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以前上司同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阿樹樹

第六任007要謝幕了。

詹姆斯·邦德,這個全世界最著名的英國間諜,即將告別他的飾演者丹尼爾·克雷格,未來迎來全新的形象。至於繼任者是誰,包括湯姆·哈迪、“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等著名演員都有望接棒,甚至賭博公司也為他們開出了不同的盤口,雖然到現在人選仍是懸而未決。

對於丹尼爾·克雷格來說,即使這是他15年中出演的第5部007影片,也許有些影迷仍然不認可他過於粗糲的外形。可能對於不少85後來說,上一任007皮爾斯·布魯斯南才更符合假想的“俊朗英國紳士”形象。雖然布魯斯南出演的007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贊譽,但他其實也只出演了4部,丹尼爾還比他多。甚至可能對於70後的觀眾來說,更古早時出演了7部007影片的羅傑·摩爾,才是更為純正的詹姆斯·邦德,因為那是屬於第一代通過家庭盒式錄像帶,得以了解世界電影的中國觀眾的記憶。

這都說明了007系列電影,從誕生至今走過的60個年頭裏,已經超越了一部影片的娛樂,成為了世界電影文化和影像發展歷史的一部分。

丹尼爾出演的第一部007電影《皇家賭場》

從左到右為:第一任007肖恩·康納利,第三任007羅傑·摩爾,第五任007皮爾斯·布魯斯南

也許大部分觀眾都沒有意識到,第六任007,不僅因為演員丹尼爾·克雷格的硬朗外形,和之前40年的選角風格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商業電影作為大眾流行文化,在藝術風格上必須緊跟時代潮流,這15年的007影片已經鮮明打上了21世紀的烙印。這一代007的彪悍和洗練,明顯受到於2002年開始的《諜影重重》等動作影片的影響,在人物形象和動作設計上采用了更為直觀“拳拳到肉”的風格,以滿足年輕一代觀眾更為爽快的觀影體驗。

如果說上一代布魯斯南的007,是把槍戰爆炸突突突的“邁克爾·貝式”風格往上推了一層,那麼這一代007,則是在繼續保留大的動作場面同時,增加了更多寫實化的對抗設計。相比布魯斯南的最後一部007《擇日而亡》,已經運用到了來自外太空的“激光武器”去切割大地,丹尼爾·克雷格參加的對抗還都算是今日世界中可能出現的軍事行動級別——沒那麼誇張,但一樣激烈。

實打實的槍械和場面,沒有那麼多不實用的花哨設計,是這一代007的共同特色。

伴隨著動作風格的寫實,是更為核心的影片故事深度,也在悄無聲息地變化著。如何在當今世界政局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中,將這個最早誕生於1950年代的間諜故事續寫下去,是這一代007的難題。是繼續像上一代007或是“碟中諜”那樣,假想一個來自東歐超級大國的敵人,還是像大部分時下的流行電影一樣,描寫猖獗不止的恐怖主義組織?說白了,電影中007到底應該去揍誰,這是個難題。

隨著導演薩姆·門德斯的加入,這個問題越來越明朗了。純正的英國老鄉薩姆·門德斯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來拍攝007,其實對於英國觀眾來說是一件大事,大致就相當於我們這邊賈樟柯導演要拍《大鬧天宮》了。他制作的《天幕殺機》(2012),在歐美觀眾中口碑頗佳,也為007的形象註入了全新的活力。而之後繼續執導的《幽靈黨》(2015),一樣延續前作的風格,將007的故事發展得越來越內斂,把影片的大魔頭都指向了007自己。

薩姆·門德斯曾和凱特·溫斯萊特是夫婦

藝術導演來拍007,對於007的整個發展是一件大事。它說明了某種藝術風格的繼承和調整。無論是否喜歡,《天幕殺機》都是系列中令人難忘的一部。

這一代007,可謂是眾叛親離。從自己心愛的女朋友,到自己的同事、戰友、上級領導,早年身故亡父母的故居,甚至已經被遺忘了的養父,無一幸免,都成了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最終變成了他執行任務、拯救世界路上的炮灰。這些“特別走心”的敵人,007的心魔們,是導演薩姆·門德斯的藝術貢獻,也符合007這個歷史超過半世紀的英雄人物,應該具備的文化厚重感。

