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堂妹主動和我親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毛澤東和李敏

前言

1966年,毛澤東的女兒李敏去長沙參加活動。

回京後,毛澤東得知李敏只去了長沙並沒有回他的老家韶山,忍不住對李敏發了火。

要知道,毛澤東對於自己的故鄉韶山,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深刻情誼的。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毛澤東的無限思緒。更何況家鄉還有自己唯一健在的親人。

毛澤東曾在那首著名的回鄉詩裏寫下了自己的感想,同時也記錄下了一個偉人的坦蕩襟懷和氣魄。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一家為中華民族的新生犧牲了六口人,這怎麼能不感動世人?可以說,毛澤東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緬懷之情全部濃縮在了這兩句詩中。

韶山唯一健在的親人,“皇親國戚”的普通生活

在韶山,毛澤東唯一健在的並且關系最親的親人就數毛澤連了。

毛澤連是毛澤東的二堂叔毛貽盛的撫子。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與毛貽盛系叔伯兄弟。毛澤東的曾祖父毛祖人生有二子,長子為毛恩農,次子毛恩普。毛恩普生有一子二女,其子就是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

毛澤連

毛恩農生有三子三女,長子為毛貽盛,次子為毛貽富,三子為毛貽經。從血緣和譜系來看,毛澤東和毛澤連的關系自然很密切。而且毛澤連還是毛澤東的堂妹毛澤建的弟弟,因此在韶山,毛澤連可以說是毛澤東最親的人了。

毛澤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的親屬,按中國傳統的說法,該算得上是“皇親國戚”。

在常人的眼中,毛澤連應該是享受普通人所不能享受的待遇了,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身為毛澤東的親眷,毛澤連並沒有獲得什麼特殊照顧,唯一可以值得品味的倒是,他享有“皇親國戚”的榮耀,但過的卻是庶人的生活,和千百萬普通的社會家庭一樣,他要為自己的家庭操勞,從來沒有享受到什麼特殊的待遇,而且作為毛澤東的親人,他也不可能借此獲得什麼份外的照顧。

毛澤連就是一位典型的中國農民。他原本身材高大,但生活的艱辛,歲月的磨蝕卻使得這位八尺硬漢有點駝背了,但是從他身上依然可以看岀毛家人的風骨來。雖然他的眼睛近乎失明,但仍然充滿了樂觀和自信。身為毛澤東的堂弟,毛澤連的經歷可真是太坎坷了!

毛澤東

青年時代的毛澤連就其自身的條件來說,是一位莊稼地裏的好把式,高大的身軀裏仿佛有一股使不完的力氣,因此遠近的財主都願意雇這位長工做活,好賺取更多的血汗錢。

但是,由於他本身怎麼也擺不脫與毛家的血緣關系,更由於他的家族裏還岀了一個聞名中外的“紅軍土匪頭子”毛澤東,這就使得毛澤連常常為自己的生計發愁,一家妻兒老小還得靠他打長工、短工糊口,因此毛澤連倍受生活的煎熬。

好心的東家不敢長期雇傭他,怕招惹麻煩和是非,連自己的薄薄家財都難保,而黑心的東家則利用毛澤連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無情地剝削和欺侮他。他們請毛澤連做工除了支付極其微薄的酬勞外,也不提供任何食宿方便,因此毛澤連只好忍受著這一切苦痛,長期過著衣不遮身,食不裹腹的生活,天當房,地當床,稻草破絮遮身的生活,加上蚊蟲叮咬,營養缺乏,使毛澤連的雙眼不幸染上惡疾。

毛澤東在韶山

在當時的條件下,窮人哪裏有錢去治病,哪能顧得上去治病呢?只能聽天由命吧。毛澤連只能默默地忍受著,靠左眼僅存的一點視力,去為生計奔波,去擔負撫養家庭的義務和責任。

毛澤連終於見到堂哥毛澤東

在艱難的歲月裏,毛澤連時刻也在盼望著有一天他能夠見到他的堂哥毛澤東,盼望著向親人一訴內心的苦楚,盼望著親人能夠分擔他的一部分憂愁。

這一天終於盼來了,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先頭部隊先期進入湖南,部隊首長專門派人去韶山尋找毛澤東的親人和一些革命先烈的後裔。毛澤連也就自然成了幸福的人,他從內心裏感到未來的生活會充滿光明和幸福。

很快,部隊的領導向毛澤東轉告了韶山的實情,同時也告訴了毛澤連還健在的消息,毛澤東感到特別的高興和欣慰,於是他電令湖南省有關方面的負責同誌,邀請毛澤連赴京一聚。

親人相見,激動的心情難以表述,毛澤東對這位倍遭苦難的堂弟的關懷簡直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毛澤東在韶山

