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油灰是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摘要:

任何一種宗教當它背離了初始本質的“善”而走向異端動搖了社會經濟基礎的時候都是錯誤的。既是錯誤,就必須糾正。

作者:張濤

乾坤文物網絡博物館藏唐代堆漆圓雕“會昌法難”還俗僧造像

高4.5cm。

第一章 宗教之佛教的概述

第一節 淺識宗教

宗教,是一種精神寄托、精神歸宿的所在,是一種行為方向、方式、方法的指導思想的源泉,是一種文化現象,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它包括很多,其中就有佛教。

斯裏蘭卡克拉尼亞大佛寺壁畫

最早的宗教是薩滿教,源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東北部地區,是一個唯一沒有文字理論體系而只以口口相傳的宗教,是一個最樸實僅僅以傳播“生存的知識和技能”的宗教。

薩滿、即知者或稱巫師,被認為具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行天堂、入地獄的超然能力。薩滿教以萬物有靈論,指導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播者教育人們生存的知識和技能,每一位傳播者都認為所得的知識和技能是神靈賜予的必須應用於自己、以及幫助於他人。

薩滿教,波及範圍為整個亞歐兩洲北部地區、以及北美地區、以至澳大利亞的原始宗教。

人類社會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出現的任何一種宗教,初始本質都是一個“善”字。只是因為歷史的局限也都於其後來漸漸暴露出其也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弊端,有些則是在發展中沒有能夠嚴守初衷而遵從客觀規律致使出現了亂象,有些則是在發展中更加嚴守了初衷而遵從了客觀規律致使出現了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的盛況。比如:

一、儒教。

“百善孝為先”之“孝”,竟在《論語》之中有14章體現,可謂之重,如此不免也會偏激產生“愚忠”、“愚孝”--如,不能夠“自由戀愛”、“自主婚姻”;“言聽計從”、“扼殺主見”;“幼者如奴”、“失去自己”。所以,在發展中,100年之後的孟子提出了“尊老愛幼”的新思想。亦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長輩,進而推廣到敬重別人的長輩,撫愛自己的子女,進而推廣到撫愛別人的兒女。如果以這樣的準則治理國家,統一天下就如運轉於掌心一樣容易了。”這確實是一個很偉大的進步。想來,當今中國對世界都在講“人類命運共同體”、何況於“老幼”之間呢。

二、道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其精髓所在。可在發展中,曾幾何時產生了以尋求“長生不老”的主流。試想,如以數學窮舉法中的無窮大擬定人人不死,這世界將會怎樣,當然是違背了其“道法自然”的主旨,無需多論、必定是錯。何況,這個違背了客觀規律的“長生不老”、如同“永動機”一樣、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

三、佛教。

是教人以感悟人生的真諦,以為學以致用,促進人類更好的發展。如也是以數學窮舉法中的無窮大擬定人人追求佛教的至高境界出家修行傳教、並且因戒律而皆無子嗣生息繁衍,這世界將會怎樣,眾生不存、何以傳教,眾生不存、何意傳教,當然是違背了其“修行自我”、“普度眾生”的主旨,無需多論、必定是錯。況且,戒律之中“不淫欲”只因唯恐“淫欲亂性”、“不飲酒”只因唯恐“飲酒亂智”,此不免大有因噎廢食之感。當然,如果確實“因噎廢食”而戒律、則眾生不存已。此又如何?!《呂氏春秋》曰:“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四、基督教。

耶穌基督,之所以被人們敬仰是因他依據天主教聖經傳播福音、表現大愛的聖跡。可是,美軍各部、以至羅斯福號航母上都編制有“牧師”,這說明了什麼呢......我們不能說上帝、上帝之子也喜歡戰爭,我們不能褻瀆任何一種宗教原本的“善”,可是……此處,不作詳論。

……

宗教,性質和行為需要定位、或及界定,不能亂象。此標準,如以現代哲學的思想用來概括就是:

必須處理好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如果,遵從了這個定律、就是正確,就必須弘揚。

如果,違背了這個定律、就是錯誤,就必須修正。

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宗教也應如此、要與時俱進。任何一種宗教經久歷史都會衍生出一些與社會發展所需不能協和的方面,這就要有所摒棄、有所發展。

應如:孟子的大智大勇,彌補了先聖孔子“百善孝為先”等的不足、設立諸如“尊老愛幼”更為積極進步的新思想。

應如:老子雲遊傳播諸如“道德經”、惠及四方。

應如:在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之中的現在佛釋迦摩尼,其創立的學說設置了對“過去佛”的繼承、也設置了對“未來佛”給予發展的希望,並且確立了佛教共同的心念佛號為“阿彌陀佛”而不是“釋迦摩尼佛”,如此的大智慧。

