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地瓜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如果我沒有一統天下,呵呵,沒有這種如果。

如果我沒有一統天下,呵呵,沒有這種如果。

廢了那麼大的勁憋出來的一個秦朝,十四年就領了盒飯。留下這天下一統的大坑,活了兩千多年。

---葡葡

1

爭,還是不爭

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說,似乎沒有可能秦始皇不會一統天下。

即便不是秦始皇,也可能是楚國的昏君死後的下個或下下個明君也會一統天下。

幼稚地說,當時的華夏諸國已經沒有任何欲望再和平相處了,有,那也是暫時假裝的。

嚴肅地說,鐵器出現了,生產力開掛,小家庭的勞作可以自己搞定了,不再需要依靠一個大家族相互要挾,哦不,是相互幫忙。這時,努力的聰明人開始感到有了靠實力駕馭命運的機會。

於是,對外,諸侯國的國君不再對周天子這個大宗長的血緣分封安分守己;對內,諸侯國內的卿大夫也開始對諸侯國君這個小宗長的嫡庶分封不屑一顧。

那就別封了,搶吧。

此時,有流氓站出來說,此乃大爭之世,人人得而爭之。

後來,還有流氓站出來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啊。

總之,既然已經爭了,最後也有人爭贏了,後世史學家只好為他們去找該爭的理由,還會有誰去糾結究竟是該爭,還是不該爭呢?我們都是他們爭出來的後代,難道我們還會更有興趣去驗證一下嗯是的,我們已經在錯誤中生活了兩千多年,驚不驚喜?

2

想念周公旦

可是,從當時的民調來看,天下一統的確並不像什麼正能量的好事。

不要以為這都是王N代們收買輿論,見不得士子階層迅速崛起來瓜分他們的世襲利益。

普通百姓可能還真都是這麼想的。他們覺得統一,那是什麼新鮮事?

每到戰火紛飛狼煙四起的當口,就會有不少人開始懷念西周建朝之初,一個叫做周公的人。

呵呵,你們很多人會不會以為這個周公就是個跑江湖的,因為周公解夢的嘛。

無知,Naive~。

此周公的確乃周公解夢之周公,然而他可從來沒有幹過解夢的勾當。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叫孔子的人,對的,就是我們知道的那個孔子,因為太過膜拜周公,夜裏做夢經常見到他,就拉著自己的愛豆在夢裏神侃,這個八卦一經傳到民間,大家都覺得好玩,也都東施效顰紛紛表示我也夢到周公了呢。其實周公作古距離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經有好幾百年了,但那種年頭大家都想他也肯定是有原因的。

所以,周公解夢,那都是孔子給他安排的冥差,至於周公接沒接活兒,反正我是沒有夢到過。

3

宗法的魔性

周公旦,全名姬旦,不是雞蛋。

西周人,根正苗紅出身高貴,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庶子中的一個。

這是一個所有帝王都夢寐以求的國民好弟弟,聰明絕頂,以及沒有野心。

不僅他自己沒有野心,他還搞了一套寶典,裏面不忘洗腦所有後世帝王的弟弟都不該有野心。

這套寶典的名字叫做:宗法制。

就是這三個字裏面的內容,奠定了華夏民族文化的基本尿性,塑造了中國人的觀念基因。為什麼?知道了連孔子都是被他洗腦的,還用我多說嗎?在他之後兩千多年的所有帝王家,無論是漢人打敗了漢人,還是胡人打敗了漢人,只會有人將宗法制改良或升級,絕沒有人敢輕易推翻它。

即便到近代中國,它作為政治工具的一張面孔已經被人撕逼到底,但它的另一張面孔卻毫不違和地鎮守在每一個民間家庭,這副面孔大家都認得,它就是:傳統。

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硬要說一個,宗法對中國人的駕馭相當於聖經對西方人的駕馭。

那麼,這套寶典的魔性究竟在哪裏?我挑幾條,讓大家感受一下:

條一 世界是男人的

解說:規定父系權利,只有男人世襲宗兆和財產,無子就得過繼一個同宗同姓的後輩來繼承。

(提示:知道重男輕女思想的來源了嗎?)

