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買到大房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如果你問一個人:你比十年前更有錢嗎?

大多數人會選擇“是”。

如果你問一個人:你比十年前更滿足、更快樂嗎?

回答“是”的人會減少一大半。

快樂並不是伴隨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增長的,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感慨。

加拿大知名臨床心理學家蘭迪·帕特森在《快樂的陷阱》中就提出,現代人享受著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高水平生活。

冰箱裏有吃有喝;頭頂上有天花板遮風避雨;水龍頭裏出熱水,鍋爐裏出暖氣;我們的整體壽命更長,身體康健的時間也更長……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生命之虞,這對幾千年前的人來說,也許就是天堂應該有的樣子。

但是生活在這種環境裏的人,過得並不幸福,悶悶不樂是常態,嚴重的會陷入抑郁。

為什麼舒服的生活環境、豐富的物質,都無法帶給我們快樂?

蘭迪·帕特森認為,比起追求到的這些東西,人們有更多行為,正在一點點偷走自己的快樂。

爭做“屏奴”

你會有無聊的時候嗎?

對現代人來說,無聊幾乎不會發生。

只要打開電腦、打開手機,就會有無數畫面衝到你的眼前,幫你打發時間、消磨生命。

在網上,你可以沒完沒了地瀏覽網絡花邊新聞,從明星八卦到奇人奇事,你的心情跟隨這些新聞起伏,時哭時笑,還會被氣到跺腳,轉發給其他人看一看。

你自信地認為,這是在增長見識、分享生活。

一天24個小時,如果睡8個小時,上班8個小時,你最多只有8個小時屬於可支配時間。

把一天的屏幕時間加起來,包括看電視的時間、非工作的上網時間、看手機的時間,會低於4個小時嗎?

統計顯示,美國人的休閑時間裏,有大約56.3%花在看屏幕上,我們使用屏幕的時間大大長於跟家人、朋友交流的時間。

美國12-24歲的人平均每周玩遊戲13個小時,每周玩遊戲48個小時以上“重度癡迷玩家”占玩遊戲人群的4%。

遊戲制作公司聘請專家,專門研究如何吸引孩子、年輕人、老年人玩遊戲,研究如何讓他們把時間花在屏幕上。

屏幕一點點蠶食你的生命,到時候你就真的以為,沒時間去做任何有助於改善情緒的事,比如讀書、學習、鍛煉、做公益活動、見朋友、陪家人、做飯菜、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等。

沒有任何研究表明,玩電腦遊戲、網上衝浪、看肥皂劇,能提升生活的滿意度,它們只會把你鎖定在固定的座位上,讓你出神入定,盯著前面閃爍的屏幕,沒時間去想別的事。

等到一切結束後,留下的只有疲憊的身體,和內心的空虛迷茫。

通曉天下事

近幾年有一個新詞叫“陰間新聞”,指的是一些不像活人幹出來的事。

有時是聳人聽聞的謀殺案,有時是仿佛活在幾百年前才會碰到的男尊女卑、過期價值觀。

各類媒體和自媒體,都不遺余力地挖掘這種新聞,他們做好記錄、拍好照片、錄下影像,然後在你眼前反復播放。

我們希望保持信息靈通,通曉天下事,一點風吹草動都不能逃過自己的耳朵。

這樣你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不錯過投資時機。

但是刷一個小時短視頻,你會發現至少有五條同樣的信息在你面前閃過;一個人紅了,有無數想紅的人圍在他身邊,說著同樣的話;

編好的劇本,被塑造成生活的偶然,讓你分不清是真是假;“專家”煞有介事地說著毫無根據的話,真實身份卻無人知曉……

你無法確認看到的畫面是否真實,更難以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原委,我們只是被希望掌控更多信息的本能支配著,接受大數據精心推送給你的信息。

有人說,多推送一些積極正面的新聞不就好了嗎?

這很簡單,但是真正困難的是,人類對壞消息有更強的偏好。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追蹤測試,參與者被要求從指定的新聞網站中挑選時事新聞閱讀,結果發現,相比含有“寶寶、微笑、有趣”字樣的標題,人們看到含有“癌癥、炸彈、戰爭”這樣標題時會更快地點擊鼠標進入正文頁面。

尋找危機、提前做好準備,是人類求生的本能。

但是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危機感,人是有同理心的動物,看到同類的遭遇和處境,就會帶入到自己身上,陷入恐慌、焦慮。

想買就買

各類信息中,有一種會讓人開心,這就是廣告。

各式各樣的廣告為我們呈現了理想生活應該有的樣子,我們住在擁有巨大落地窗的大房子裏,出門有車,進門有各種方便的電器。

但是細細品味這些廣告,你會發現它們都在向你傳遞一個信息——購物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反過來說,簡單樸素、不重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是通向痛苦的道路。

追求幸福,等於努力賺錢,因為幸福的必需品是層出不窮的物品和享受。

“如果我買了這個舒服的沙發,周末就可以躺在上面看喜歡的書,這樣我的生活就會更充實圓滿。”

也許它的確能夠如你所願,問題是,我們對物品用途的預期,常常和現實不符。

有時花了上千塊買的衣服,穿上去還沒有幾十塊錢的開心。

很多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買東西的快樂有時只能維持一個星期,有時是一兩天,這要看人們買的是什麼。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不再欣賞某物,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買回來。”

也就是說,試圖通過購物獲得精神情感的滿足,必然是一番徒勞。

消費主義帶來的痛苦,不止是徒勞,還意味著資金和資源的外流。

我們努力奮鬥,最後得來的是一對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最後還比原來更窮了,這不正是典型的陷阱?

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說:“年收入20英鎊,年花銷19.6英鎊,皆大歡喜;年收入20英鎊,年花銷20.6英鎊,愁眉苦臉。”

錢也許買不到幸福,但錢一定能買到免於經濟恐慌的自由。

遠離“短期快樂”

同樣是快樂,為什麼有的是陷阱,有的就是真實的快樂?

其實兩者的分界線非常明顯,短暫的快樂,會帶來長期的痛苦。

我們痛快地宿醉,的確是快意的享受,但是會面對第二天的頭疼和暈眩;

我們攤在沙發上滑動手機,的確很放松,但終有一天會面對來自健康和成長的雙重焦慮;

我們一擲千金,大包小包帶回家,的確有填充空間的滿足,但也慢慢失去了對抗風險的能力……

人生的痛苦往往發源於此:我們選擇了眼前的快感,忘記了它會給我們帶來長期的不適。

我們追逐短暫的快感刺激,這帶來的卻是長期的痛苦。

在影響我們情緒的因素中,有些是難以改變的:

容顏會衰老,企業會破產,有時有天災,有時遭遇人禍……

剩下的就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吃什麼、喝什麼、怎樣安排休閑時間、做多少運動……

只有把控得住自己的人,才能體會到生活最真實、最持久的快樂。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