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被死去的親人追趕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每晚當我們兩眼一閉,便會進入了另一種生活中,那就是夢的世界中。關於夢,我想起曾看過的一個有趣的比喻:潛意識就像是一個原始人,它並不懂得人類精致復雜的語言系統,它只能通過畫圖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那便是夢。

披著夢的外衣的潛意識是如此的隱晦委婉,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我們一般比較難分析自己的夢境。因為夢的素材如此的多,如此的生澀,如此的荒誕,如此的難以理解。(夢境分析非周公解夢,周乃娛樂手段,非有效的夢境分析。)

為什麼會有夢?主要是因為我們有“情結”。情結是心理學的一個專業術語。在專業角度來解釋說:情結是觀念、情感、意象的綜合體。通俗點說:情結就是心結。

最早開始使用情結的心理學家是榮格。榮格指出:我們可以將情結想成一群無意識感覺與信念形成的結。情結有很多種,任何情結的核心都是一個共通的經驗模式,稱為原型(archetype)。(原型又是另外一個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了,我們就暫時不作仔細的延展)我們回到今天的話題中來:為什麼我們會夢到死去的親人?

這個需要根據不同的年紀,我們會有不同面向的分析角度。

假設你是一個年輕人,那不排除你的情結在起作用。通俗點說:就是我們心中有一個與那人的心結沒有解開。例如還沒有好好的告別。

另外我們在心理工作中,也經常會關註到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投射。我們容易會在親近的人身上,投射自身潛在人格的一部分在對方的身上。而當這個人永遠離去了,其實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的“缺失”,我們好像失落了某一部分的自己一般。而我們會夢見故人,不排除可能是我們因為投射被中斷後一直在不斷尋找自我過程中的那一部分。

而假設你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例如已經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紀,又或者是經歷重大疾病等情況的時刻。隨著越來越接近死亡邊緣的時候,再夢到死去的親人。那我們更多會去討論一個觀點:死亡焦慮。就著剛才關於未能好好道別的點,我在這裏想做一個小小的延展。關於墳墓、死亡與葬禮。在公號裏,我有一篇相關議題的文章:《中元節隨筆——葬禮、死亡創傷的祭奠》,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搜索。

為什麼會提及到墳墓、死亡與葬禮。我給大家講一個我個案的故事:這是一位年紀非常大的老年人,因抑郁和焦慮,家人聯系到我,我與這位老人做了兩次個案。老人也是經常夢到去世的老伴。

在我們探討的過程中,老人和我提及了一個事情:她在農村長大,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很多老人的葬禮,小的時候她會害怕,但是家中的大人會告訴她不怕不怕,這是因為大家為了讓死者可以更好的安息,能免受難盡早投胎輪回。同時也是大家紀念這些死者的一種方式。後來慢慢的,她也不怕了。其實在這裏,我們會發現,這是我們的潛意識中的不安全感被平撫了,因為潛意識知道假設她百年歸去的那一天,大家也會用這樣的方式紀念她,她不會變得沒有價值,沒有生的痕跡。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我們當今很多儀式被簡化,越來越多的人會認為儀式的可有可無。這位老人經歷了不同的變化,包括自己老伴離去後,家中子女的態度,她原本被平撫的潛意識變得躁動不安起來。一旦我死去了,如何證明我曾活過?這誘發了老人的焦慮。而未能好好與老伴道別,一開始老人未能覺察這個到底對自己有多大的影響,結果因為持續不斷的老伴入夢,導致老人越發焦慮和不安。

而這些與子女無法溝通,就算講,子女們也不會聽,聽也聽不懂,也無法理解。所以老人家就變得更加抑郁和焦慮。在和我個案後,老人的情況得到明顯的改善,後續也能得到子女的理解和更多的關註。並且重新在子女的安排下,做了一次與老伴的告別儀式,老人家的抑郁和焦慮,也得到了緩解。

我提到這個個案的故事,主旨是想告訴題主:夢到親人入夢,我們可以多角度去思考和探討這個夢境的素材,但回到客觀來說:我會建議題主可以嘗試與死去的親人好好做個告別。如給逝者寫封信燒給死者等,又或者找個合適的心理工作者,用專業的幹預,幫助你處理這個情結。

同時,也提醒所有正在看這條連接的你,關註家中老人的心理健康,一樣重要及迫切。如果你不懂得如何與老人談生命與死亡的議題,也可聯系合適的心理工作者協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