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撲不滅山火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最近,蓋茨的離婚聲明讓這位科創精英、商業大亨再一次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焦點。不過,我們今天無意於八卦蓋茨的感情世界,我們關註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預言家。

2015年,早已實現財務自由而轉身關註人類命運的蓋茨在一場演講中警告全世界,未來能殺死數千萬人的不是戰爭與導彈,而可能是傳染性極強的病毒……

回過頭來看,蓋茨的預警無疑是正確的。而去年,蓋茨又做了一個新的預測——“新冠肺炎很可怕,但氣候變化可能更糟”。

蓋茨在聲明中表示,再過四十年,也就是2060年,氣候變化可能像新冠肺炎一樣致命;到2100年,氣候變化的致命性可能是新冠肺炎的五倍。

在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潛在風險面前,沒有任何生物可以獨善其身。這一點,或許我們已經能夠有所感受了。

不久之前,來自俄羅斯的東北虎“完達山一號”突然闖進了人類世界。最近,來自西雙版納的15頭野生亞洲象更是一路北上到達了昆明境內。

當我們在圍觀這些野生動物反常行徑的時候是否有想過,野生動物出現在人類世界是因為棲息地的日益縮小還是因為氣候的變化?人類的行為導致了這些變化,環境的改變帶來了生物愈加頻繁的“越軌”之舉,而這些舉動的代價也終將由人類買單。

此外,大家應該還對今年年初某些省市的“拉閘限電”還記憶尤深。2021年了,中國竟然還會出現限電的情況?

因為我們遭遇了一場超級寒潮,而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升的中國人自然是有暖氣的開暖氣,有空調的開空調,沒空調的用電烤爐。一時之間,取暖用電需求猛增,可不就得拉閘限工業用電嘛……

而小北有理由懷疑,這場寒潮至今仍未結束?不然今年六月的北京比之往常是不是也太溫柔了點啊?

氣候問題是一個波及全球的問題,所以,也不獨中國是這樣,全球皆是如此。比如,美國今年也一樣遭遇了罕見的寒潮和大雪,得克薩斯州大規模範圍的斷水斷電就是因此而起的。

再想想澳大利亞近幾年老是撲不滅的山火、我國南方頻繁遭遇的暴雨泥石流……誰也無法否認,我們正在品嘗人類自己種下的苦果。

所以,遏制全球變暖、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共識,也越來越受到普通人的支持與配合。

由此,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和《人類環境宣言》應運而生。聯合國大會接著成立了環境規劃署,並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地球環境日,以宣揚“為了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理念。對,就是今天!

在2021年度的地球環境日這一天,我們有理由追問以下問題——“地球氣溫還會持續上升嗎?” “人類的活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氣候變化?”“我們需要花多久才能讓地球氣溫回到正常水平” “地球的未來是會更好還是更壞?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寇特·史塔格教授利用地質學、氣候學等領域的知識,結合計算機仿真演算的結果,在他的新書和最近的一次接受新京報的采訪中為我們回答了這些關乎地球上所有生物未來的問題。

美國紐約州保羅·史密斯學院教授寇特·史塔格(Curt Stager)。他不僅在大學任教,還是一名科普作家,並在廣播電臺擁有一檔專屬科學欄目,為聽眾們解釋諸如“為什麼天空如此之藍”這樣的問題。著有《十幾萬後的地球》(北大社已出中譯本)。

什麼是最壞的結果?

如果不做出改變,在氣候惡化面前,人類所要面對的最壞結果可能是重演660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的事情。

當時和現在差不多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迅速逸散到大氣中,可能是由火山燃燒富含碳的海洋沈積物,以及兩極附近和深海的冷沈積物解凍以後造成。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全球氣溫在許多世紀內變得比如今高得多,世界上所有的冰都融化了,海平面比如今上升得多,許多海洋都酸化了。

因此,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重演將是一場災難,我們應該努力避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盡快放棄燃燒化石燃料作為我們的主要能源來源。

氣溫最高會達到多少度?

因為物質不滅定律,人為產生的為數可觀的二氧化碳將在數十萬年內陰魂不散,因此溫室效應下的高溫也將長期與人類為伴。根據人類行動的可能性,我們仍然會面對兩種可能——

溫和發熱:如果我們逐步減少碳排放直至2200年全面停止,2300年地球氣溫將達到頂峰,全球平均氣溫將比現在高2-4攝氏度。而在此之後,地球將走過漫長的降溫過程——在停止碳排放一萬年後,全球平均氣溫依然比今天高1.1攝氏度。

高燒難退:在一直使用化石燃料的情況下,氣溫同樣是在2300年前後達到頂峰,那時全球氣溫將比現在高5-9攝氏度,並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如此高溫。一萬年之後,全球平均氣溫仍將比今天高3-6攝氏度;十萬年後,二氧化碳濃度才能回落到今天的水平;四五十萬年,一切才會回歸正常狀態。

碳排放的影響是可逆的嗎?

