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夢到紡紗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去年年初,新疆棉事件還歷歷在目,到了年底,英特爾、沃爾瑪再次掀起抵制新疆產品的高潮,沃爾瑪也就算了,英特爾這造芯片的,根本用不著新疆的長絨棉和大棗葡萄幹兒,他來湊這個熱鬧,實在是有點扯淡。

其實年初的時候,up就想扒拉一下棉花這個話題。不過,美國和中國打毛衣戰,這麼多商品,為什麼我們要單單把棉花挑出來當引子呢?這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根子,是從棉花樹上長出來的。我們歷史課上學過的西方發家史,比如資本主義萌芽、奴隸貿易、殖民擴張、資本原始積累、工業革命、城市化、全球化,甚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潮的起源等等,都是圍繞著棉花展開的。而現在,中國逆襲成了世界第一棉花大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棉花即將撼動西方的定價權,“社會主義的棉花”快要贏了!這對西方來說,大概就像挖祖墳一樣難受吧。

所以,up一直有個想法,以棉花為切入點,把資本主義的歷史好好扒一扒。不過,要把這個話題講清楚、講有趣,這可是個難度不小的大工程。我也是身患晚期拖延癌,這一拖就拖過了年,也拖過了棉花最熱門的時候,直到現在才準備好資料,所以不得不請大家聽一個“過期熱門”,實在不好意思,還請各位老鐵們海涵。

好了,廢話不說,我們上車出發。

雖然現代中國的棉花產業很牛逼,但中國的確不是棉花的起源國。據一些考古學家推斷,我們南邊的“老朋友”——三哥,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棉花用途的國家。大約7000年前,印度次大陸開始種植棉花,大約5000年前,印度原住民開始用棉花纖維紡線。再加上印度盛產植物性染料,所以印度在印染技術,特別是媒染劑和防染劑的應用上領先於世界。憑借這全方位的優勢,印度棉布在公元10世紀前後滲透到整個亞洲,又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北非、地中海等地。

這是讓三哥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正如大雄甘地所說,當印度給歐洲供應棉布時,歐洲人“還沈浸在野蠻、無知和粗野之中”,身上還穿著自青銅時代祖傳的亞麻布和皮草。

歐洲不生產棉花,太寒冷太潮濕,棉花長不起來,自古以來禦寒全靠活剝動物的皮。

所以,當阿拉伯人第一次把棉花帶入歐洲的時候,這幫鄉巴佬都驚呆了!歐洲人想象不出這會是一種植物,於是他們認為棉花是植物和動物的混合奇行種——小綿羊長在樹上,夜裏會自己彎腰喝水吃草,再也不用牧羊人辛辛苦苦放牧了。

植物綿羊

這個時候,印度和中國仍然是世界棉紡織品生產的中心,中印兩國依然掌握著最尖端的紡織技術。中國的棉布基本都自己消化掉了,但印度的棉布,則完全是另一個故事了。

1498年,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成功地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為歐洲人打開了通往印度之門,開啟了香料貿易。這個知識點相信小夥伴們都背過、考過。但是歷史老師肯定沒告訴你,葡萄牙人在做香料生意的同時,發現了漂亮的印度棉布,帶回歐洲後受到瘋狂的追捧,並且被評價為“要麼是仙女的傑作,要麼是昆蟲的作品,反正絕不可能出自人類之手”。

得嘞,印度人就這樣被開除人籍了!

衣食住行,人活著離不開吃飯和穿衣服,這兩樣直到今天依然是生活類消費中最有利可圖的,古代就更不用說了。更何況歐洲人在穿衣服上向來沒太多選擇,中國的絲綢實在太貴了,只有王族和貴族消費得起;而精美的印度軋光印花布和細平布相對便宜,吸引了歐洲正在崛起的資產階級。

就這樣,葡萄牙人的貨船裏除了香料,又多了一樣貨品——印度棉布。我們不生產棉布,我們只當棉布的搬運工。這項貿易的利潤可想而知,而這種肥的流油的貿易線路,自然會被所有強國盯著。先是荷蘭和英國挑戰葡萄牙,然後是英國打敗了荷蘭,獨霸印度紡織品貿易。

1600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了。主要貿易貨物包括:印度的棉布、棉花、染料,還有來自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其中最主要的貨物,還是棉紡織業相關產品,占公司全部貨物的75%。一時間,歐洲到處都是印度棉布的身影,新的時尚應運而生。根據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描述,棉紡織品“悄悄潛入我們的家裏,我們的衣櫥和寢室中,化為我們的窗簾、坐墊、椅子和床單”。

那麼,印度棉布出口這麼牛逼,是一件好事嗎?

