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見偷了一筐菜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不知道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夢。

夢中,你和父母就一件事產生了分歧,或者自己遭到了誤解,但無論你如何表明自己的觀點,想讓他們明白你的委屈,但是他們不但不傾聽你的訴說,反而對你更加不屑和冷淡。假如你還有兄弟或姐妹,你會感覺他們所有人都在忽視和誤解你,他們親密無間,你像個棄兒。

最終,在無聲的哭訴和撕心裂肺的痛苦中,你回到了現實,那種被忽視的感覺卻久久不能消散。

夢:潛意識的有形體現

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周公解夢,佛洛伊德關於夢的解析,還是普通人一早醒來對夢的回味,人們對夢這一神秘事物都給予了高度關註。

無論研究結果如何,其實無法否認的一點就是:某種程度上,夢是我們的潛意識的體現。

如果你做過文章開頭類似的夢,你的內心其實藏著這樣的潛意識:我想從家人那裏獲得更多的關註和愛,我覺得目前他們給予的(或者是自己體會到的)還不夠。

回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曾有過“父母根本不在乎我”或者“父母並沒有那麼在乎我”的想法,你是否曾羨慕過你的哥哥或者妹妹,感覺父母給予他/她的愛遠遠勝過於給你的?你是否有過不平衡?

如果不仔細觀察和回憶,你或許不會覺察到。這些想法一直隱隱約約在潛意識層面流動。也正是如此,才會有上面這些夢境。

回到童年:你只是個想要被重視的孩子

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我們很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缺乏關懷、溫暖和真情,從而感到絕望。這種感覺會使我們對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懷疑。

上面這段話來自克裏斯多福·孟的《親密關系》一書。這本書本來是講伴侶、夫妻之間的關系的,但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在我看來也是最根本的內容,對個人來說,無論處於什麼角色,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上面所引用的這段話,就是這部分內容的關鍵。

想要被重視,想獲得他人的認可,這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心理。

這種心理,根植於我們的童年,延展到我們隨後的一生。

這是一種自我價值確認,是作為社會中的人的本能。

請想一想,長大成年後的我們,在家庭中,在學校裏,在職場上,在同輩人之間,是不是都會有一種尋求肯定、認同、贊許的本能?我們通過這些,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

所以,回到家庭關系中,你為什麼會覺得家人不愛或者不夠愛自己?

因為從某些現象中,你隱約感覺到,你沒有那麼被重視,他們可能沒有那麼在乎自己。

但是,除了的確有一些不是那麼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之外,你覺得不被愛,更有可能是,你比自己想象得更敏感,同時,你的期待太高,可能超出了父母的認知和承受範圍。

愛:自我生長、彼此成全的力量

不能否認的是,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不同的靈魂,每個人對外界的感知都是有差異的。而世界,往往就是我們感受中的世界。同樣的,愛是無法稱量的,它只存在於我們的感受中。

假如有1kg的愛,A可能感受11kg,B可能感受2kg,而C也許只會感受到0.1kg。

所以,C就是那個更敏感的靈魂。TA可能需要很多很多的愛,才會感受到被愛。

但是,對方,或者說父母,並不是超人。雖然他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依然無法徹底理解自己的孩子。

況且,代際差異導致的認知差異,父母和子女對待同一件事情的認知是不同的。愛的方式、愛的表達、愛的內容,可能對這些的理解,父母和子女都不同。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往往會產生矛盾和心理落差。就像給予愛的一方給了一筐蘋果,但你覺得,給你一個梨子就已經是愛了,可他們偏偏做不到,還把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強加給你。

所以,如何才能體會到愛呢?

根本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變成主動方。

把自己看作一個具有充分自主性和獨立性的人,身體、感覺、心智都完全在自己的主宰之下。擺脫自己接受者的角色,做主動去給予愛的那一個人,不僅是給別人,同時也是給自己。

同時,認識到人與人之間認知的差異,明白溝通的重要性,用心去給予和體會。

中國有句老話:愛出者愛返。

只有我們自己內心充盈了愛,才能給予愛,然後才能獲得更多的愛。

要明白,靠別人永遠無法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而只有真正做到了自主自洽,才是一個完滿獨立的個體。

你同意嗎?

#情感情感##情感PK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