在人類成為一股如此強大的力量之前,地球自身產生的碳排放主要來自於土壤和海洋中有機物的腐爛,以及火山活動。通常情況下,清除這些排放出來的碳以實現平衡,主要是通過埋藏的沈積物和礦物的風化作用完成。

然而,比較罕見的是,大量的溫室氣體以相對快的速度釋放出來,就像6600萬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那樣。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逃逸到大氣中,可能是由火山擾動了富含碳的海洋沈積物引起的,引發了與當今類似的全球變暖。這是“自然的”,而不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但我們不希望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就像今天一樣,溫室氣體的快速堆積使地球急劇變暖,並使大部分海洋酸化(二氧化碳溶於水後形成碳酸)。和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一樣,今天人類造成的變暖和酸化也是可逆的,但要經過數千年的時間。

雖然,有些物理變化是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逆轉的,但其他方面的影響卻不是。如果物種被這些變化逼至滅絕的境地,比如北極熊或珊瑚礁,這樣的損害將是永遠的。

“氣候鞭尾效應”下的問題

就算是出現與變暖和酸化相反的變化—— “氣候鞭尾效應”,也會造成一些問題。

許多個世紀以後,氣候變暖最終看起來會是一種常態。所以,當它們之後變成我們認為“正常”的狀態時,生活在遙遠未來的人們也需要適應另一種變化,只不過是和我們現在的情況相反。

例如,我們今天擔心海平面上升會威脅到居住在沿海地帶的人們和生態系統,但在更遠的將來,海平面下降反而會成為一種威脅。想象一下,在許多世紀以後,當海平面還很高的時候,一座港口城市——也許是一座偉大的“未來上海”,已經被建在了岸上。但隨著氣候的恢復,海平面回落,港口將被滯留在內陸。

我們可能會選擇忽略這樣的狀況,因為它們發生在如此遙遠的未來。但我們無法逃避需要為之承擔的責任。

無論是否承認,我們不僅在迫使後代應對我們自己在短暫的一生中造成的氣候變化、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也在強迫生活在更遠未來的人類後代們,去應對將來氣候鞭尾效應帶來的影響。

海平面上升的災難?

海平面上升與海水酸化本是鏡像問題,報道後者的寥寥無幾,而前者則是萬眾矚目的大事。世界各地都有關於遠古洪水的傳說,也或許是因此,人們對海平面上升的原始恐懼深植於心。更何況,人們可以輕易地想象出它對沿海居民與城市的影響。

地球上只有三個冰體的體積大到足以嚴重影響海平面高度,它們分別位於格陵蘭、西南極和東南極。如果有一天全球變暖使格陵蘭的冰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7米。如果西南極冰原的可融冰也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升高5米。而東南極冰原足夠穩定,不會輕易融化。

然而,在討論這個問題是人人常常忽略掉至關重要的時間跨度這一因素。海平面上升7米,我們經常先入為主認為這是瞬間會發生的事,而實際上,這些現象需要數百年才會完成。

海平面上升實際上是一個緩慢到難以覺察的過程,因此,人們擁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應對海岸線和海平面的變化。

北極熊會滅絕嗎?

北極暖化的速度遠遠超過全球平均速度,大多數專家都預測,漂浮在北極的冰蓋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就將全部消失。

而一說到北極融冰,大家都會直接想到北極熊的安危,而這歸功於一些極具感染力的照片。事實上,北極熊很可能死於風暴帶來的巨浪而非找不到可以落腳的冰而溺死,要知道北極熊可是遊泳健將啊。

北極暖化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食物鏈來影響北極熊的。海豹養活了北極熊,而冰養活了海豹。隨著北極結冰越來越晚,範圍越來越小,海豹越來越難以在穩定的環境中養育下一代,而這就間接導致了北極熊熱量來源的減少。吃得少了就會變瘦,瘦了就無法順利生養小熊也無法抵禦嚴寒。

在口糧日益稀缺的同時,北極熊們還將面臨親戚們的競爭——由於北極的暖化,森林將向北移動,而棕熊也將隨之不請自來。這倆近親再次相遇,也許他們會看上對方,然後北極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雜交熊。但更可能的情況是,北極熊競爭不過親戚而日益減少。

在遙遙無期的歲月中,北極熊和他的食物海豹將一步步被迫放棄他們原有的生活和家園,他們的生死存亡將懸於一線,而導致了這一絕境的人類對此卻無能為力。

但願當北冰洋再次冰封的時候,地球上還會有北極熊的蹤跡。

地球會再次進入冰河期嗎?