條二 世界是男人的,但男人和男人之間是不同的

解說:規定長幼有分,尊卑有序,嫡長子再弱智都是繼承人,由再他分封兄弟叔伯侄子。

(提示:知道為什麼兄弟比姐妹之間更容易反目成仇了嗎?)

條三 世界是老男人的,更是死男人的

解說:規定崇尚祖先,家長專制。一道先帝的遺詔放了二十年也還是可以廢掉活著的皇帝。

(提示:知道為什麼爹媽可以肆無忌憚地逼婚了嗎?)

如果以今天互聯網的三觀來評價周公,他會被判為重度直男癌。

然而,這個玩笑根本沒有踩到點上。

在那個離遠古開化還沒有過去太久的年代,人們迫切需要的是秩序。哪怕是錯誤的秩序,也比沒有秩序要好。有等級,會有尊卑會有委屈;但沒有等級,就會有越界會有戰爭。

彼時西周的天子實際只是華夏族精神上的天下共主,並不幹涉諸侯國治理自己的國家。而周公制禮作樂,帶領人民操持自己的思想,收服權利的欲望,各盡其事各安其分,不用打架了,反而多出了更多的時間去搞文明文藝,這樣的日子豈不是挺好?大多數人就是這麼想的。

但這只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而歷史是由腦洞更大的小部分人創造的。

秦國人,是後來腦洞最大的那一個,但卻不是腦子有洞的第一個。

在此之前,楚人已經蹦達好多年了。

4

不爭也霸

春秋戰國是中國朝代史上名字最奇特的一個。

它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周朝時期內,為何史學家要單獨拎出來,還一劈為二呢?

因為自東周開始,天下還勉強是周天子的天下,但地盤早就不是周天子的地盤了。這是周公的傑作裏隱藏的最大的bug。分封的時候是親戚,拿地了以後就不好說了。

不過親戚總是靠得住的,在沒出事的時候。

周公的宗法和禮樂,確實維持了良好的統治秩序,還造就了文明的優越感。但有文明優越感的人就容易犯高冷病,看親戚以外的人就容易不順眼,一不順眼就要起外號,蠻夷就是這麼來的。

楚國和秦國,就是這樣一直一直被看癟的。他們確實是和天子毛血緣關系都沒有的外人。

尤其,楚國在他們看來就跟門口要飯的差不太多。

楚人的祖先鬻熊幫助周文王討伐商紂,打下江山。然而在周建朝後的分封中,楚人不僅沒有得到和功勞相匹配的爵位,反而被故意冷落,郁悶了好幾代。

在楚人眼中,黃河流域的文明是令他們羨慕仰望的高山,也是壓在他們心頭自卑的巨石。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早體會到了宗法制的不公,僅僅是依靠血緣,便可以位高權重肥膏沃土。

做不了包子的楚人沒有再沈淪下去,他們收整所有的不甘,踏遍長江流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物華天寶魚米之鄉的江南就是在那個時候找對了主人。不僅如此,在和周邊土著競爭的過程中,兼收並蓄的楚人不僅入手了更多的土地,還見識了奇特的蠻族的風情。以這樣的節奏,楚國妥妥地暴富起來,帶著品味,開啟了驚艷後世的荊楚文明。

蛻變重生的楚人不再在意天子的分封,拼搏到楚武王這一代,他自封為王。

楚人這樣放飛自我的舉動,驚掉了周天子家族的下巴。緊接著,天子的親戚們果然不負眾望,也開始不封王白不封王了。

沒有了思想的禁錮和禮樂的束縛,這些亢奮的新王們,當然要不遺余力地爭艷鬥騷了。

天下爭霸,就此開始。

魯國史官左丘明專門寫了一本書,來記錄這段將近二百年的爭霸秀。書的名字就叫《左氏春秋》,後世史學家就沿用春秋這兩個字為這段歷史命了名。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心裏還是有天下共主的,畢竟被禮樂熏了幾百年,什麼是榮什麼是辱還是容易忘掉。就算面子已經看透了,但就是放不下。

所以,那個時期的戰爭本質上也還是為榮譽而戰,不僅有儀式感甚至還煽情。大家約好一個地方比試,要等雙方都到了,才能排兵布陣,再開始打。戰爭的目標點到即止,分出強弱即可。輸的一方可以做贏的一方的附庸國,不會被掠奪土地和侮辱主權。

尤其,有一條大家都要遵守的潛規則,那就是聞喪即止,暖不暖?