——但這種藝術上的獨特追求,似乎也讓007變得越來越不好看了。這一代從大受好評的《皇家賭場》(2006),到後來的幾部影片,每一部都充斥著復雜貫穿的人物糾葛,也有對007經典元素的重構和致敬。就像漫威一樣,這十多年的007電影,漸漸發展成了一部飽含恩怨情仇的電影連續劇。人物更深邃了,然而豆瓣的評分卻始終落後於每部都是8分上下的《碟中諜》系列。也許越發深沈的007,與觀眾想看的風流倜儻花天酒地又充滿刺激的間諜生活,反而越行越遠了。

這是《無暇赴死》中讓人一言難盡的新人物。觀眾可能都無法喜歡她。

當電影缺少更好的吸引觀眾的方法時,換演員就是最直觀的改變,也是宣傳上的賣點。其實哪怕不是電影風格的問題,這也到了不得不更換主演的當口。你能想象007是一個50歲的中年大叔?丹尼爾·克雷格今年都53歲了,讓他繼續上天入地揮拳秀肌肉,未免有些殘忍了。而“碟中諜”中年逾六旬的湯姆·克魯斯呢?他沒問題,作為制片人,他自己籌錢拍片,想打到幾歲都可以。老當益壯,和我們成龍大哥有的一拼。

但是007不行。他代表了間諜的時尚,西裝領結,復古豪車,曼妙美女,新奇有趣的小裝備,還有豪紳聚會中永遠的那句“伏特加馬丁尼,用搖的,不要攪的”。所有這些令人愉快的冒險元素和紳士品位,構成了觀眾想象中英倫間諜該有的樣子。同樣,這個時尚驕子也應該保持年輕。

每部007的各類細節,都代表了一種英倫紳士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格調。關於酒,就可以說出不少。

以下要開始強烈劇透了

《無暇赴死》海報

作為這一系列風格的終結作,《無暇赴死》請了導演凱瑞·福永來執導。這位美國導演風格較為文氣,廣受好評的美劇《真探》第一季就是他的作品。顯然制作方決定將之前兩部的文藝氣質繼續保持下去。

——我們想要的不只是流行,而是這一系列經典的格調。

於是這部影片裏發生了這麼幾件事:

007懷疑女朋友出賣了他,於是分手了,之後整個人的外表看起來非常老邁;

007退休了,他的工作甚至007的代號,都被一位黑人女性接替了;

007又爬起來拯救世界,和女朋友重聚了,發現自己原來還有個女兒;

007為了女朋友和女兒的生命安全,順便為了拯救世界,徹底犧牲了自己。

官方沒有發布007女兒的劇照,因為不想劇透吧。但是影片第10分鐘女主角一摸肚子,觀眾多半都猜到007有後了。

最後一件事的原因比較蹊蹺,在影片故事的情感上,007的犧牲主要還是為了自己的親人,而不是太過偉光正地為了世界人民。大體邏輯就是007中了一種對自己無害的毒,之後再也不能和女朋友女兒碰面,否則她們就會死。這裏涉及到“納米機器人”、“基因病毒”這種貌似高科技又十分空洞的設定,總之看動作片的觀眾都不會太在意就是了。為了展示這種毒是怎麼發生作用的,007在之前還無意之中徹底幹掉了自己從上一集活下來的養父。

必須要把這些線索簡要地說明一下。甚至這樣的劇透會利於觀眾觀看和理解劇情。因為兩個半小時的影片,這些線索交織在一起,包括與上一集《幽靈黨》的故事糾葛,會讓觀眾陷入一種“我是不是晚進了電影院,錯過了好多前情”的錯覺。

我是誰?我在哪兒?希望大部分觀眾對於那些無關緊要的前情不會寫滿問號。

如果說這一系列評分較高的《皇家賭場》,是新一代007的崛起,那時他赤條條的出現,一路打打打,尚沒有那麼多復雜的人物關系,那麼《無暇赴死》,就是把之後數集出現的線索都一一盤剝了一下:包括007內心仍對上任女友有懷念,與現任女友又組織出了三口之家,和美國中情局的盟友終於分別,徹底消滅了養父及其邪惡組織魔鬼黨,又在自家諜報單位MI6裏鬧退休,和上司M關系處得不太順,還被後浪拍在沙灘上,到最後終於光榮成了單位榮譽墻上的一個名字,皆大歡喜。