近幾年,世界各地頻繁遭遇各種極端天氣。今年年初,極地渦旋襲擊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引發大規模寒潮。我們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近年來極地渦旋變得更加多變,雖然這可能與北極地區的氣候變暖有關。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極地渦旋造成的任何降溫,都會被其他地區的變暖所抵消。這些變化是由環繞北極的風中“環流”引起的,它將冷空氣帶到南部地區,但將暖空氣推到北邊的其他地方。這些渦旋運動所產生的任何整體降溫都會過於短暫,不會造成冰河期。

冰河期只會經過許多世紀間的發展,這是地球圍繞太陽運動而出現緩慢、周期性變化的結果。此外,我們已經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很可能會停留足夠長的時間,以防止下一次冰河期的發生。

冰河期在多大程度上被推遲?

眾所周知,46億歲的地球曾經有過多次冰期。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不知道能夠覆蓋整片大陸的冰川作用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會結束,但是我們知道它具有周期性。從長期看,兩次冰期中間兩三百萬年的溫暖時期只不過是地球短暫的喘息而已。而這最近一次的兩三百萬年中,人類出現了。

上一次冰期結束於11700年前,按照以往冰期規律,五萬年後地球有可能進入新的冰川時期。然而,由於人類大量的碳排放,新的冰期出現時間已經被延後N萬年。

根據我們現有的氣候預測模型,只有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低於250ppm(百萬分率)時,才會在遙遠的未來引發冰期。我們現在的二氧化碳濃度是387ppm,而隨著化石燃料的不斷燃燒,這一數值也將持續上升。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註意到氣候變暖問題,呼籲采取行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兩種可能——

一,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節制碳排放並尋找可替代能源,下一次冰期不會在五萬年後出現。但隨著地球的緩慢降溫,我們將在十三萬年以後遭遇冰期。

二,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繼續使用化石能源直至耗盡。如此一來,下一次冰期不會在五萬年後出現,也不會在十三萬年後出現,甚至在五十萬年後也不會出現。

對科學研究有影響嗎?

由於碳-14本身的衰變速度穩定可靠,我們的科學家常利用碳-14來測定某個生物殘骸的年代。年代越久遠,碳-14就越少。

不幸的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將這個可靠的規則打亂了。

空氣中的碳原子一共有三種:碳-12、碳-13、碳-14,在沒有人類活動以前,這三種碳原子的占比是基本固定的。然而隨著我們數百萬年焚燒化石燃料的活動,空氣中碳-14的含量逐漸下降。

因此,未來的歷史學家在用碳-14測定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的物體年代時,就會遇到一個難題——由於這一時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在這個期間形成的骨頭、毛發、木頭等物質其碳-14含量都會比較低,因此如果歷史學家依然套用“碳-14越少,年代越久遠”的公式,這些物質就會被認為比實際年齡更為古老。

如此,我們這一時代將成為從地質記錄上消失的一個時代。但願未來的科學家能夠找到更可靠的測定方法。

我們最應該做什麼?

作為自然界的力量,我們首先可以采取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繼續討論氣候變化,因為很多人仍然拒絕這樣做。我們每個人都會影響到其他看到和聽到我們的人,所以通過談論這個問題,並在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情況下生活,也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想法和行動。

第二,我們需要及早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並改用替代能源,這對眾多可能遭遇滅頂之災的生物是好事,對人類而言也是防患於未然、留有後路的選擇。

其次,我們需要盡量多地去了解地球的生態以及人類行為對它的影響。這裏的我們不單指研究這一領域的科學家,而是全體人類。否則對地球生態面臨的嚴重威脅缺乏充分了解的普通大眾,該如何在某一個將要決定這個星球命運的時刻做出審慎理智的判斷?

最後,全人類必須彼此傾聽,攜手共進。我們越能試著以同理心去了解尊重他人,就越能彼此學習,越能知道彼此的需求和渴望,也就越能彼此合作,向著對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向努力。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能夠單獨解決溫室氣體汙染問題,全人類的集思廣益和攜手合作是唯一的途徑。

今日活動

你有發現周圍大環境的潛在變化嗎?你覺得會對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或者是曾經對這個問題產生過興趣並有所了解,在留言區給大家分享一下吧,小北將挑選2名幸運讀者送出今天的主題圖書寇特•史塔格的《十萬年後的地球》。

與《槍炮、病菌與鋼鐵》並駕齊驅的經典之作。

-End-

編輯:山鬼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十萬年後的地球》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

大師身邊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讀書

氣候變化可能是疫情之後的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