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雌雄野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嶧縣空窟山與地下石城文化探秘

邵明思 秦利虎 張 勇

嶧縣古城西側,土山、漢王山、青檀山、石屋山、獅山、馬頭山等群山連綿五十裏,有名的山頭與無名的山頭十幾個; 其中, 空窟山造形復雜, 獨具奇觀。空窟山位於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境內,其西鄰為逍遙谷;東與獅山對峙;北面是白茅山(明代永樂皇帝的摯愛權貴妃葬其山前)又稱作鳳凰山;南與馬頭山(亦名象山)相對連襟。

一、概述

《嶧縣誌》 記載:“空窟山巍大石離立,尤多奇狀一一中空, 石脈隱起,金色,夭嬌如龍。石平如砥,光潔。大石矗立如柱一一” 雲雲。 另有“銀地樓、仙人床、滾身洞、掛心橛” 等幾處名勝景觀。縣誌簡要的闡述了空窟山是名正言順的“中空” 和多處“洞窟” 之山。

民間傳說,空窟山有兩個奇怪的現象:第一奇,此處是嶧縣“冠世榴園” 的腹地,其左右十幾座大山的向陽坡上都是清一色石榴園,唯獨空窟山沒有石榴樹。第二奇,是空窟山的山上和地下沒有蛇類。對此,我們經過訪察和求證得到了答案。第一答案,石榴樹生性堅強,適於在堅硬的貧脊的山石沙壟地生長,根紮實地,尤其害怕空蕩、中虛及疏松的地質。因而,石榴樹不適應在遍布巖穴溶洞的空窟山安身立命。第二答案,空窟山是多種飛禽走獸的棲息地和動物樂園。特別是掌控山林的老鷹、白頭鷂、蝙蝠、大鵰、貓頭鷹、鷲,以及岀沒於洞穴的黃鼬、黑嘴鼬、黃鼠狼、黑狓子、刺猥、狗獾、狐貍等,都是蛇的天敵和克星。再者,明、清時期,有邪教“白蓮教”的暴徒及土匪們,占據空窟山周圍的逍遙谷、獅山;打家劫舍,綁架人質。他們在空窟山地下設立兵工廠,用硫磺、硝石(硝酸鉀、硝酸鋇)、木炭等作原料,制造黑色火藥。這種火藥的氣味給蛇類造成滅種之災。

因此,空窟山的地上沒有石榴樹,地下沒有蛇。

客觀的講,《嶧縣誌》記載及民間傳說,僅僅反映了空窟山的表面現象。為了深層揭秘,自2017年4月,棗莊市嶧城區作家協會組建空窟山考察隊。通過幾十次深入其境,探秘考證,對空窟山的實質和深層內涵進行了摸底排查,抓到了第一手素材,掌握了基本情況。

二、空窟山山體及地貌構造的奇妙。

經考證,空窟山為喀斯特地貌,具體地講,它屬於石灰巖巖溶地貌。其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巖主要成份是碳酸鈣,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碳酸氫鈣可溶於水,於是便形成空洞穴窟並逐步擴大。故而,空窟山的表層崎嶇不平,坎坷多變,巖石崢嶸,奇峰林立。

已經探明,在空窟山地殼下的8米—35米深的層面之間,潛伏著一座地下石城。對照地下石城,在地面的上方是“米” 字峽平臺,多道峽谷均被疊式的巨石蓋頂。總體上擺設成東西走向的石頭營盤,並集合成為連環陣式,非常壯觀。初步界定,地下城正上方的西南角部位,是北緯34°45′24″,東經117°23′9″; 東北角是北緯34°54′3″,東經117°27′13″。在這一範圍內的地面上,有凸起的疊式巨石堆積、有凹陷的坑壑、有刀削般的陡澗峽谷、上下直豎的溶溝、獨立的斷崖、天然漏鬥、落差型洞穴、溶蝕性盆地等多姿多態,星羅棋布,縱橫交織。天設地造的危險關卡,難以逾越的屏障,成為了阻礙人行的禁區。此處只容鳥獸等動物出沒,偶爾有牧羊人涉足其邊緣,只有望而興嘆,古住今來,極少有人問津。

