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摘豆角夢到來到菜園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走進振友社區,500余套二層小洋房參差排列。 劉林 攝

走進振友社區,500余套二層小洋房參差排列。 劉林 攝

中新網宿遷7月13日電 (記者 劉林)“現在就像生活在畫中一樣。”12日,談起在新型社區的新生活,家住宿遷市宿豫區振友社區的沈光英笑得合不攏嘴。“家前屋後都是小菜地,打開門就是公園,社區還有食堂。”

沈光英告訴記者,通過農房置換,她花了不到五萬元就買下了這棟168平米的兩層“小別墅”,家裏十多畝土地也都流轉了,一年有一萬多元的流轉費用。

航拍振友社區,周邊全是蓮藕基地。 振友社區供圖

振友新型社區位於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遊區—宿遷市宿豫區杉荷園景區。目前,社區占地13000畝,建成住房500套,配套建成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百姓大舞臺、百姓大食堂、廠房和便民超市等。

走進振友社區,500余套二層小洋房參差排列,家前屋後的菜園裏碩果累累,黃瓜、豆角上了架,辣椒、西紅柿、茄子五顏六色,郁郁蔥蔥;社區四周是一望無垠的蓮藕基地,碧綠荷葉遮天蓋地,粉紅的荷花亭亭玉立。陣雨方歇,已有不少遊客徜徉在夕陽中。

社區村民家前屋後都規劃了小菜園。 劉林 攝

在社區村民陳輝家中,小院子打掃得幹幹凈凈,一樓是寬敞明亮的廚房和客廳以及自己的臥室,二樓的三個房間則留著給兒子一家周末回來住。“兒子一家在市裏生活,幾年前孫子到家都不願意留宿,現在好了,每個周末他們都要回來過兩天,就像度假一樣。”

談起近幾年家鄉的變化,陳輝感慨萬分。“我是村裏的醫生,以前的土路一下雨,爛泥陷到膝蓋,我到村民家中給人看病,經常得步行一個多小時,現在都集中在一個小區,道路修的這麼好,散步幾分鐘就過去了。”

社區還專門配備了老年人食堂。 振友社區供圖

“社區太方便了,還為我們超過60歲的老人開了大食堂,每天5元錢,早飯和中飯就全解決了,早餐有包子、油條、稀飯,午餐是三菜一湯,有葷有素,每天都不重樣。”陳輝說,社區有行動不便的老人,食堂還負責送餐,“以前小孩在城裏上班,總擔心我生活不好,現在反而很羨慕我。”

農民住房條件變好變優了,鄉村整體面貌更靚更美了,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也在增速提質。

12日傍晚,振友社區村民茆忠余正在張羅著將當天新采摘的幾萬斤早藕裝上大貨車,它們將被連夜運輸至上海、廣州等地市場。

掩映在荷香中得振友社區。 振友社區供圖。

茆忠余在社區承包了1000多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蓮藕。“每畝蓮藕的純利潤大約1000多元,今年純利潤估計在100萬元左右。”茆忠余說,社區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蓮藕種植特色村,種植蓮藕一萬余畝,社區村民不但可以領取土地流轉費用,還可以到蓮藕基地幫工掙錢。“產業鏈做大做強了,全國各地的采購商蜂擁而至,根本不需要自己每天出去賣藕,在地頭就交易完成。”

據了解,振友社區是“十三五”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2015年,該社區集體收入僅為7萬元,2016年增加到18萬元,2017年增加到37萬元,2018年增加到52萬元,2019年增加到147萬元(其中集體經營性收入116萬元),社區所有低收入農戶全部實現脫貧。

“我們收入主要來源於公共空間治理,此外,我們還在市區購買商鋪,在鎮裏投資廠房,這些租金收入也不少,2020年我們實現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30萬元。”振友社區黨支部書記丁春龍介紹,村集體有了錢,就要還之於民,社區每年給老人的夥食補貼差不多30萬元,物業管理費用30余萬也是村集體支付。此外,社區每月給老人免費理發,給考上好學校的學子們發獎金。

“在宿遷,像振友社區一樣的農房集中居住項目累計開工建設196個,已竣工項目111個,受益農戶16.3萬戶,33個項目入圍省級示範創建項目,數量蘇北第一,占比全省近1/3。”宿遷市委副秘書長、市農房辦主任張保平介紹,該市一大批質量優、配套好、產業旺、環境美的農房新社區達到城市社區水平,真正讓農民過上了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張保平告訴記者,宿遷堅持圍繞產業鏈布局農房項目,圍繞農房項目配套農業重大項目、打造產業鏈,統籌謀劃農房項目區產業發展,全市已累計建成農業重大項目408個,生態高效農業面積占比突破40%,新型農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26萬元,群眾在“搬得出、穩得住”的同時,實現了“能致富、生活好”。(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