事實上並不是,這反而是印度倒大黴的開始。正是棉花和棉布貿易帶來的巨額利潤,才驅動英國一步步蠶食印度,最後讓印度徹底亡國。

起初,東印度公司實力有限。他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少數港口城市的郊區,再後來,他們沿著印度次大陸的海岸線,建造了一些據點,比如馬德拉斯、蘇拉特、達卡、卡西姆巴紮爾、卡利卡特等地。英國人的棉布貿易也是很有特色的,公司本身不和印度棉布的生產商打交道,而是向本地中間商,又稱巴尼亞人下訂單。巴尼亞人往往和印度內陸的地主、農民、個體紡織工關系密切,由他們收購棉花或棉布,再轉手賣給東印度公司。

英國人這種操作其實不難理解。畢竟,公司的老爺們說不來印地語,吃不來“幹凈又衛生”的印度美食,和印度本地人實在是溝通不良,只能嚴重依賴二道販子。達卡的東印度公司庫房裏,有一份1676年棉布買賣銷售記錄,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英國人買布的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在貨船抵達港口的8到10個月之前,與巴尼亞人簽訂棉布供應的詳細合同,明確規定棉布的質量、式樣、價格和交貨日期,付第一筆定金。

第二步,二道販子巴尼亞人接到訂單後,立刻找本地三道販子,也就是各種小型中間商預付第二次定金。三道販子開始下基層,尋找內陸村莊的個體織工簽訂協議,並為成品布料預付第三層定金。

第三步,棉布織完了,再按照相同的鏈條運到東印度公司在達卡的庫房,然後打包運回歐洲。

在這個生產系統中,定價權依然掌握在生產者,也就是印度紡織工的手中,他們可以自由控制工作的節奏,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還保留把產品賣給其他客戶的權利,有點像現代的訂單外貿。而且隨著歐洲需求的增長,印度的二道、三道販子和紡織工完全可以提高價格,待價而沽。因為,生產的棉布完全不愁賣,賣給英國商人還是阿拉伯莫臥兒商人,都由他們說了算。而印度統治者——本地王公們也獲得了好處,他們可以收一大筆進出口稅。

不過呢,站在英國人角度看,這就叫層層外包、層層盤剝。今天和印度做過外貿生意的朋友都知道,三哥做生意確實有點不靠譜,有億點點愛占小便宜,苦逼的英國人為了買棉布被三哥揩油揩了整整兩百年。

當然,在三哥神奇的腦回路裏,是很為此自豪的,不然甘地為啥會說那句“當印度給歐洲供應棉布時,歐洲人還沈浸在野蠻、無知和粗野之中”呢?不過,三哥向來缺乏自知之明,這時候的歐洲,可不是野蠻而無知的,相反,他已經有小半個屁股坐在“世界霸主”的寶座上了,反而是印度,在歐洲人眼中,才是野蠻而無知、等待歐洲文明人去“拯救”的。

個別英國學者,喜歡把慘絕人寰的黑奴貿易甩鍋給印度。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殖民擴張時代,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荷蘭等列強在美洲強占了大量的土地,劫掠了無數黃金和白銀。一開始,他們就是用這些贓款來印度購買棉布的,但由於印度棉布太貴,錢用著用著就用完了,怎麼辦呢?殖民者發明了一條新的致富路徑:在新大陸開辟種植園,種甘蔗制糖,也有水稻和煙草,後來也種棉花等。這就相當於,用美洲的農產品來換印度的工業品。但這些種植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黑奴貿易開始了。

奴隸商人並不會自己親手去抓黑奴,他們一般都是付錢給非洲部落酋長們,向他們購買奴隸。抓黑奴的,全是這些酋長。而這個支付的酬金,就是印度棉布。因為印度棉布顏色鮮亮符合酋長的審美,透氣性強散熱好非常適合非洲濕熱的天氣,這可是酋長們花錢都買不到的好東西啊。就這樣,公元1500年後的三個世紀裏,超過800萬奴隸從非洲被販運到美洲。他們大多來自非洲大陸中西部的貝寧灣、黃金海岸和比夫拉灣。