空窟山山頂之下,北、東、南三面懸崖峭壁,只有從逍遙谷而來的西面才可以入山。到處山花爛漫,野草芬芳,蜂蝶齊舞,鳥雀飛鳴。從山野高坡到山溝、峽谷陡崖、峰嶺峭巖間,各個角落都長滿了黃荊、山葡萄、野胡羅蔔參、枸杞、山茶、刺梅、紅楓、三角楓、五角楓、褚桃、拓、冬青、棠棣、葛條、酸棗、刺梅、紫荊、青藤等叢生灌木,以及半夏、何首烏、麥冬、蘭花蘭草、紫花地丁丶鬼圪針、翻白草丶茵陳丶海棠、蒺藜、月季花、金銀花、爬山虎、絞鼓蘭、艾草、黑醜白醜、蓖麻、蕃荷菜、大薊、小頭蒜、牽牛、車前子、蜜罐子科等具有醫藥性質的名花異草四百多種。灌木花草爭奇鬥艷,各展英姿;在整個山巒谷壑、溝崖峽壁的範圍裏,翠然植被的自然美景產生了浩如煙海,燦若繁星的畫面,營造岀一個立體的盆景藝術天地。有一種感悟油然而生一一植物最愛山,山最愛植物,山與植物相依為命。人也不能冷漠,不能無動於衷;人要愛山愛植物,如果沒有了它們,人看到的只能是無限的淒凉和寂寞。

空窟山的野生樹木旺盛,有椿樹、葛榛、香椿、楝、國槐、洋槐、杏、桃、李、皂角、水曲柳、銀杏、梧桐、花椒、大葉榆、小葉榆、楊、柳、核桃、山楂、黃連、椴、山胡椒、軟棗、棗、山葡萄、柘、檀、松、柏、桑等一百多種野生樹木生長在滿山遍野。

空窟山北面峭壁最高處11米,壁間有一處與雙扇門相似的洞口痕跡。聽牧羊人介紹,此處是民間傳說中萬寶洞的洞門:如果誰有十個兒子,父子們同心合力就可以推開洞門取寶。據說,有一個微山湖漁民老漢,曾帶領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婿來叩門,果然,雙扇門開,閃岀一道門縫。只見洞內金珠寶玉堆積如山。老漢喜笑顏開,大聲喊了一嗓子:“他姐夫,再加一把勁兒!”他這句話露了餡,洞門突然關閉。由於漁民老漢弄虛作假,此後,即使真有十個兒子的人來叩門也失靈了。

其峭壁上方即《嶧縣誌》所說的“銀地樓”樓群。 那是一片銀白色的石頭平臺,平臺高岀地表近2米: 因此, 才稱作 銀地樓。銀地樓下方, 是懸崖與峽谷交集的危險片區,所以, 它成為野生軟棗樹的一統天下,此處形成了50多畝軟棗樹林帶。軟棗的學名君遷子,野柿子;它是柿子的前身,經過嫁接可成為柿樹。軟棗成熟變成黑色,甘甜可口,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等。可是它生在險處,人卻沒那個享用甜蜜的口福。大面積的軟棗樹林成為刺猬、兔子、田鼠,以及山鶯、野雞、布谷鳥等動物群體的美餐。另外,在空窟山能和軟棗樹平分天下的就是桑樹,從山上到地下,到處都分布著軟棗樹和桑樹的片區。空窟山頂部東側有一個桑樹林,面積3畝多。最大的桑樹,高15米,樹幹直徑40公分,樹冠大於一間房的場地。空窟山野生的50畝軟棗樹林和3畝桑園的這種個性特征,在魯南地區群山之中是絶無僅有的。桑樹“雌雄異株”, 雄桑光開花,經風媒傳粉後即完成了它傳宗接代的使命;雌桑受粉後花落變果,發育成種籽的甜果兒,叫做桑椹。六一“兒童節” 前夕,熟透的桑椹成為紫色,即將成熟的桑椹紅得發紫。滿山滿谷的上上下下被一片片一串串桑椹點輟成“萬叢綠波點點紅” 的桑田滄海,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站在制高點鳥瞰空窟山這片處女地,氣象萬千。峽谷裏無窮無盡的深奧,密封於山嵐迷霧繚繞與地氣啣接的和諧之中,大有藏龍臥虎之勢;綠樹濃蔭掩映中的溝壑險崖,蘊含著不可告人的玄妙機關;千萬年來與世隔絕的那種孤僻秉性,實在讓人猜測不透,它給人們留下了一串串的迷惑與空想。蒙著一層神秘面紗的空窟山,她從骨子裏向世人暗示著什麼?不得而知。在表面上,她給人留下的是華而實的美,莊嚴的美,含蓄的美,美不勝收!

