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一頭好大的牛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是的,寒假不容易,母親也會厭煩和倦怠。那又怎樣?

寒假加疫情,天天在眼前晃悠的神獸們,有沒有惹你煩?雖然深愛孩子,可是,也總有那麼一時半會兒對他們心生厭惡:臉不洗牙不刷一頭紮進iPad裏,作業規劃和實際執行雲裏霧裏,調皮搗蛋磨人精,怎麼看怎麼不得勁……

職業上有職業倦怠感,養育也有養育的倦怠感。

“太累了,孩子天天家裏蹲,我不僅要操心工作的事情,還要管他們吃飯、補課、運動、交朋友,手忙腳亂。”

“稍微多管一點,她就跟你急,說我是法西斯。還拿別人家媽媽來跟我對比,說我不行。”

“都說假期是學渣和學霸拉開距離的時間,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急得想幫他把日子每一天都規劃好,可是人家懶懶散散,完全不聽。”

……

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父母越是覺得壓力很大,就越難和孩子產生貼心的感覺,情緒狀態更焦躁,甚至口不擇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邀請31對母嬰進行評測。實驗者請媽媽們報告目前的育兒壓力水平,然後給母親和孩子都戴上測量大腦前額葉皮質活動的帽子。孩子坐在媽媽腿上一起觀看動畫片,研究者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正在承受較大壓力的母親和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層活動同步性更低,而壓力較小的媽媽前額葉皮質層活動與孩子保持了更高的同步性。

前額葉皮質層與我們理解他人的想法有關,兩個人同步意味著兩個人在交流和陪伴中更加默契和舒適。這種默契和舒適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他們保持更好的精神狀態和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夠獎賞母親:我是一個成功的母親,我是一個被認可的媽媽,我相信我的孩子。

但是,當母親壓力很大的時候,就很難保持對孩子的敏感,在互動中容易忽視或者誤解對方的意思,產生衝突、誤解和隔閡。

你有過這樣的情景嗎?

本來想提醒孩子,今天的作業完成了嗎?可是因為覺得孩子肯定沒做完、心裏為孩子貪玩心煩不已,所以口氣會不善,不留神間釋放出不信任感和責備感:“你今天寫完了嗎?怎麼又在玩手機?”孩子本來挺高興你回來的,說不定還想問問你明天是否可以出去玩玩,一看你的表情,心情也down下來,開始了對你指責的防禦:“就知道催催催!”你的火也騰的升起來:“你怎麼這麼沒禮貌?這孩子,得有點規矩!”壓力值隨著這場互動直線上升:“這沒法弄了!”“這孩子得好好收拾!”“我太失敗了!”“不婚不育保平安啊!”

看見壓力與親子關系之間的相關性並不是最終目的,研究者希望提醒母親:養育本身就充滿挑戰,感受到壓力時,要學會先轉過頭來關懷自己。這有點像乘坐飛機時的安全指示:大人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才能保證有能力幫助兒童戴好他們的氧氣面罩。

怎麼緩解壓力呢?知名心理咨詢師冰千裏分享了“兩句話”情緒錦囊,或許這個寒假你能用得上。

第一句是:“那又怎樣”。

別小看了這四個字,試著說一說,它有強心針的作用,能瞬間給人力量。

“那又怎樣”彰顯的是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不夠好的態度。

成績不好,那又怎樣?大不了重頭再來。

作業沒有按計劃來,那又怎樣?大不了再調整。

工作和家庭無法平衡,那又怎樣?不平衡也有不平衡的活法。

做不到像別的媽媽那麼優秀,那又怎樣?我在過屬於我的生活。

第二句話是:“是的,就是這樣的”。

這個錦囊適用於“無奈”、“無助”、“無能無力”的情緒。面對生活的不滿意,“你什麼都不想做卻又無法什麼都不做,任何安慰也於事無補,還會激發羞恥,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地自容。”

此時,飽含關懷地對自己說:“是的,親愛的,我知道你現在很難,但目前就是這樣。”

這句話會讓你變得安靜,滿腹牢騷化為悲傷,心會隨之安靜。無奈、難過、悲傷本來就是生活的面目之一,坦然地看見這個部分,接受這個部分。

嗯,親愛的,我知道寒假的自己會過得不容易,是的,就是這樣。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