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池塘抽幹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這是救援人員安排蛙人下水搜救(7月17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廣州7月19日電 15日淩晨3時30分左右,珠海市興業快線(南段)項目石景山隧道施工段1.16公裏位置發生透水事故,導致14名施工人員被困。

截至19日中午,事故發生已超過100小時,現場救援隊伍夜以繼日展開救援。

一點點推進。

16日上午395米,17日上午492米,18日上午599米......

16-18日,救援作業面每天推進的速度為100米左右,至18日9點,距離14名工人被困的地點仍超過560米。

現場救援指揮部裏開會,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再快一點”。

狹長的隧道,加之復雜的水文、地質和氣象條件,讓這場救援難上加難。

這是救援人員在隧道左洞搬運救援設備(7月17日攝)。新華社發

參與救援的廣東省地質局巖土工程高級工程師甘展孜說,石景山隧道所處的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事故區為丘陵臺地地貌,主要地層為花崗巖及其風化土,局部花崗巖存在裂隙發育。

事發後,記者曾攀登隧道上方的山體,發現巖石風化嚴重,腳下的山路布滿了松散的砂礫,山中可見多處潺潺流動的溪水。

甘展孜說,事故區巖體裂隙發育達到了破碎-極破碎狀態,需要在救援過程中進行強力註漿。而隧道上方是吉大水庫,隧道內水源補給豐富。

甘展孜繪制的一張隧道示意圖顯示,從隧道口到受困點是一個坡度為3%的下坡。現場救援人員告訴記者,隧道泥漿和泥沙沈積,越接近受困點,水下越渾濁,救援環境越復雜。

“隧道內水質渾濁、光線暗弱、能見度低,潛水員只能靠手感搜索,而且工作設備、未清理的廢料多,給救援造成了較大困難。”參與救援的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副局長王仁義說。

18日晚開始,珠海開始出現降雨。根據氣象預報,受到臺風影響,20-21日珠海還將出現暴雨,這給搜救工作制造了又一個難題。

一邊是14名受困工人仍沒有消息,一邊是一個一個難題擺在面前,救援現場的所有人都感到揪心。

這是救援人員把排水設施向隧道深處推進(7月17日攝)。新華社發

必須迎難而上。

抽排隧道積水是第一要務。從15日開始,大功率排水泵車一輛一輛從四面八方趕來。從18日開始,救援現場采取了“龍吸水”排澇車串聯接力方式,調動31支隊伍、10套14臺設備,一套設備一個專班接替作業,保障抽排工作持續推進。截至19日上午9點,隧道內水位下降了15.5米。

一方面要排水,另一方面要堵住水再次進來——隧道頭頂上高懸的吉大水庫,對於搜救工作來說是一顆“不定時炸彈”,救援指揮部決定要“解決掉”這個巨量水源。

這是吉大水庫透水點地表回填(7月16日攝)。新華社發

參與救援的中國中鐵廣州工程局副總經理謝季軍說,救援隊伍先在水庫上遊設置阻水圍堰,將庫區一分為二,阻斷塌陷區與水庫水源聯通,將“大水庫”變成“小池塘”,之後,將坍塌位置上方的“小池塘”中的水抽幹。為了防止降水或其他水源再次流進“小池塘”並流向隧道內,救援隊伍將土填入陷坑,並采用凝固時間在30-50秒的雙液註漿技術加固。截至19日上午7時,註漿工作已經完成了67%。

面對隧道內逼仄的空間、昏暗的光線和渾濁的水體,水下機器人和無人船出動,潛水員分批次向受困點挺進。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派出了4批次潛水員累計搜救16小時。截至19日上午9時,已完成900多米隧道水域的搜索,距離受困點越來越近了。

這是救援人員在隧道左洞移動抽水設備(7月17日攝)。新華社發

18日9點-19日9點,救援推進面向前推進了134米,是16日以來的單日推進最大距離。救援作業面已向隧道內累計推進732.9米,距離受困點約427米。

“我們將繼續盡最大努力搜救,決不放棄!”珠海市副市長張宜生說。(記者王浩明、陸浩、周自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