應如:耶穌基督,躬親顯聖,足跡無邊,大愛於民。

改與革,開與放,永遠是應該的。不然,就不會有成書於西漢《禮記·中庸》的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就不會有“儒、道、釋”以及其它彼此接納兼容而融合統一的中國文化。就不會有禹王九州、盤庚復興、始皇統一、漢唐盛世、永宣盛世、康乾盛世、以及當今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盛世。

第二節 佛教概述

佛教的知識是豐富的,常人難以一時盡知。故而,此處僅僅概述、以為裨益:

佛教是教人自發的“悟”、“覺悟”、“大徹大悟”人生真諦的一種學說、一種文化。佛教已有距今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古印度中釋迦族一國的一位王子創立的。之後,王子被尊稱為釋迦摩尼、譯為:“釋迦聖者”、“釋迦尊者”、亦可簡稱為“釋聖”或“釋尊”。佛、亦為佛陀,皆為譯音,是覺悟者之意。註重人類心靈的凈化和道德的修養。從而,最終超越生死、了斷一切煩惱。在古印度的一種通俗語言、巴利語中,有梵天一詞,是神名,相當於其它宗教的創世之上帝的意思。佛陀從不承認創世之上帝的存在。

《般達龍本生》中佛陀質問創世者所謂的神聖公正:“有眼之人皆能見到疾病,梵天為何沒把所創造之人塑造好?如果他法力無邊,為何他又很少伸出他的祝福之手?為何他所創造之人又都慘遭痛苦?為何他不給他們施予快樂?為何欺騙、謊言和無知如此盛行?為何虛偽如此囂張?真理和正義如此衰落?數落你,梵天非正義,你創造了容納錯誤的世界。”

《大菩提本生》中佛說:“若有萬能之主存在,支配一切眾生之苦樂善惡,此天主沾滿了罪惡。人類只能按其意誌行事。”

佛陀否認“靈魂”的存在。佛陀看來,與其認心、意、識為“我”,還不如認實體物質的“色身”(有形之象)為“我”。因為“色身”似乎更堅實;心、意、識遠比“色身”更加變幻無常。佛陀解釋“識”,是依因緣不同而得名眼識、耳識、鼻識、味識、身識、意識。他又比喻說:“以木柴燃燒的火叫做柴火,以稻草燃燒的火叫做草火……識也是從使它生起的因緣而得名。”佛陀宣稱識是依色、受、想、行四蘊而生起,不能離此四蘊而獨存,即不會有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識。佛陀認為佛在人間:“諸佛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佛陀從不以神靈或神使自居:“我今亦是人屬。”“我如來只是指路的人。”中印度現存最早佛像的代表作,是巴爾胡特佛塔和桑奇佛塔。如以小鹿象征佛誕生,以馬象征出家,以菩提樹象征成道,以法輪象征說法,以塔象征滅度。佛滅後三百余年,西北印度的犍陀羅產生希臘風格的佛像。約公元390年,中印度佛教藝術達到頂點。

犍陀羅王朝 秣菟羅王朝早期 秣菟羅王朝晚期 薩爾納特王朝

大英博物館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佛頭像 笈多王朝鹿野苑說法像

佛教由中亞向東亞推進。他們對古突厥、回鶻人產生影響的時間都早於漢傳佛教。公元前後,佛教就已正式傳入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人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廟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實踐輝煌與隋唐盛世交相輝映。此時,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漸漸的轉移到了中國,並且進而傳播影響到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及我國的西藏等地。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佛教至此成為世界性宗教,而印度佛教此後則日趨沒落而消亡了。佛教的戒律,其根本是要使人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或稱為自覺地去“善言善行”、或為“揚善棄惡”,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主要有:不貪,不嗔(chen、1聲、怒意),不癡(愚昧無知)。佛經說:“三毒”者,貪嗔癡也。五戒,稱為根本大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書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

武則天曾經撰寫了《華嚴經》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第二章 “武宗滅佛”、即“會昌法難”

第一節 唐武宗概述

唐武宗、公元814.07.1-846.04.22時期,本名李瀍(chan、2聲、水名意),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帝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形成的弊政進行了改革。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即位時27歲。讀書弱與文宗,但是更能夠面對現實、知人善任、勇於認錯。尤其是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君臣於會昌年間在內憂外患的交織時期、能夠有效應對、渡過難關。