三,地下石城謎宮的神秘構造。

考察隊在空窟山頂部費了好大的周折,才找準了隱蔽在峽谷間的洞穴入口,撥開了葛藤雜草茂密的青紗帳,進入地下;尋尋覓覓的展轉探索在地老天荒的隧道裏,賣盡力氣,用盡滾爬攀登各種招式,認認真真的巡視一遍。我們驚奇的發現,這是一個規範的、完整的地下石頭城堡。用地下城堡來形容,不但沒有誇張,反而形容得並不到位。美侖美奐的石城,那才叫震撼呢!大家驚嘆之余,由衷地佩服古人認真、確切的命名空窟山的寓意。原來,它的底層潛伏著一座“空窟” 的城堡之“山”。

地下城堡是一座東西走向的長方形天然石城。這座城堡有外城墻、內城墻兩道城墻圍護;有西城門、北城門和南城門3個城門,東城無門,卻有一座橫跨外城墻的天橋; 城內有西街、北街、東街、南街和中心街互相溝通的5個街道;城內還分布著3個盆地形林園式的超級大院和一個天井小院。城內地下洞系密集交織,峽谷巷道四通八達。

考察隊從首探開始,在署名作者外還有楊冬英、趙樹衡、張玉臣等十多人,接連進行60多人次的地下石城探秘和探險,毎次毎人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和不斷獲取新的學識。筆者一行4人,攜帶皮尺、羅盤、指南針、定位儀等工具,接連5次深入地下石城,在迷宮式的街道巷口處用彩筆標上記號,通過重點部位攝影和非全程錄像,基本上摸清了地下石城的底細。

空窟山地下石城總體上可劃分為5個街道區域。

(一)南街區。

在空窟山山頂上有個“米” 字峽和“八卦石”, 從表面上看,此山和他山沒有什麼區別;其實,這裏就是通向石城的暗道。八卦石西側便是地下石城的南城門,門前有6組合的“巍大石離立”( 縣誌載),構建成雄偉的南城樓。我們躋身於曲折拐彎的城樓巨石之間窄峽處,找準了缺口進入地下,在荊棘叢生,林木茂密的掩映中一步一趨,步步朝下坡滑行。下行30多米遠的這一帶峽谷洞道,四通八達,我們稱它“南街區”。緊靠南街區有一個四面壁巖圍護的3畝面積的平川大院。大院裏綠樹濃蔭,鳥語花香;因院南多槐樹,院北多椿樹,故而,大家為它賜名“槐椿院”。 槐椿院正東有個“S” 形的洞穴,洞深19米。人在洞內直不起腰,必須弓身 、 蹲步或爬行前進。大家為它賜名“蚯蚓洞”。

從蚯蚓洞前行十幾步是近2米高的尖石臺階,當大家都登上臺階時,前面峭壁高15米,峭壁只有幾條扁窄的縫隙,不容人進去,只能容中小型野生動物岀入。正當躊躇疑無路之際,秦利虎發現一塊尖圓形酷似手指的石頭拔地而岀,石頭指向正東方一個鴨嘴形的洞穴。秦利虎從洞穴爬進去,片刻便大聲疾呼:“嗬,前途一路輝煌!”原來,只要仰側著身子爬過兩米長的一道關卡,又有別開洞天的一條峽谷。於是,便為那塊石頭賜名“仙人指路”。

(二)中心街區。

岀離仙人指路的門坎式鴨嘴峽,進入了中心街區域。與鴨嘴峽相連接是一條26米長的從正東走向西南的斜峽。斜峽兩壁峭巖矗立,碧青的普石渾然一體而天衣無縫;峽壁均高8米,峽寬1·1米。斜峽上邊的桑、柘、櫧桃樹交枝為層層疊疊的碧綠植被,遮天蔽日,似乎與世隔離,腳下的怪石與葛藤羈跘,舉步維艱,它只讓人享用清新的空氣。

