他這樣一句話。他又把這句話告訴了兒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能僅僅用金錢去衡量。”

劉德文54歲了,還能背多久,他不知道。只知道,還會有人讓他送骨灰。即便不是眷村老兵,他也願意一直送下去。穆治華就不是眷村老兵。整個2020年,他攢了13個骨灰壇,包括穆治華在內,有3個是對方在頭條尋人看到他的事跡後聯系上的。

被問及,你後悔過嗎,哪怕一次?劉德文說,我這一生都很快樂。

文/李楓

值班編輯 吾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