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地上的草黃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修道9年就能禦風而行,

參透了宇宙天體形成的奧秘,

勘破人世的陰陽法則與生死輪回,

列子真沒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作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大家對列子肯定不陌生,他名寇,又名禦寇,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出身十分有名,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由於自身的學問體系被廣為推崇,位列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其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莊,《列子》又名《衝虛經》,作為戰國時期列子的經典著作,被視作道家三大經典之一,與《道德經》、《莊子》齊名。

道家之書,人們通常尊崇老子和莊子的著述,但對生命表現出最達觀灑脫的,當屬列子莫屬,全書共八篇,由寓言故事、神話故事、哲理散文,以及歷史故事共一百三十余段構成。

列子的文字闡述了道家學派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具有優美辭藻的同時更加註重哲理,渾若天成般地飄逸而又玄妙,在中國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從他強大的朋友圈中,你就可以知道列子身上的文人之風,與天然之氣是經過眾多學術熏陶糅合而成的。只有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列子懷揣著對道的追尋與探索,才能在山川江河之間行穩致遠。

或許他是那個被上蒼選中的天選之子,修道九年之後,就能禦風而行。《漢書》中認為他生活的年代晚於老子,而早於莊子,所以莊子在《逍遙遊》裏,也記述了列子禦風的故事。

空間是沒有任何邊際的,時間是沒有窮盡的,從宇宙的起源開始,當時還是一片混沌,眾生於混沌之中沒有任何意識和智慧,又或者是沒有人去記錄這種意識和智慧。

當人們真正開始思索天為什麼是天,地為什麼是地,人在天地之間有什麼使命,帶著什麼樣的任務降臨時,勢必會對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展開思索。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份子,列子也發出了這種疑問,這是對道的疑問,也是對自我認知的疑問。

於是他開始背起行囊,想在途中探路,想在路中尋找一條更加清晰的路。究竟多清晰才算清晰呢,《述異記》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

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

在《列子》一書中,他自稱跟壺丘子學習了九年,才學會了禦風飛行,所謂的禦風飛行,從時間概念上來說,是一種反叛,對空間的一種超然,對尺度的一種操縱。在每年春季他都會乘風歸去,感受到身體和靈魂的交融,心神凝聚,五官和肉體都不復存在,不知不覺便飄起,只聽見風從耳邊呼呼作響。

在當時那個特殊的農耕時期,春季是正是一年之中最繁忙的季節,也是大多數人眼中應該腳踏實地,通過勞動和汗水與土地展開一場你來我往的合作的季節。

但是對生命,對時間,對世界產生疑惑的列子,偏偏選擇在此時出發,便是他作為道家之士的反叛所在。就像地上散落了一地金子,別人都在低著頭撿,只有他不。他要昂起頭,挺直腰板,看這個世界的真相,他擺脫不了時間的糾纏,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去看一眼更遠處的風景。

從前慢,車馬郵件都很慢,很多人窮極一生只囿於百裏之內,安穩地享受著太陽升起又落下,稻谷從種子變成食物,但是列子的野心在於造物主,他要窺探亙古不變的規律,要感受生生不息的大道。

列子的誌向與格局,不在耕種與收獲上,這不是他看不起農民,而是探索真諦就是他的命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們往往認為,知識分子看不起工農商等一切世俗之內的東西,實則不然。

我們所認為的聖人,他們都有著對苦難更深刻的感知,我們普通人看到天氣晴朗,會認為可以與親友享受難得的春日時光,但是在列子眼中,他不懂的道理,他悟不出的道,這就是造成他痛苦的根源。

單就禦風而行我們無法分辨真假,畢竟沒有人能達到那種境界,雖然從科學的角度看,人是不可能做到禦風而行的,但道家認為,當人修煉到一個高度時,應該是可以完成心身的凈化,當心靈上升到一個高度後,就會感覺身體在飄,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道家雖然提倡“無為而治”,但是他們卻對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整個時代的發展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不管是天下大亂,還是天災降臨,道家總是積極地以自身學術和救世思想,如神仙下凡,對世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對世道起到撥亂反正的效果。

反而世道清明的時候,他們便低調起來了,或是歸隱山林,或是退避一方,頗有些功成身退的趣味。所以歷史上做大官的是儒家,被歌功頌德的是儒家,被供奉於廟堂之上的還是儒家。

02

形而上學才是大道的終極密碼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裏說過,人生觀,世界觀,必定是從宇宙觀而來的。

