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查看訂單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從巴掌大厚厚一本、每天撕一頁的老黃歷,到硬質彩紙、線圈本的月歷掛歷,到私人訂制的紀念日歷,再到如今植入各類知識、內容的文創日歷……作為曾經每個家庭的必備品,日歷的變化也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融媒體記者 伍樹燕

老黃歷到裝飾掛歷,一沓日歷反映時代發展

“小時候,家裏的墻上總會掛著一沓巴掌大的老黃歷,每一天過了,我都會很享受一張一張撕下來的過程。”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市民林師傅介紹,那個時候,日歷都是手撕的老黃歷,而之所以叫老黃歷,是因為日歷上除了記錄每天的陽歷和陰歷的日期外,還有每日禁忌、周公解夢等內容,“那會我們還是比較信老黃歷上面的內容的,結婚、入宅選日子,都會翻一番老黃歷。”

上世紀80年代,日歷的外形和內容上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1986年結婚的吳先生告訴記者,在他結婚的時候,家裏特地買了日歷,那時流行的是掛歷式的月歷,一張一張的有A3紙的大小,每一張上面都有當時流行的明星的人物像。“我記得當時我買了一年的,12張,我把婚房的墻上貼了一圈。上面都有劉曉慶、潘虹等很多明星,那個年代,看這個明星紅不紅,就看他能不能上日歷。”吳先生笑著說。

上世紀90年代以後,雖然老黃歷和明星掛歷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流行起了印有祖國大好河山、名人書畫作品等的掛歷了,“尤其是香港回歸的第二年,掛歷上精美的香港圖片,讓我開始對那片土地產生了向往。”如今做著外貿生意的孫先生介紹說。

從私人訂制到文創藝術,日歷發展反映人民追求

進入2010年以後,日歷的形式和內容又發生了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美好事物的不斷追求,私人照片也被搬到了訂制的日歷裏;企業做宣傳,也會選擇與之相關的圖片,制作進日歷裏。市區一家日歷制作公司的老板劉先生介紹,這些年,他們接到的大多數訂單都是私人訂制,“寶寶藝術照的臺歷,公司年底送人的掛歷,甚至有夾著店鋪優惠券的臺歷,都是按照客戶的要求去設計制作。”

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傳統的日歷慢慢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胡先生之前在匯通市場一直做日歷生意,現在開始轉型做坐墊等日用品,他告訴記者,2013年以來,日歷生意的確不好做,“整個市場,只有在歲末的時候,一些老經營戶會順便進點日歷賣賣,年輕人不願意賣。很多之前一直做日歷買賣的也都轉行了。”

雖然傳統的日歷生意已日漸式微,但各類精致文藝的小臺歷和各種文創臺歷卻悄然興起。在網上從事文創用品生意的王女士認為,一本制作精美,具有知識分享內容的日歷更受歡迎。“日歷的內容不單是日期,還要與時俱進,切合當下的熱點,滿足人們的求知需求。只要有自己的特點,這樣的日歷就不會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