他們暢敘童年的往事,回憶起往昔的快樂時光,訴說當年的喜怒哀樂。

對毛澤連的家庭生活,毛澤東也極為關心,當他知道毛澤連的眼遭惡疾之後,特別關切,親自聯系北京最好的醫院——協和醫院,為毛澤連治療眼疾,並派自己的女兒李敏、李訥去照顧毛澤連的飲食起居。

毛澤連在北京的生活整日處在醇烈的親情的關懷下,使得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甜蜜,以前所遭受的一切苦難都如同過往的煙雲,不復存在了,它只能長存在記憶之中。

毛澤連十分感激毛澤東對他的關懷。當他得知毛澤東要為他治療眼疾,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盼望著能夠親眼看一看,好好看一看堂哥。

毛澤東

臨動手術前,毛澤東親自到醫院看望毛澤連,兄弟之間展開了一段對話。

毛澤東一邊勸毛澤連好好養病,一邊也就手術方案征詢毛澤連的意見。他告訴毛澤連,經過醫院大夫的診治,手術方案經過他的認定,決定動手術。

他關切地問毛澤連:

“澤連,為治好左眼,必須把壞死的右眼挖出來,你看如何?右眼挖掉之後,可以換只假眼。”

毛澤連對自己的眼疾十分熟悉,他也希望自己的右眼也能重見光明,他抱著一線希望問毛澤東說:

“換上假眼能見光亮嗎?”

毛澤東不無遺憾地對毛澤連說:

“恐怕不行,只能保證不破相了。”

毛澤東的關懷使毛澤連倍感激動,他知道這一切後,對毛澤東說:

“既然這樣,那就不必浪費錢財了。”

毛澤東為堂弟的樸實憨厚所感動,他十分滿意這位堂弟的表現,在他的親自關照下,經過大夫的精心治療,一個多月後,毛澤連的左眼總算保住了。

毛澤東

術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療養,這位長年在莊稼地裏滾打的漢子又閑不住了,他向毛澤東提議,他要回到生養他的故鄉韶山衝去,毛澤東欣然同意了。

毛澤連再困難也不找堂哥要錢

回到韶山衝,毛澤連並沒有享受到“皇親國戚”的優待。

當時的韶山衝,適逢解放後不久經濟並不發達,人民的生活並不富裕。毛澤連當時除了俸養高堂老母外,還要撫養3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加之自身那雙殘缺的眼睛,使他的家庭生活幾乎陷入困境。

而對此種情形,他完全可以伸出手向政府要錢要糧,可以向自己的堂兄毛澤東求助。然而長期的生活的磨煉,加上中國農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種百折不撓的品質使毛澤連一直默默地在生活的重負上,奮然前行,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靠自己的那份耐心和堅韌,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去承擔家庭的重負,去向命運抗爭。

毛澤東和村民聊天

毛澤連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這只有四下鄰居知道,他們不明白這位憨厚的漢子為何不伸出求援之手。

有一次,一位韶山同鄉在獲悉這一情況後,親自向毛澤東報吿了實情,希望毛澤東能夠從中做些工作,讓地方政府關照一下。對這位老鄉的好心毛澤東領受了,但毛澤東也親切而又嚴肅地告訴他:

“澤連的困難我完全了解,但是絕不能因為他是我的親人就可以享受特殊照顧,我要解決全中國人民的困難。如果只解決自己親友的家庭困難,我這個主席就不好當了!當然,有困難,要錢用,我自己可以盡力去支助點。如果要打我的牌子,憑我的關系去找公家的麻煩,那是不行的!”

毛澤東的一席話深深地說服了這位韶山同鄉,他被毛澤東的高風亮節折服了。

自從獲悉毛澤連的生活境況以後,毛澤東十分關心,他每年從自己的稿費中,定期給毛澤連寄200元,幫助他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也相信這位堂弟能夠克服生活的困難。

毛澤東

而且,毛澤東對自己親屬的嚴格要求也體現在一些細小事情上。一次,毛澤連和幾位老鄉同時赴京探望毛澤東,回程時,毛澤東為老鄉們準備了一些禮物,送給其他老鄉的是新皮箱,而送給毛澤連的則是自己平時經常用的半新皮箱。

如今這只皮箱還陳列在韶山紀念館裏,它既是毛澤東對毛澤連關懷的見證,親情的紀念,也是毛澤東崇高品性的歷史證明。

李敏李訥替毛澤東回韶山看望親人

毛澤東對毛澤連的關懷還體現在毛澤東對子女的教育上。1977年,李敏回故鄉韶山省親,一見到毛澤連就訴說了至今仍回蕩在她心頭的一樁往事。

毛澤東和李敏

70年代初,毛澤東重病在身,但他無時不在關心著故鄉親人的生活。一天,李敏前去探望父親。此時的毛澤東正躺在病榻上,不能下地走動,他對女兒的探望十分高興,他將女兒喚至榻前,向女兒訴說自己的心事,語重心長地說:

“我快不行了,有件事只好請你們去做了,家鄉還有兩個叔叔連飯都吃不飽,你們要經常回去看看......”

