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話人世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莊周夢蝶

做夢是一種奇妙的生理和心理現象。1899年,精神分析之父、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學著作《夢的解析》中認為,夢是潛意識的表現。由於弗洛伊德最先從科學的角度揭開了人類心靈的奧秘,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該書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並稱為導致人類三大思想革命的經典之作。

在此之前,雖然人們對做夢現象進行過許多探索,但受制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對夢的種種解釋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中國古代關於夢的專著《周公解夢》,試圖通過夢來預測人的禍福,就誤導了人們幾千年。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則被一個夢困擾了一輩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邑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學說,形成了道家學派。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學說的匯總。《莊子·齊物論》中有個“莊周夢蝶”的故事,說的是莊子從道家角度對夢的認識和思考。莊子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翩飛舞。蝴蝶四處遨遊,逍遙自在,忘了自己是由莊子變化而成的。忽然夢醒,莊子發現自己仍然是人,而不是蝴蝶。莊子於是迷惘了:我究竟是人還是蝴蝶呢?是我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我呢?

經過一番冥思苦想,莊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與蝴蝶,實際上是同一個事物的兩種狀態!如同液態的水,在零度的環境下會變成固態的冰,加熱到一百度時會變成水蒸氣,而水、冰、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這樣不斷變化的,人生也是這樣不停變化的,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莊子把不同狀態之間的轉化,稱之為“物化”。既然一切都是“物化”,那麼我與蝴蝶、真實與虛幻、生與死、是與非等等,都只是狀態不同而已,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顯然,莊子的這種認知是片面的。

莊子鼓盆圖

錯誤的認知必然導致錯誤的結果,莊子因此成了不可理喻的另類。《莊子·至樂》中,有個“鼓盆而歌”的故事,就令人大跌眼鏡。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老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來到莊子家中,看見莊子兩腿八字張開坐在棺旁,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著歌,沒有一點悲傷的樣子。惠施覺得莊子太寡情,於是批評他說:“你的妻子與你共同生活多年,為你生兒育女,奉獻一生。現在她年老身死,你不哭也就罷了,竟然還敲著盆子唱歌。你不覺得太過分了嗎?”莊子說:“我妻子剛死的時候,我也悲傷過。繼而一想,生命都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生與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春夏秋冬一樣循環往復。我妻子去世,實際上是回歸自然。如果我哭哭滴滴,那就違背了生命的原理,所以我要敲盆唱歌為妻子送行。”顯然,莊子從觀念上突破了生死的界限,認為生與死只是狀態轉化,沒必要悲喜。這種不近人情的生死觀,實在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難以接受。

更極端的是,莊子甚至認為,死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莊子·至樂》中,莊子通過骷髏的描述,把死亡狀態說成了快樂世界。

莊子在去楚國的路上,看見路邊有個骷髏。他用馬鞭敲了敲骷髏,喃喃道:“你是死於意外事故,還是死於國家戰亂?或者是幹了什麼壞事,怕連累家人而自殺的?或者是窮困潦倒,饑寒交迫死去的?又或是陽壽已盡,自然死亡的?”說完,莊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拾起骷髏拿去當枕頭。半夜裏,莊子夢見骷髏對他說:“從你的談吐來看,好像是個能言善辯的人。不過,你說的那些話,都是活人的憂患,死了就沒有這些憂患了。你想聽聽死人的情形嗎?”莊子說:“願意聽。”骷髏說:“人一旦死了,上無國君統治,下無官吏欺壓,也沒有一年四季的冷熱寒暑,從容自在,與天地共長久。即便是一國之君,也沒有我們這麼逍遙快樂。”莊子有點不信,便故意試探他:“我讓掌管生命的神靈來恢復你的軀體,讓你重生,把你送回故鄉與家人團聚,你願意嗎?”骷髏聽後,眉頭緊鎖,斷然拒絕了莊子的提議:“我不想放棄君王般的快樂,回到人間去受苦受累。”莊子與骷髏的這段對話,實際上是對現實人生的否定。莊子試圖為人生尋求一條解脫和超越之路。

莊子問髏圖

莊子的生死觀,還能從《莊子·大宗師》中兩段關於生死問題的對話中得到體現。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是好朋友。子輿生了一場大病,變成了一個佝僂人。子祀前去探望,發現子輿依然很樂觀,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子祀問他:“你不為變成現在這模樣難過嗎?”子輿平靜地回答:“無論老天把我變成什麼模樣,我都會甘心接受。如果把我左臂變成公雞,我就用它來報曉。如果把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就用它來打鳥。如果把我的屁股變成車輪,把靈魂變為馬匹,我就安心坐上這輛馬車。”不久,子來也生了病,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他的妻子兒女都圍在床邊不停地哭泣。這時,子犁前來探望。見此情景,子犁說:“你們都走開吧,不要打擾他生命狀態的變化。子來將去到一個另一個世界,也許會變成老鼠的肝臟,也許會變成小蟲子的胳膊。”而回光返照的子來,對生死也十分坦然。他用鐵匠鑄劍來比喻人生,說人在世間,就好比劍在熔爐中,要經歷千錘百煉。這兩段對話,可視為莊子對“物化”觀點的強化。

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莊子的“物化”說,或許是想幫助人們擺脫對死亡的恐懼。但必須承認,莊子的觀點並無多大市場。莊周夢蝶,實際上讓莊子陷入了“物化”的泥潭,終其一生無法自拔。

不過,盡管莊子的生死觀不可取,絲毫不影響莊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莊子是道家學派集大成的人物。哲學上他主張天道自然,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人類生存方式上他主張返璞歸真。他反對“仁義”和“法治”,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持批判態度,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辟見解。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文/謝誌東)

莊子臥姿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