走岀斜峽,20米高的峭巖突兀而起,上方是“一線天” 的夾縫, 下方是只容人側身行動的5米深的鴨嘴型洞穴。這個鴨嘴洞雖然可從繞行而過,但是按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教條,大家堅持要作探險的嘗試。秦利虎先行猿旋而下;我跐著他的肩膀,右手抓住尖石;張勇在上面拉住我的左手;三人配合默契,緩緩滑行----當秦利虎蹲下身子時,大家才都倒抽了一口輕松的凉氣!洞穴下邊是三岔口;正西10米有一處3分面積的天井小院,院內全是清一色五角檀樹。鴨嘴洞東南方為兩壁離立的峭崖,崖壁間夾著一塊巨型茄子石,南壁有個盆口大的“天眼”。 從一線天往 正北行6米逐步滑坡,有漆黑一片,陰森可怖的地宮、地河,緊挨著《嶧縣誌》定名的“滾身洞”。 所謂滾身洞,即普石斜坡逐步滑下的一個邃道。

從滾身洞往東北拐個彎子,再經過4米高的“螺旋洞”;岀現一道狹谷,大家根據其占子午線的方位,賜名“子午谷”。 子午谷裏的蜜蜂、黃蜂、麻蜂、土蜂狂歡紛飛,嗡嗡的鳴叫,似乎在傳遞信息:我們已經進入它們營造的甜蜜世界,它們也像在對我們發岀“互不侵犯” 的警告。為了與蜂兒和平共處,我們小心翼翼的從子午谷朝左轉,突然發現了底層有兩個穴窟,上方是一座三層閣舍的石樓。民間稱它為“炮轟樓”, 樓高15米,樓上有多處人為的門窗 。 據牧羊人講,滿清時的土匪在這裏用土法上馬制造黑色火藥。土匪頭子是個敗家子,他包了幾百斤的藥包想把石樓炸掉,開個地下火藥廠。土匪中有個小嘍啰在用火刀撞火石巖取火抽煙時,不小心引爆了炸葤,轟隆一聲響,那些敗家的土匪首先飛上了西天,結果把漂亮的石樓炸成千瘡百孔。“炮轟樓” 便從那時起而得名。

距離炮轟樓西北方16米的巖壁下有野生動物岀沒的“狓子洞” 深不見底。 炮轟樓正西70米的地方是“人” 字形的洞穴。在人字洞東側:有“飛來石” 組合疊石蓋頂的仙人峽、有如“飛檐鬥拱”式懸空5米的笤籬頭峭壁、有縣誌上定名的“仙人床”( 高3米、長11米、寬8米)、有天然的石幔石帷石椅石船、 有蛤蟆窟及狗獾洞、有臥伏於地上光滑閃亮的顎魚石張牙舞爪!

在以炮轟樓為制高點的中心街周圍壯麗超凡,恍如仙境,可以這樣說:美景一步一改觀,五步風光變,十步開生面,百步別有洞天。

(三) 西街區。

炮轟樓北60米處,有一個多耳房、多天窗的廊坊式的斜洞,我們賜名“天門洞”。 此洞處於南、北兩個大院之間;同時,又是中心街與西街的分界線。 天門洞南面的大院,在7畝多面積的盆地上,桑柘樹與灌木群葛蔓叢生,叫做“天門洞下院”, 屬於西街區域。天門洞北面的大院,地勢略高,青藤紫藤盤繞著國槐樹及洋槐樹,面積5畝,叫做“天門洞上院”,屬於中心街區域。

天門洞上院有多處自然生物奇觀,如“槐(樹)中抱石”、“(石頭) 心中有樹 ” 等。其上院北側10米處有連體的峭巖結崮,固若金湯。崮壁下又一層石壁,在石壁間有一個八面玲瓏的棚狀石洞,怪石嶙峋,因而賜名“ 狼牙棚”。 狼牙棚前立有一方9米高棒槌形的磐石,《嶧縣誌》為它定名為“掛心橛”。 在 狼牙棚西邊的15米外,便是地下石城的西城門,西城門因被長條石、大樹和帶刺的荊棘灌木封住了門口,人不能進入。在西城門西南方有個小角門,可容遊人岀入。