會昌三年、即公元843年,武宗命諸道出兵征討叛亂。次年,叛亂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並且鑒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於會昌五年、即公元845年,下令拆毀佛寺,並派禦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4.46萬余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

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會昌六年、即公元846.04.22之日,李炎駕崩於“含風殿”,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能夠被稱“會昌中興”,足以說明唐武宗是一位很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第二節 “會昌法難”

唐武宗於會昌年間、即公元841-846年的滅佛之舉,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特大事件,佛教稱之為“會昌法難”。

千裏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是時人當朝官員、傑出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其觸景生情描述了“會昌法難”之後的心境。前兩句、解為:原本該有的又見一春風;後兩句、解為:以致弊端的都在煙雨中。過去,很多“詩解”有誤為單純“贊美”,只因缺少對賦詩歷史、以及作者宗教觀點背景的了解。此處,不作詳論。

雪發不長寸,

秋寒力更微。

獨尋一徑葉,

猶挈衲殘衣。

日暮千峰裏,

不知何處歸。”

這是杜牧的《還俗老僧》,其觸景生情對“會昌法難”之後還俗老僧的真實寫照。

杜牧、公元803-852年時期。會昌五年七月、即公元845年農歷7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於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並且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陳述了是時佛教危害之重與唐武宗滅佛之功。文中,相關主要內容:

“今權歸於佛,買福賣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若如此,雖舉寰海內盡為寺與僧,不足怪也。”

“文宗皇帝嘗語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今加兵、佛,一農人乃為五人所食,其間吾民尤困於佛。’帝念其本牢根大,不能果去之。武宗皇帝始即位,獨奮怒曰:‘窮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臺野邑四萬所。冠其徒幾至十萬人。後至會昌五年,始命西京留佛寺四,僧唯十人;東京二寺。天下所謂節度、觀察、同、華、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準西京數,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出四禦史縷行天下以督之。禦史乘驛未出關,天下寺至於屋基,耕而刓之。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還俗)二十六萬(又)五百。其奴婢十五萬,良人枝附為使令者,倍笄冠(還俗)之數,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口率與百畝,編入農籍。其餘賤取民直,歸於有司,寺材州縣得以恣新其公署、傳舍。”

《舊唐書·武宗紀》載:會昌二年、即公元842年,十月九日,武宗頒布敕書,要求有異行和不守戒的僧尼還俗,“天下所有僧尼解燒練、咒術、禁氣、背軍、身上杖痕鳥文、雜文功、曾犯淫養妻、不修戒行者,並勒還俗。若僧尼有錢物及谷鬥、田地、莊園,收納官。如惜錢財,請願還俗去,亦任勒還俗,充入兩稅徭役。”至會昌三年、即公元843年,正月十八日,“京城,左街還俗僧尼共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右街還俗僧尼共兩千二百五十九人。”

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法難”的情況:“到會昌五年、即公元845年,又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滅佛。他下令僧侶40歲以下者全部還俗,不久又規定為50歲以下,很快、連50歲以上的如果沒有祠部的度牒也要還俗,就連天竺和日本來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

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yong、1聲、和睦意),唐代武宗、李炎;“一宗”指:五代後周、周世宗、柴榮。

其中,只是京城左右兩街還俗僧尼就高達3491人。此人數,占當時京城約100萬人口的約0.35%。此比例,與中國12億人口時的軍隊相當、以至還高,況且還有很多尚未還俗的僧尼仍未計算其中。

任何一種宗教當它背離了初始本質的“善”而走向異端動搖了社會經濟基礎的時候都是錯誤的。既是錯誤,就必須糾正。

第三章 相關漆文化的概述

第一節 漆與漆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熟練用漆的國家。據考古證據表明,早在8000年前,“跨湖橋”的先民就已經對漆的性能有所了解並開始使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被世人稱之為中國的“漆之源”。漆弓,弓殘長121厘米,弓身采用桑木邊材制作,表面塗有生漆。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被世人稱之為中國的“漆之源”

新石器時代的漆器,除“漆弓”之外,最為著名的就是距今7000-5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第三文化層出土的漆器木碗。其,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塗料,色澤鮮艷,物理性能與漆相同。另有:

河姆渡文化第三文化層出土的木碗漆器

距今7000-5300年,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鎮相嶴村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黑漆木筒形器和黑漆繪木蝶形器。

距今6400-5300年,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大溪文化“陰湘古城”遺址內出土的漆鉞柄和漆皮。