與此同時,一代代酋長們自然就不缺漂亮衣服了。

這一點可能會顛覆很多人的認知,up以前也以為,奴隸貿易要麼是強搶,要麼是用玻璃彈珠騙的,查資料後才發現,居然是印度棉布,而且棉布占了支付手段總額的大約60%。 一個健康強壯的黑人男性,價值一匹18碼長的細棉布。

聽起來不貴,但歐洲商人還是很頭疼,因為黑叔叔黑嬸嬸的品味非常高雅、挑剔且多變,“很少有兩個村莊有相同的消費品位”。這就搞得奴隸商人必須備很多種布料,每種的量還不多,即便換做現在,且不說大公司,義烏的小作坊都不搭理你。

奴隸船的路線一般是這樣的。從歐洲出發,裝載著精心分類的各式各樣的印度棉布,以迎合非洲海岸線上多位黑叔叔的不同需求。用印度棉布在非洲買好奴隸後,把奴隸販運到美洲的種植園去,生產供歐洲消費者享用的農產品,最後再滿載農產品返回歐洲市場。這就是我們歷史課上都學過的三角貿易。這個鏈條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歐洲市場越需要印度棉布,歐洲商人就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采購,那麼美洲的種植園規模就越大,黑奴的需求就越多,也就需要采購更多的印度棉布用來購買黑奴。

這種貿易,是驅動歐洲殖民擴張的原動力。

沒人會嫌棄自己錢賺的太多。對於英國人來說,三角貿易全是順差,唯獨印度棉布這裏讓他吃了大虧,賣奴隸賺的錢都貼給印度人了。英國做夢都想擺脫二道三道販子,強迫那些手藝人只為東印度公司工作,產品也全包給東印度公司!然而想要做到這一點,東印度公司就不能僅僅滿足於貿易,而是必須變成統治者。

大英的行動力還是很強的。1670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批準東印度公司,有權在印度獲得領土,並在其控制區內建立軍隊、鑄造錢幣和行使其他權力。這句話怎麼看都有點不對勁,一個主權國家授權自己的一家公司去另一個國家獲取領土!雖然很魔幻,但這的確是殖民時代弱肉強食的真理。1689年,東印度公司統治金奈和孟買;1765年他們統治了孟加拉,並在此後幾十年中擴張到了南亞的其他地區;1790年代,印度西部的整個產棉地區都被整合進東印度公司的領土中。最後,印度“合法”的變成了“東印度公司的領地”。

一家公司為了棉布貿易的利潤,征服了這麼大一個國家,倒不是英國人有多強,而是印度人四分五裂。正如馬克思爺爺分析的:“大莫臥兒皇帝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不列顛人每控制一塊地方,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移除棉布生意的各道販子,把收購棉布這個關鍵工作,交給那些直接受雇於東印度公司的印度代理人。

接下來,公司一步步把紡織工收入自己囊中。第一招是金融控制。人總有急著用錢的時候,紡織工特別容易缺乏流動資金,過去一直有小額貸款的習慣。但是,當東印度公司控制印度主權後,英國商人壟斷了印度主要區域的經濟控制權,獨家發行高利貸。欠了一屁股債的紡織工還敢不聽公司的話麼?

第二招,斷你的根。東印度公司借口打擊、反抗“印度王公敲詐勒索”,鼓勵那些散落在印度各地的織造作坊從原址搬遷到英國控制的港口,比如孟買或者達卡,集中起來生產,這樣一來,可憐的紡織工就不用再受王公們的剝削啦!這種宣傳的效果是很顯著的,1776年,僅在達卡地區一地就聚集了8萬名紡紗工和2.5萬名織工。大家看,站在道德高點上搞制裁,嘴上是主義,心裏是生意。真是祖傳的。

漸漸的,英國控制了一切,印度人則喪失了定價權,甚至喪失了客戶的選擇權,進而失去了人身自由,變成了東印度公司的韭菜。印度歷史學家阿拉沙拉南說 :“紡織工不能再為自己選擇的主顧生產,他們不得不接受棉紗作為報酬,他們工作的時候還受到住在村子裏的公司代表的嚴苛監督。有時候,公司代表甚至會站在織機旁監督紡織工,以確保這些棉布按約定賣給公司。”