(四)北街區。

從狼牙棚繞過西城門,往東北行便進入北街區。 北街區的地下與地上全都長滿了野生軟棗樹。 區內有一片天然石頭碉堡群,其中有一堡高度12米,其它的七個堡皆為4米至6米高。從碉堡群逶迤東行,是60米長的北城墻,墻高5米至15米高低不平,碧青的巖石光滑閃亮,儼然銅墻鐵壁,堅不可摧。沿途壁下有青藤盤桑,葛蔓纏槐等各種各樣的植物表演。偶爾發現南面峭壁有一個弧形的石窟,通過石窟看見隔壁那邊的綠樹濃蔭,鳥雀飛騰。實在太奇妙也,這種情境的確“漂亮透了!”在距離透亮石窟的8米處,橫陳一條南北走向的溝壑,有左右兩道石墻把溝壑夾在中間,民間稱之為“ 兩面溝”。 其溝壑邊布滿了碧綠的蒼苔,石墻上的荊條花枝搖曳噴香,間有蝴蝶蜻蜒上下飛翔;顯然,兩面溝真是神話中那個有風有水的寶地。(兩面溝通向正南方中心街的天門洞上院)從兩面溝東行,亂石疊起,樹林與灌木交織,我們一步一趨,累得氣喘噓噓,懵頭轉向,心中悶悶沈沈;到達了北城門,才覺得天地亮堂,壑然開朗。北城墻高20米,城門外還有一道均高9米的外城墻。北門外是一片開擴地,此地有一種發岀金屬之聲的扁體的石頭,學名叫做“八音響石”, 這是古代工匠專為君王和諸侯制造編磐用的石料。

(五)東街區。

離開北城門,沿著城墻下的天然石徑東去60米,順著羊腸小道急轉彎的朝南拐,有一座石樓矗立,繞過石樓,便進入了東街區。東街區只有高大筆直的東城墻,沒有城門。東城墻外圍還有一堵城墻,在兩道城墻上飛駕一座氣勢恢宏的“仙人橋”。 從仙人橋下的峽谷南行20米,峽谷西面許多個峭巖連成一線,均高9米,結為屏障,從北往南蜿蜒串通,嵯峨秀麗。在峽谷的路邊和岔岀的斜洞及石窟間,有許多玲瓏剔透的金蟬石、鵝卵石、狗頭石等象形石琳瑯滿目;崖壁間有敲得響的石鼓和石鑼;特別令人註目的還有現代化的“石艦”, 真是天公作美,構建成藝術天地。然而,據牧羊人介紹,在石窟裏面對面坐立的“石老漢” 與“石婆婆”, 詡詡如生, 最富有看點。可是,我們6次探洞,專門尋覓,終未找到。在東城墻的東南角有一片空洞的場地,場地西側的崖壁高14米。崖壁的頂端是鴿子洞,鴿子的羽毛及糞便散落滿地。崖壁的底部有中型動物的洞窟,在約有三擡筐多的舊土堆上,又新添了一擡筐的鮮土,顯然,鮮土是近日挖出來的。

從鴿子洞起步,穿越南街區南巷道,岀了南城門,便跨離地下石城,登上空窟山的頂峰。凡6次探洞皆按此路線進行。

四、空窟山及地下石城的歷史文化底蘊。

空窟山是魯南名山,它處於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嶧縣石榴園內,座落在特色生態文化的懷抱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有許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

(一)空窟山東峰的山腳下, 有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的至愛權貴妃的墓陵。《明史》、《嶧縣誌》等文獻記載:永樂八年(1410年),漠北的韃靼舊部叛亂,永樂帝率兵40萬禦駕親征。權貴妃隨軍伴駕;在平息了叛亂,奏凱還朝的途中經過嶧縣薛城,因天氣炎熱,權貴妃中暑而死。永樂帝根據風水先生的建議,把權妃葬於空窟山下;因此處土質薄弱,他詔令十萬將士毎人都從微山湖挖來一兜土,在權妃墓地上築了個特大的墳頭。民間諺語道:

東山獅子西山象,二龍戲水面朝陽;

十萬將士兜泥土,鳳凰山前葬皇娘。

(二) 空窟山在明代屬於兗州府嶧縣蘭陵鄉。空窟山東南方的石屋山泉,是明代嶧縣文豪賈三近的隱居之地。賈三近在此處留下聯語:“雨余雪浪噴千尺,旱後春流濟萬家”, 上書“石屋山泉” 四個大字,下面落款“石屋主人賈三近·萬歷二十年春三月”。據中國金瓶梅研究會副會長張遠芬考證,賈三近就是《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 那麼,包括空窟山在內的這一方水土便是孕育金瓶梅文化的發源地。另外, 棗莊學院原文學院院長楊傳珍教授認為:戰國時期“蘭陵令” 荀子在嶧縣棗莊地區做官,此地人民深受荀子影響。荀子有32篇著作,其中的《性惡》篇尤為突岀。而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就是批判人性本惡的具體詮釋。 由此可見,荀子文脈在魯南2000年一脈傳承。