徹徹底底就是一部中年人的社會關系史。從玩遍世界到承受老婆家庭的壓力——當然也收獲了一份親情,而在單位上班則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瓶頸,成了特別破壞公司文化的一個刺頭,好在最終還是在體制外消失了,讓所有人其實都松了一口氣。

007其實挺苦的。就跟所有痛苦的中年人一樣。他忍受的煎熬不再是外在敵人施加的酷刑,而全部是復雜的社會關系帶來的人情世故的痛苦。這大約就是把電影發展成電影連續劇後,動作片會慢慢變成倫理片的內在邏輯。

影片中的大部分男子都是中年人。請看他們的發型。

這些內容,可能都是文氣的導演,順著前任發揮的。其實越是有追求的導演,越不喜歡動作戲,他們寧願拍文戲。因為文戲中才能看到“人”,動作片都是場面和特效而已。強如李安導演,拍的幾部動作片一樣過於黏糊不夠脆爽。這都是劇情大導演的通病。

在動作和各種場面設計上,本集007其實非常回歸傳統。007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創了各類外型特異的壞人,一看外表就讓人不快,能體會到他們的邪惡。雖然放到今天,這已經成了對殘障人士的某種“輕微歧視和誤導”,但本集007仍然還是通過獨眼龍、大麻臉等外表缺陷塑造了邪惡的敵人。同時也延續傳統,把敵方基地都放在了一個遠離內陸的孤立之境,讓他們在那裏偷偷制作足以毀滅全人類的殺人武器,最後也方便讓007轟轟轟把奇觀化的邪惡基地徹底炸個幹凈。這些想法都源自於冷戰時代群眾對於偏遠地區核基地和毀滅武器的恐懼,都是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而在更多小段的設計上,007還是比之前兩部有了更多的幽默感,盡力在體現出生動活潑。比如第一位美麗的“邦女郎”看似十分不靠譜,最後身手卻讓人出乎意料,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邦女郎”,這個提法也是屬於上世紀的文化,今天細品同樣會顯得“物化和貶低女性”。於是本集出現的兩個“邦女郎”——每部007都有兩個優雅美女這是標配——都沒和007有什麼肢體接觸,都是打架的好戰友而已。這同樣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微妙改造。

女朋友?女朋友不占名額,是上集留下來的。

可怕的反派和美麗的姑娘。誰是好人都寫在臉上。這是通俗時代電影的文化遺產。

《無暇赴死》大體就是這樣。對007熟悉的觀眾,能看出不少經典的元素設計和改造;專業的影視研究者,能從文本中分析出數十年社會文化變化對影片的影響;但是對於只想進影院爽一把的觀眾來說,可能故事就有些糾結了。

雖然不可否認,007和女朋友分手的段落,包括最後的犧牲,還是拍得挺細膩,甚至讓人有點小感動,但中間那些屬於中年人的生活壓力,未必是年輕影迷想點的菜單。也許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時尚和流行的過山車冒險,才是007該有的樣子,畢竟進電影院大家是來娛樂的,不是上影視文化課。壓力可以有,但似乎都應該點到為止,不要太拖泥帶水。所以如果觀眾覺得兩個半小時的影片太過冗長和拖沓,那麼也是很合情合理的。畢竟大家自己的生活也挺艱難了,中年人的生存瓶頸就不用再一一細致展示了吧?

風流瀟灑只是假象。本片中007基本沒有這樣秀一把模特風範的時機。

總之對於主創來說,《無暇赴死》都在盡力呈現細膩的劇情和人物,觀眾如何評價是之後的事。這一代007的落幕不似上一代那麼倉促,配上了一個還算宏大和有分量的結局,也算是一種圓滿。至於未來007的風格該怎麼變化,還有待下一任主創團隊一起來設計,現在他們人選都沒定呢。也許觀眾會認為都是007,其實到最後每一部都是不同的電影。無論你是分開一部一部看,還是連在一起縱觀60年,只要你喜歡,就夠了。

這就是007,以及他帶來的電影文化,以及影視發展變遷的魅力。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