禮樂的秩序帶來的信念歸宿和思想教養,在這個時候還是駕馭著絕大多數人的心智。不過對於老牌的諸侯強國來說來說,煎熬這個詞可能更貼切一些。打架好像是不對的,不打好像感覺一切又都在變,到底是打還是不打,唉呀,走一步看一步吧。

也確實,他們很快就會看到了。

5

再見了,天子

只有一個國家,對於打架的態度是非常堅定的,那就是秦國。他們的心裏也很清楚,他們不會把人打傷,他們會把人打死。

秦人的嗅覺是對的,好賭的歷史又要洗牌了,諸侯真得只有兩個選擇:

要麼稱雄,要麼稱熊。

其實稱熊後來也沒有什麼卵用了。人家上面都說了,要把你打死。

秦人不容易,為周天子鎮守西北邊陲好多好多年了,剽悍好戰的犬戎胡族時不時就來挑逗一下。在秦人的眼裏,周公旦的禮樂不過是已經忘了朝不保夕的亡命滋味。從秦孝公開始,秦人就很自信自己已經get到了乾坤即將挪移的那個點。而且他們決心在大家都還看不懂的時候先下手下狠手,在變法的紅利期內把對手都打懵,懵到亡國了才清醒過來。

如果不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很多諸侯國真得就會這樣配合秦人的節奏。從晉國傳來的這件事,把那些諸侯左右搖擺的心給徹底抓住了,他們最後觀望到的就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

他們這次不煎熬了,他們篤定,天是真得要變了。

公元前453年,晉國國內四個卿大夫家族,懷著司馬昭人人皆知之心,開啟了聚眾互毆模式。最後贏了的那三個毫不違和地瓜分了晉國的國土,至此,一度稱霸春秋的晉國公室名存實亡。這個結局對於本來悠閑看戲的其它諸侯而言,驚得嘴邊的瓜子殼都掉了。他們恍惚間好像也看到了將來的自己,在天清氣朗的好日子裏被扒光衣服活活從神壇上給拽下來,對生如貴胄的他們而言,這是生命意義的終極羞辱。對普天之下所有的普通百姓而言,這也是自周公姬旦制禮作樂普世以來,徹底的三觀盡毀。

公元前403年,時任周朝天子的周烈王終於認慫了,默認了這鍋生米煮成的熟飯。畢竟飯都已經熟了五十年了,不吃也得吃了,再不吃最後餿了可能還得吃。那要不,現在吃了?三家和晉國公室毫無血緣關系的卿大夫,就這樣被正式地冊封為諸侯,名正言不順的正統諸侯。

這三家的名字就是:趙、韓、魏。

從此,歷史頭也不回地走向了戰國時期。其它的諸侯們就這麼在煌煌天日之下,親眼目睹了曾經四向無敵的嫡系晉國消失在了天子的嘴巴皮下,不是說好的宗法與禮樂嗎?那麼,天下,還有什麼可以相信的?