毛澤東說這番事,不知是對兒女們的最後遺囑,還是對兒女們忘鄉之情的譴責之語。

李敏自然也就聯想到了父親1966年大發脾氣的一幕。

1966年春夏之際,李敏從北京南下到長沙,回到北京後,李敏向毛澤東匯報了此行的感想,當毛澤東問知李敏到了長沙竟沒有去韶山時,對李敏大發脾氣,批評她說:

“怎麼能對故鄉的鄉親如此淡漠?你還有叔叔連飯都吃不飽啊...”

雖然此事已時過境遷,但李敏聽到毛澤東的囑咐時也就自然想到父親對故鄉親友的思念之情,對故鄉親友的眷念之心。

1977年,李敏帶著父親的囑托,為實現父親的遺願親自安排了一次故鄉之旅。她來到了叔叔毛澤連家,拜望這位多年未見面的堂叔,並送給叔叔一百元錢。當她看到叔叔家居住的情景後,這位長年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而落淚,她想象不出叔叔這麼多年是怎麼過的,惟在此時,她才能深深懂得父親最後囑托的份量和父親當年大發脾氣的心情。

李敏一家回韶山

此後,李敏只要有可能,就會專程拜訪這位叔叔,並不時地寄錢給這位叔叔。

1978年,李敏的嬸嬸張玉蓮到北京瞻仰毛澤東的遺容,李敏獲此消息後,專程將嬸嬸接到家中,盡心照顧。

白天,雖然工作繁忙,但李敏總要抽岀時間去陪嬸嬸逛大街上商店,參觀遊覽北京的名勝古跡;深夜,總是起來給嬸嬸蓋被子。

嬸嬸回故鄉的時候,李敏親自送行,並且給了嬸嬸一百元錢。

毛澤東最小的女兒李訥也帶著父親的囑托,帶著對故鄉的叔叔的思念之情回到了韶山。

1984年8月中,李訥偕新婚的丈夫王景清首次踏上了故鄉的小道。

毛澤東與李訥

李訥在匆忙的故鄉之旅中,忘不了來到滴水洞下的韶源村東茅塘拜望叔叔毛澤連一家;忘不了父親要求她們照顧故鄉親人的囑托,特地給叔叔一家留下了100元錢。

臨走前,她在留言簿上寫道:

“韶山,我們永遠懷念您!”

此外,她還來到父親的故居,掏岀潔白的手帕,包上一把故鄉的泥土,一慰思鄉的情愁。她要把這把泥土帶回家中,常聞故鄉泥土的芬香,與故鄉親人同呼吸共命運。她似乎覺得有這把故鄉泥作伴,就可以寄托一份鄉思,感覺自己隨時生活在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之中。

1989年5月30,李訥偕丈夫王景清第二次來到了韶山,他們直奔毛澤連和其老伴張玉蓮的住地,想排遣對故鄉叔叔及嬸嬸的長思之情。見到叔叔後,李訥徑直跑到叔叔的跟前,親熱地叫了一聲“叔叔”,緊緊地握著叔叔那雙幹枯而又有力的手。

之後,李訥又忙握著嬸嬸的手,叫了一聲“嬸嬸”,任憑熱淚縱橫,兩代人的手握得更緊了。此情此景使當時在場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感動得流淚。

毛澤東與孩子

親人相見,有拉不完的家常,說不完的知心話,割不斷的思鄉情愁。李訥和丈夫王景清一邊品嘗嬸嬸親手制作的“紫蘇小菜”、“山渣餅”和“鹽曬辣椒”等故鄉特產,一邊聽叔叔和嬸嬸訴說著家鄉的一切,不覺夕陽西下,臨近黃昏了。李訥和丈夫只好返身啟程了。

臨行前,李訥對叔叔說:

“我這次回來看望叔叔,是將16歲的孩子寄托於鄰居照顧才岀門的。我也是老牽掛故鄉,思念親人,才回來看望叔叔嬸嬸的,今日總算遂了心願。原打算在故鄉住3天,怎奈北京近段太不平靜,昨晚跟孩子通了電話,他說很想我,我只好提前回去了。”

接著,李訥對毛澤連的長子、韶山賓館副總經理毛岸平說:

“弟弟,我回來一次也真不容易啊,叔叔的生活及家裏的事情就全部拜托你了,要好好照顧他們啊!”

是的,自古鄉情最難忘,毛澤東尚對故鄉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作為他的女兒,李敏和李訥自然時刻記掛著故鄉的親人。

參考資料:

《毛澤東與親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聲明:本文為頭條號正史觀察原創文章,任何未經允許的轉載、抄襲、洗稿行為發現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