在《天瑞篇》裏面,列子說“有形者生於無形”,天地造世之處,原本就是一片混沌的形態。陰陽相互周轉生生不息,天地萬物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人們認知覺醒的過程。列子將天地從零到一分為四個階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其中“易”就是一種混沌變換的狀態,太初就是出現了元氣,太始就是元氣有了初步的形態,太素就是有形的氣出現了實體。

我們之所以要認知這個過程,是為了以己身觀眾生,人可以是樹上的一片葉子,飽嘗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在高處俯瞰眾生,與蜩或學鳩笑談風雲變幻,在低處就看著路上行者的腳步,經過自己身邊,但不會駐足停留片刻,正如每個人與每個人之間的緣份都是有限的,最終從無到有再到無,從泥土中來再到泥土中去。從混沌中來到混沌中去。

在《列子·說符篇》裏面,有這麼一個故事。列子在鄭國生活期間,與妻子常常無米下炊,一貧如洗。由於他是一個有學問的學道之人,就有門客對鄭國宰相子陽說,以列子的學識和對道的理解,在你的國家如此窮困潦倒,恐怕不利於你為官的政績和聲名。子陽聽完之後,感覺言之有理,於是馬上命令手下為列子送去了糧食和布匹。列子只是十分客氣地表示了感激,但沒有接受任何救助。

一個人的生命,不應該過分看重身外之物,比如錢財,虛名。列子不接受糧食並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知識分子,扭捏作態故作清高。而是在他的心裏,他的個體生命與個人情操高於一切,即使窮困,他依舊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命,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選擇。地位和財富遠沒有他的重要,與子陽相比,列子占據了對生命的主動權,無論順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對,怡然自得。這也是道家所提倡的“不生不化的道”。

03

你知道“列子解夢”嗎?

他的謀略和策論道盡天機之變,夢是夢,是幻境,是陰謀,也是陽謀,更是道家的精妙所在,人體的盈虛皆通於天地,陰陽此消彼長,會反映到人體本身。

列子說身體虛弱的人,會夢到飛翔,天氣轉冷就會夢到火,饑餓的人會夢到吃東西,而真正厲害的人,其實是很少做夢的,這是為什麼呢?

做夢是一項人再正常不過的生理機能,就如吃飯喝水一般稀松平常。但列子為何說厲害的人很少做夢呢?

在《列子·周穆王》篇中有言,神遇為夢,形接為事,故晝想夜夢,神形所遇。所謂“神遇為夢”,意即精神與外界接觸就會產生夢,“形接為事”意即形體與外界接觸,就會產生化學刺激,一個人在白天經歷了什麼事情,或者說過什麼話,到了晚上也會在潛意識的夢境中有所交集。

《列子》認為夢是一種意識形態,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以一定的外部現實為依據的產物。《列子》將夢分為了六類,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寢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此六者,神所交也。

列子認為,這六種夢都是人的精神,同外界發生接觸的結果。《列子》又說

不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惑其所由然,識感變之所起者,事至則知其所由然,則無所有。

就這點而言,我認為是對欲望的一種寡求。一直以來,寒窗苦讀的學子心心念念的是考取功名,初入仕途的官員想的是平步青雲,一國之相想的是百姓安居,國君庇佑。每個人都有不知從何而來的欲望,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你在控制欲望,還是欲望在控制你?

夢回告訴你所有答案,它是體現你欲望的載體,是你內心活動的本質。

其中,有生不生,有化不化——直接道出天地萬物乃至這個宇宙的本源,其超出生死,循環往復,沒有終始,不可窮盡。

也就是《黃帝書》所謂“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作為表象的天地萬物,日月星辰……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之中。

如果說這些人還能在漫長歲月裏,通過觀察,思索而獲得認知。

“太易者,未見氣也。”這是超出了我們感知的範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再到氣、形、質逐步形成太初,太始,太素。三者未相離而形成混沌世界。

所以我們看《列子》所引用的故事,同它的理論就可以發現,很多內容在人生應用上,不但與《莊子》有相同之處,而且與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中的內容也有許多相同之處,所以中華文化中遍地是瑰寶。

兩千多年以來,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書法繪畫,我們的先秦諸子都在給予我們各種精神力量,給予我們面對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以及變化無常的啟迪。

從剛進小學捧起語文書本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自己流淌的血液中,充滿了華夏歷史人文的底蘊,慕然回首,那些站在歷史深處的先秦諸子們早已昂首挺胸,站立成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列子禦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超然物外的道家先人,他隨風飄揚的衣袖更是一種道家符號。我們追求的道,從來都不是為了物質,我們追求的道從來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學識,我們追求的道從來不是為了屹立於世界之巔。

我們追求的道,原本就是清清白白,生生不息,正如四季交替,樹葉黃了會再次萌發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