去你媽的,雞蛋。

什麼是戰國時期,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它的真正意思。就是不戰就一定會亡的意思。

再見了,天子。

拼了。

6

如果秦始皇沒有一統天下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是楚人形象存於後世的一個生動比喻。

在很多人的心中,覺得楚人最終沒有一統天下,是件挺傷感的事。它作為禮樂最早的挑戰者,在打擂成功後,又不由自主地奉行禮樂,回歸文明,它的兼容並蓄寄托了很多人對一個強國的理想。

九頭鳥不會輕易赴死,但沒有真得給楚國帶來九死一生。屈原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看破了,在亡國前,跳了汨羅江。

在家天下的封建時代,拼爹只有一半的用,另一半拼的是兒子。

楚國間歇性地穿插昏君,讓它不足以在風雲幻變的戰國裏穩定發揮。

而秦國,自建國的三百多年間,楞是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君啊。

歷史有時並沒有那麼嚴肅,一個國家的衰滅,真的就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個明君的壽命太短了。

有人說,是秦人的商鞅之法保證了秦國國君可以維持生產線的水準, 不會出大的差錯。

這有點似是而非,家天下的王朝再先進,流水線出來的產品,一旦下線化成人形,仍然可以廢掉流水線。哪怕,他就是在發神經。因為,這是他自己家的流水線。

秦人深知,天下的人心已經變了,自己不狠,將來其它的人也會狠。

抱著這樣篤定的信念,秦人歷經數代狠心,公元前221年,終於在嬴政的手上掐死了其它所有躍躍欲動的心。

這位始皇,好像再也不願意分封了,不是他小氣,而是他的直覺告訴他,變壞了的人心,是很難再變好的。架已經打完了,還是要和好的。只是,和好後,再也不能按照以前那種方式相處了。

中央集權的橫空出世,不是我嬴政在吃獨食,而是禮樂已經涅槃,在文明還沒有找到它的另一種重生前,用制度來統一安排資源,至少還可以保住生產力的發展,什麼事都先放一邊,人要先吃飯。

如果秦始皇沒有一統天下,沒有這種如果。

我真的是為了你們好!!

7

文化的頑固

筆者是江西人,幾年前的一次發現讓筆者開始覺察華夏大地的文化究竟是否真得被一統過?

那是在奶奶過世後的祭奠上。一連幾天的磕頭燒香,以及普天之下都要遵循的披麻戴孝。

但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家族裏的老人請來了一位道士。根據本族宗廟祭祀的禮儀規定,道士要為亡靈唱誦孝歌。在他身後,所有的兒輩孫輩依次排開站好。在他身前,是奶奶的靈位。

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即便回憶多年前姥姥的葬禮上,也沒有見識到如此多的講究。那也不過是距離奶奶村莊不過百來裏的地方。

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調。文化的頑固可以駕馭如此之短的空間,如此之久的時間。

汀的一聲,道士抖動了他手中的銅器,節奏之下他帶有強烈方言口音的吟唱流動出來,那種古老而又深遠的腔調一下射中了我的神經,它是古樂,是楚地聲調,它的唱詞,像離騷。

看著奶奶的靈位,我想到的卻是我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已經過去兩千多年的時間,送走她們離開人間的或許依然還是同一個曲調。

據考,從湘西出土的秦楚竹簡裏有內容顯示,楚國國君曾經派遣屈原到西楚和南楚地帶巡回演講,號召人民奮起抗秦。在今天湖南瀘溪,仍然可以從民間發現用古調唱出的古辭離騷。這或許可以佐證為什麼在今日的江西湖南湖北一帶,孝歌會是類似離騷的古楚音。

也就是說華夏的代代祖先,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集權專制,遭受無數次頭腦閹割和思想強奸,還有忍耐數次北方遊牧民族長時間的拖後腿代管,但他們創造的古老文化和習俗卻從來沒有背叛過他們,這些文化以匪夷所思的生命力刻印在祖先的靈魂裏,磨不滅摧不朽,無論多少次奄奄一息,它們終究沿著香火的延續而傳承下來,這難道還不能稱之為文化的頑固嗎?

這樣的文化,荊楚大地有,曾經的齊魯、吳越、巴蜀、中原正朔也都有。

無論今天它們以什麼省份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它們整齊劃一,卻始終各有風情。

天下的統一是定局,而文化的一統永遠是個謎局。

中國最先進的文明在城市,最深厚的禮樂卻只有在農村依稀留存。

然而,GDP會不會主宰一切,誰也說不清。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距離公元前221年,只有十四年。

但是其它諸侯國的文化生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