(三) 空窟山在太平盛世是遊人觀光的天堂;在戰亂年代,空窟山是兵家用武的守衛之地。空窟山西鄰是逍遙谷,逍遙谷南即逍遙村。清代光緒二十五(1899)年七月十九日,嶧縣知縣王貽哲奉山東巡撫的密命,為慈禧太後慶生日而搜刮民汁民膏,包括茶綱、鹽綱、花石鋼在內共滿裝13輛銀車,連夜運住濟南府。由於官逼民反,走上了極端。在銀車經過逍遙村,被當地農民王統時(綽號快馬)、王統來(綽號玉馬)、劉完道(小白龍)、“錦扇子”、“ 李二天王” 、陳項、曹三等50人全部劫走。“逍遙村劫皇綱” 震驚了全國,激怒了皇廷,詔令限期破案。不久,嶧縣武林高手顏錫敬偵破了劫案,幾個主要人物盡皆落網。劉完道被斬首;王統來被戰馬拖荒而死;王統時、李二天王、陳項在西門外城墻上被鐵釘活活釘死而暴屍三天;“錦扇子” 被挖掉了雙眼;其余的外逃人員皆被抄家。“錦扇子”被譽為“有狀元之才學,無狀元之命運” 的 才子,他 是“啦大呱”( 說評書 )的藝人,成為盲人之後便隱性埋名,人們都尊稱他“盲二爺”。 盲二爺自編了一部評書,名叫《嶧縣逍遙村劫皇綱》,自己演說,並且離開家鄉到徐淮地區的豐沛蕭碭、渦陽蒙城、下邳靈壁等地招徒傳藝。盲二爺用‘寫實’ 的藝術表現手法,反映了清末官逼民反,導致農民起義而走向極端的主題思想,描述了劫皇綱的前因後果。因而,嶧縣逍遙村劫皇綱的故事成為民間口頭文學。

(四)1938年3月18日,日本鬼子侵占了嶧縣城和棗莊礦區,實行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 殺光、燒光、搶光)。從3月到5月,日寇在嶧縣殺害無辜人民1萬多人,燒毀房屋1萬多間。這期間,領導抗日戰爭的共產黨幹部和遊擊隊戰士70余人,奉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書記郭子化的命令,在嶧縣縣委書記於化琪帶領下潛伏於空窟山。敵人聞信,派出200名日偽軍,圍住空窟山搜查三天三夜,毫無發現。之後,當地百姓認為是神通廣大的空窟山山神,靈佑正義之師,保護抗日救國的種子部隊。中共嶧縣縣委由1938年年初300名黨員,至當年底發展黨員達800余名。在當地群眾的眼裏,空窟山是抗日革命聖地,是紅色經典文化符號。

五、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綜攬空窟山,其地表山林和地下石城,上下兩層立體化的結構之間;包括動物植物在內及一切有生命的生靈和無生命(有生機)的物體,它們完全都是保存完好的(甚至原封未動)原生態原始現象。這一片純潔的處女地,暫時尚未遭遇人為的損害;憑心而論,實實在在難得可貴。古人警告後人:違背天理·國法·人道而暴殄天物,為千古罪人。警鐘長鳴,才有了昔日的綠水青山和鳥語花香。可是,處於高新科技瞞可以毀滅世界的當今,以及只顧開發取利而不懼天怒人怨的歪風之下。有多少大好河山被鯨呑,有多少優美的自然環境被踐踏。以此類推,區區空窟山又何足掛齒!

在宏觀上,空窟山是天設地造,融一方物華天寶、地靈人傑、山川氣韻於一體的風水寶地。它是歷代祖先留給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珍貴文化遺產;它具有重點保護、合理運作、科學開發、有效利用的價值。在微觀上,空窟山作為大自然傑作,它具有個性特征的地質地貌研究、喀斯特巖溶地形研究、遠古造山運動及地震科學研究,以及自然人文與生態風物進化等一系列學術研究的價值。

且存方寸景,留下子孫觀。完美的空窟山,歷史上已得到完美的保護,我們理當承前啟後的接力保護。假如開發利用,我們建議,其最佳的歸宿應該成為國家和政府的一一特色山水自然保護區、森林保護區、地質地貌研究中心、自然歷史人文博物館、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一方人不重視賴以生存的這一方水土,這一方水土必然會對這一方人進行“報復”。 這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保護水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壹點號書山邵明思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