既然是韭菜了,那完全就任由東印度公司為所欲為。英國發明了一套新的稅務體系,懲罰那些為別的客戶生產棉布的織工,這有點像你的老板不許你接私活。但現代老板頂多罰錢,了不起開除;東印度公司的處罰就有點恐怖了:把本人和兒子們抓起來,一通毒打,再把他的臉塗成黑白色,反綁雙手,並在英國人雇用的印度士兵的押送下,在村裏遊街,高喊口號“任何織工被發現接私活,就是我這個下場’”。

這些強硬政策,的確成功地為東印度公司提供了更多數量的棉布。1727年,歐洲從印度進口了總計大約3000萬碼棉布,但是到了1790年代,增加到每年8000萬碼左右,印度棉布曾一度統治了歐洲市場,東印度公司也隨之走向歷史巔峰。而這背後的代價,是印度織工收入大幅下降、城市聚居後的貧民窟、007工作制和饑荒導致的“空前死亡率”。

但是,東印度公司的傾銷,反過來刺激了歐洲本土的紡織業。東印度公司賺取的天價利潤,當然讓歐洲大陸的商人垂涎欲滴。但是,歐洲的氣候環境種不活棉花。千年來,棉花長遍了亞洲、非洲和美洲,但就是不來歐洲,特別是不列顛的任何一個地方。浪漫的法國革命者曾經嘗試過在法國南部種棉花,最後不得不向大自然投降。

英國人倒不怎麼發愁這個問題,沒原料那就進口吧,殖民地有的是。棉花種植對土地肥力消耗驚人,所以大規模種植棉花,就需要種植園永不停息的擴張,新大陸正好可以滿足這個要求。而棉花種植是一種勞動力密集產業,唯有人身受限的奴隸能被任意驅使。於是美國的奴隸種植園高速發展起來,黑奴種出來的棉花,全部都被運到了英國。

起初,英國的生產方式還是挺小農的,商人把新大陸的棉花預付給農民,農民在農忙之余紡紗織布,完了後把成品返還給商人。但隨著棉布需求的爆炸式增長,紡織的收入完全超過了種地,一些農民最終放棄了耕種,轉型成全職的棉紡織工。不過,英國本土的紡織工比印度紡織工更悲慘,印度人起碼還有原料,還有傳統的技術和市場,而英國的棉紡織工人什麼都沒有,沒有獨立獲得原料的渠道,也沒有獨立進入市場的方式。他們完全依附於剝削他們的商人。

而那些商人轉變為大型實業家,擴大生產規模,改進技術,以求在價格和質量上與印度棉布競爭。

這裏要提一句,歐洲早期的棉 紡技術,全是從印度那裏偷來的。這大概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工業間諜活動吧。

印度棉布之所以會那麼受歡迎,是因為它們精美的圖案和亮麗的色彩。印染技術無疑是非常關鍵的。喬治斯·羅克斯偷到了印度人的雕版印花技術;另一位東印度公司海軍軍官喬治·博利厄偷到了印度工匠制作細平布的方法。在整個17和18世紀,英國棉布商一直在copy印度棉布的圖案,然後再運用印度棉布的印染技術復制出來。 這裏舉兩本書為例。第一本:《班加羅爾紡織品加工及當地人絲、棉染色流程記錄》,第二本《給棉紗或布料快速染上牢固的土耳其紅,又稱亞德裏安堡紅的真正的東方流程》,這種非常硬核的技術讀物,居然曾一度是歐洲的暢銷書。

在種種這些努力之下,到1740年代,歐洲棉產品制造商幾乎能仿制一切棉紡織品了。然而,盡管歐洲人瘋狂剽竊印度的技術,但本土生產的棉布,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依然不能匹敵印度棉布。高端產品線,無論是質量、顏色,還是圖案的創新都比輸了;而中低端產品,畢竟原料全靠進口,成本壓不下去,價格根本沒法和印度棉布打。

這該怎麼辦呢?非常熟悉的配方——貿易保護主義。英國、法國和其他新崛起的列強,出現了一批蹦跶的很高的資本家,他們呼籲,必須以國內生產的棉布取代從印度進口的棉布,要讓本國紡織業“再次偉大”。