距今5300-4300年,安徽省馬鞍山市佳山鄉赤硯塘村卞家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筒形漆器。

距今5300-4300年,江蘇省吳江縣梅堰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漆繪彩陶杯、彩陶罐。

距今5300-4300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文化瑤山遺址出土的鑲嵌玉朱漆盤、觚、杯。

距今3400-3600年,遼寧省敖漢旗大甸子夏家店早期文化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

良渚文化瑤山遺址出土的鑲嵌玉朱漆杯。

漆,是從一種樹上割取出來的天然液汁、即樹脂,與空氣接觸後呈褐色、稱為“生漆”,可制塗料,液汁幹後也可入藥。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又可以添加色素、如朱砂等配制出不同色彩、致使光艷美妙,還可以添加桐油等物質用於漆畫。用漆塗的器具及各種物品,通常稱為“漆器”。中國漆器工藝,從新石器時代起、歷經夏商周直至今天、終而未絕。

中國原始先民對漆的認識和利用,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漆樹以及汁液

《漆經》,為五代時的朱遵度撰寫,是世界上最早的漆工專著,現已失傳。

《髹飾錄》,為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於明代隆慶年間、即公元1567-1572年,安徽省黃成、又名大成所著。全書分乾、坤兩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條。《乾集》講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講漆器分類及各個品種的形態。這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工具書,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第二節 堆漆

漆器工藝種類很多,絕大部分在《髹飾錄》以及之後的所有文獻中說的都很清楚、出土文物和傳世遺存佐證也是詳實,唯有“堆漆”含糊不清。其一解說:堆漆,是指用漆或者漆灰在器物表面堆起花紋的裝飾技法。另一解說:堆漆,是指不用漆灰而用不同於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紋的一種髹飾技法。故而,人們就將《髹飾錄》中的“陽識工藝”與“堆起工藝”結合起來理解堆漆是指用漆、漆灰、油灰、油漆、混合灰堆塑為浮雕圖畫。並且,以此認為堆漆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唐宋以後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時期則更趨於成熟。如:馬王堆漢墓棺槨四層中的第二層畫面認為是最早的堆漆工藝。又如:唐招提寺幹漆夾纻鑒真像之衣褶為堆漆工藝。

馬王堆漢墓棺槨第二層

唐招提寺幹漆夾纻鑒真像

此前所見“堆漆”,都是在胎體表面“堆起”“陽識”,尚且不見無胎體的“純粹”“堆漆”的文獻介紹和實物展示。

為了澄清《髹飾錄》“含糊不清”的“堆漆”陳述、以及說明在唐代漆器當中確實存在“純粹”“堆漆”的這一文化現象,特將乾坤文物網絡博物館館藏的一件學術性實證寶藏提供給大家,以為借鑒:

第四章 唐代堆漆圓雕“會昌法難”還俗僧造像

乾坤文物網絡博物館藏唐代堆漆圓雕“會昌法難”還俗僧造像

高4.5cm。

堆漆圓雕還俗僧造像,朱漆,自然光下顏色泛有紫紅色調,以30倍放大鏡下透光觀察微透明、並且於其內顯現有極為微弱色差、似有分明的霧狀物象,表面油脂般光澤、溫潤如玉,頗顯蒼古深邃、寶蘊盈然。其特征諸多,如下:

一、實心、即實體。

二、平底。底面塗有黑漆、已有少量斑駁脫落暴露底色朱漆。黑漆,如墨、光亮如新;很薄、有失均勻、近乎敷衍。之所以施以如此黑漆,疑似當時工匠只是慣性承襲表現了道教紅與黑、即火與水的陰陽文化。

三、堆漆圓雕。很輕、比重極小。故而認為,其沒有胎體、只是“純粹”的“堆漆”而就。其,在漆器的世界裏還是未聞未見。其,漆質與漆色凝重鮮明、均勻一致,表明了其內所謂的“漆灰”、一定特殊,疑似其為骨灰。

這個“骨灰”,是《髹飾錄》之中所沒有的。考古學家“對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出土的兩件具有厚漆灰層漆膜樣品進行了形貌和結構表征研究。實驗數據表明:漆膜主要分為三層,即漆灰層、底漆層和色漆層;采用了石英(SiO 2)和骨灰Ca 5(PO 4)3(OH )顆粒作為漆灰中的無機填料;漆灰層在髹制時首先髹制混合著大顆粒骨灰的漆灰,然後再髹制調和細粒徑石英顆粒的漆灰。研究結果揭示出楚人已經認識到無機填料種類和粒徑對漆灰層物化性質的影響,形成了完善的漆灰層制作技術。”為什麼沒有使用《髹飾錄》中所提到的那麼多種“漆灰”可用物質、而是選擇了“骨灰”,想必如同水泥、其一定是具有高標號的性能、只是尚未認知。