仔細聽一下他們說的話,大家肯定會覺得很耳熟。比如一個議員說,“我國制造業衰敗的真正原因,是進口了越來越多的軋光印花布和印花純色布,印度人不僅從普通百姓嘴邊搶走面包,還奪走了所有人的工作機會”。另一位印花布老板則給財政部寫信抱怨道:“如果不禁止印度的印花布進口,那麼一定會有非常多的人離開這一行業。”

這時候,大家都選擇性忽視了,進口印度棉布的東印度公司,其實也是英國人,印度都亡國了,還要白白承擔一筆仇恨,太冤了!

而英國政府的反應也讓我們有種既視感,那就是加關稅。他們先是對“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亞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絲綢制品”征收10%的稅,過了沒幾年,關稅增加了一倍變成20%。再後來,議會幹脆規定進口印花棉布為非法行為,只能進口白棉布到英國來印染,這條規定極大地推動了英國棉布印染業的發展。再過20年,售賣印度棉布、身穿印度棉布,完全成為非法行為。英國人,只能穿英國布,穿印度棉布的,坐牢去吧。

與英國類似的,法國也把進口印度棉布定為非法行為。而且懲罰措施變得越來越嚴厲,包括監禁和死刑。1785年,快要上斷頭臺的國王路易十六下令,將5萬多名走私棉布的犯人發配去法國海軍服苦役。

其他歐洲國家也跟進。威尼斯、荷蘭、普魯士、西班牙,甚至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紛紛宣布進口印度紡織品為非法。

可憐印度,因為棉布被東印度公司亡國,結果亡了個寂寞。而東印度公司失去這個最主要市場後,也開始一步步衰落。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專供非洲酋長們的印度棉布,沒被納入制裁清單,因為這些棉布專供奴隸貿易。畢竟黑叔叔黑嬸嬸品味高雅,人家不認次品的歐洲棉布,只有原版的印度棉布才能換來黑奴。

大家可能有疑問了,為什麼歐洲各國都這麼重視棉紡織業呢?看過up伏特加系列的朋友肯定還記得,伏特加是俄羅斯的支柱產業和稅收明星,俄國軍事改革的軍費全部來自伏特加。那麼,紡織業就是西歐的伏特加,是當時的支柱產業,如果紡織業倒了,國王們也就沒稅收來養軍隊了。

這是一場前後延續將近一百年的制裁和關稅大戰,可以說是貿易保護主義,也可以理解成“保護國內缺乏競爭力的民族產業”,反正不管怎麼樣,總算是讓歐洲的棉紡織業發展起來了。有了稅收,就能支撐軍隊擴張,打造一個更強大的國家,進而爭奪更多的資源。

美國歷史學家斯蒂文·貝克特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顛覆了以前我們學過的知識,那就是:西方資本主義,不是通過技術革命推動的,而是殖民戰爭打出來的。技術革命反而只是殖民戰爭的一個結果而已。貝克特把這種模式稱為戰爭資本主義,其核心是奴隸制度、剝削原住民、帝國擴張、武裝貿易,以及資本家對外國土地的主權聲稱,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侵略就是戰爭資本主義的典型案例之一。

但是,直到這個時候,英國商人依然只是全球棉花工業中的重要一環,因為英國工人的出產僅占全球產量的一小部分,英國農民也沒有種植任何棉花。他們靠著貿易保護主義,勉強維持住國內這塊小小的市場,但整個歐洲,以及非洲、美洲,當然也包括亞洲的市場更加龐大。誰能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誰就能成為棉布貿易的霸主,“錢”途無量。而英國人在這方面有先天的優勢,他們通過殖民戰爭,手中已經掌握了原料產地和充足的黑奴,還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保證了貿易渠道的安全。所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一場技術革命,就可以送大英去天堂啦!

好啦,今天關於印度棉布的苦逼史就講到這裏,下一期,英吉利起飛!我們不見不散!

參考資料:

毛樹春 《當代全球棉花產業》

薩拉·費《改變世界的布料:印度印花棉布的藝術與時尚》

淺田實《東印度公司:巨額商業資本之興衰》

貝克特《棉花帝國》

理查德·霍爾《季風帝國: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歷史》

喬吉奧·列略 《棉的全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