唐代李賀、即公元790-817年時期,在《長平箭頭歌》中首先寫道:“漆灰骨末丹水沙,淒淒古血生銅花。白翎金簳雨中盡,直餘三脊殘狼牙。”提到了“漆”、“漆灰”、“骨末”、“丹砂”與“水”、以及“古血”的紅色和相映生出“銅花”的綠色、還有“金色的箭桿”。不論作者是以“漆”借喻描寫、還就是直描古“漆”特征,都說明作者很了解漆器的特性。何況應該就是在如實直描,不然“多如牛毛”、“平平常常”之鏃不足以致使作者如此的《長平箭頭歌》。作者在拜訪著名的戰國晚期長平之戰的古戰場時,收到一枚箭頭、一枚特殊的箭頭、一枚極為精制而絕品的銅胎漆器箭頭、一枚彰顯擁有者權貴身份的箭頭,看到已經折損的鋒芒和表面紅色的裂紋、想到曾經刺殺傷人的歷史、痛心流淚--“訪古丸瀾(流淚意)收斷鏃,折鋒赤璺(wen、4聲、裂紋意)曾刲(kui、1聲、刺殺意)肉。南陌東城馬上兒,勸我將金(指‘長平箭頭’)換簝(liao、2聲、古代宗廟祭祀成肉竹器意)竹。”過去,此“詩解”中,多有認為以“漆灰”比喻顏色者,應該是錯誤,其因只是不甚了解漆器文化從而致使錯“解”。此處,不作詳論。

四、衣著紋飾。寬袖、棉袍,滿布六瓣相連錦地團花紋飾,後腰帶下分別飾“日”、“月”紋。肩搭折疊袈裟顯露雙線方塊兒紋飾。

乾坤文物網絡博物館藏唐代堆漆圓雕“會昌法難”還俗僧造像

紋飾、發式、局部特寫

五、雕塑工藝。面部、五官、肌肉、殘足、紋飾、發式、尤其是眼睛的細部處理,無微不至。其它粗處、大刀闊斧。技法,嫻熟練達、絕妙至極,使之微小、如然乾坤。

六、塑造形象。

憤怒像,生動無比。還俗僧,何以如此憤怒:

1、“水月觀音”式坐像,肩搭折疊袈裟,心系佛祖而行不能為之。

2、錦衣棉袍,卷袖裸臂、赤足光腿、敞胸露懷,衣不能時、處境窘迫。

3、左腳傷殘、變形、僅剩外側三指,舉步維艱。

4、肌肉發達、身體健壯,卻而無處作為。

5、兩鬢發密、於其後紮成一條緊貼粗辮,顯示離開佛寺道場時日已久。並且,不知未來,卻是頭頂已為光禿,唯恐趨於暮年,悲壯之極。

6、方頭大臉,顴骨高凸,寬平下顎上翹,嘴角向下耷拉、直至兩腮,蒜頭大鼻,眼窩深凹,雙目細長、無眸,眼角流有淚珠、淚痕,轉頭面向右上方、似乎是在向佛詢問:這是為什麼?!

雕工以及紋飾各部特寫

是啊,“這是為什麼?!”。這應該就是這尊唐代堆漆圓雕“會昌法難”還俗僧造像所要說明的主題意義之所在,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教導。

寫到此處,百感交集。真是千言萬語也是難以說的清楚。頗感於:“日暮千峰裏,不知何處歸。”

再言又語:

此物,來自於河北省廊坊市民間。

其,諸多因素表明應為唐代“武宗滅佛”、即“會昌法難”時期難能可貴的遺物,尤其是在這短短5年的特大歷史事件中所產生並且能夠延續至今的如此特殊的遺物更是意義非凡。

其,可為研究此領域文化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武宗滅佛”、即“會昌法難”;“還俗僧”、“造像”;“純粹”、“堆漆”、“圓雕”;等意義,提供一個尚屬未聞未見、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至此,謝過有可能引用了前輩的著作知識而又無法知其姓名的人們!

同時,謝過大家給予的各種支持、幫助和鼓勵!

乾坤文物網絡博物館 創始人 張濤

2019年02月01日完稿

2020年05月28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