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雞鬥老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作為皇孫,李重潤也許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因言獲罪,甚至丟了性命。

武周大足元年(701年)九月,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年少輕狂,在家聊奶奶武則天的八卦,私下議論張易之兄弟入宮之事。

張易之是武則天的男寵,他聽說後,立馬向武皇打小報告。

武則天得知後大怒,命令李重潤的父親李顯(唐中宗)嚴查此事。李顯三年前剛結束流放生活,戰戰兢兢地回到洛陽,自然不敢怠慢,只好犧牲他的嫡長子以求自保。

之後,李重潤以誹謗朝廷之罪被杖殺,年僅19歲。唐中宗復位後,追贈李重潤為“懿德太子”,以帝王之禮厚葬。

這場皇家悲劇發生的1200多年後,考古學者對懿德太子墓進行發掘。進入墓中後,只見墓道滿繪壁畫,盛大的儀仗深藏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思念,畫中最引人註目的部分,是一種象征漢唐權貴的古老建築——闕。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局部)。圖源:網絡

闕者,別尊卑也

盛唐時期,李白來到長安城,登臨詩人最愛打卡的樂遊原,遙望城外,撫今追昔。

遠處,渭水北岸的西漢帝陵一字排開,巍峨的陵闕在荒草之中,迎著西風高高聳立。此時,盛唐氣象正走向頂峰,秦漢帝王卻早已歸於塵土,雄壯與悲涼在詩仙的胸中激蕩,他提筆寫就一首《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闕,在古代常用來指代建築群,如“陵闕”指帝王陵寢,“宮闕”可指代皇家宮殿。蘇東坡在中秋之夜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嶽武穆怒發衝冠,仰天長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實際上,闕是一種單獨的建築物,猶如西方教堂的穹頂、鐘樓,抑或長城上的雄關險隘,立於大門處,成為建築群中最顯著的象征,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表建築之一。

▲1939年,梁思成(闕頂背對相機者)測繪雅安高頤闕。圖源:網絡

漢代《釋名》對闕的解釋為:“闕也,在門兩旁,中間闕然為道也。”

顧名思義,闕是缺口。古代的闕,成對矗立於建築群入口處的兩旁,兩闕之間一般不連接,中間缺口向外延伸為道路,可通車馬行人。大到宮殿陵墓,小到私家宅院,闕都是建築群最重要的外觀形象之一。

按照所在建築群的性質,闕又被分為城闕、宮闕、宅第闕、祠廟闕、墓闕以及采用繪畫雕刻形式表現的畫像闕等。

▲漢代鳳闕畫像磚拓片。圖源:網絡

闕在中國出現甚早,本是一種用於防禦外敵與眺望的建築,經過先秦時期的發展演變,到秦漢之際成為一種重要的禮制建築,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一直綿延至明清。

先秦時,周天子以闕劃分地位尊卑,如《公羊傳》中記載:“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路,天子之禮也。’”此處的“觀”指闕,因當時的闕多為夯土墩臺,可登臨遠觀,故又稱“觀”。

子家駒是魯國大夫,活躍於魯昭公在位時。

春秋時期,諸侯不把天子當回事,他們手下的大夫也常冒用諸侯的職權行事,天下全亂套了。當時,魯國勢力最強的大夫是季氏家族。

有一次,季氏與郈氏兩家鬥雞,玩出新花樣。郈氏給雞披上鎧甲,季氏則給雞裝上尖爪,結果,季氏的雞鬥輸了。季氏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派兵侵占了郈氏的宅院。

郈氏跑去找魯昭公告狀,說季氏目無君王,大逆不道。魯昭公早想除掉季氏,讓子家駒幫忙出主意。子家駒說:“季氏家族如今聯合在一起,氣焰熏天,您怎麼幹得過他們?”魯昭公不聽,執意攻打季氏,果然打不過,只好卷起鋪蓋逃到齊國避難。

▲河南新鄭黃帝故裏景區大門復原的漢闕。圖源:圖蟲創意

子家駒跟魯昭公逃亡齊國後,給老板做戰後分析,說:“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大夫就冒犯諸侯,這世道由來已久了。”

魯昭公不解:“你看我哪裏有越權行事呢?”

子家駒答道:“您在宮門外建立兩座高大的闕,乘坐大車出入,這就是天子的禮儀啊!”

闕,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魯昭公私造高闕,輕視周天子,季氏大夫也跟著效仿,沒事就和諸侯擡杠,長此以往,禮崩樂壞。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始皇帝一掃六合,終結自春秋以來的列國紛爭,建立統一的秦帝國。大秦二世而亡,此後建立漢王朝的,是昔日的秦朝基層幹部劉邦。

魯迅說:“中國的開國皇帝都有些流氓氣。”漢高祖劉邦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當上皇帝後,一起打天下的弟兄還把他當老大哥看待。

在這位新皇帝的宴會上,由狗屠樊噲、吹鼓手周勃、布販灌嬰等組成的大漢創業集團成員,借著發酒瘋大喊大鬧,有人甚至動不動就將刀劍砍在柱子上,給大夥助興。

一次宮廷盛宴,辦得跟黑幫聚會似的,劉邦這皇帝當得很沒尊嚴。

▲漢·馮煥闕,1914年謝閣蘭拍攝。圖源:網絡

此時,漢朝官員中有一名儒生叔孫通,他是秦朝的博士,最擅長研究禮法。劉邦讓叔孫通幫他制定一套禮儀,便於約束這幫開國功臣,讓他們知道,劉邦已經不是當年的大哥,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叔孫通說,這個好辦,我可以依照周秦兩代的禮制,制訂出一套禮儀。

劉邦立馬點頭答應,但多提了一個要求,你也別搞太復雜,起碼我得學會。

於是,叔孫通立馬回到儒家的發源地魯國,找了三十幾個儒生,整日排練,敲定了漢朝皇家禮儀1.0版本。在當年長安城中長樂宮建成的典禮上,群臣按照叔孫通制訂的新儀式入宮覲見,面對種種等級森嚴的規章制度,第一次感受到皇帝的威嚴,“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

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劉邦看著一幫當年的豬朋狗友都對自己俯首稱臣、驚慌失措,心裏或許樂開了花,得意洋洋地對左右說:“到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啊!”(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隨著禮制恢復,莊嚴巍峨的闕再度成為統治者的身份象征,這與漢朝利用儒家思想來維護統治權力息息相關。

為了區別等級,漢闕規模有大有小,在樣式上分成三大類:普通官僚可用一對單闕;諸侯、二千石以上用一對二出闕,即由一主闕與一子闕構成,這是漢闕的典型式樣;帝王用的是三出闕,即由一主闕與附屬的二子闕構成,外形猶如高低錯落的臺階狀。

▲洛陽應天門前的三出闕,象征最高禮制。圖源:圖蟲創意

這些形制不同的漢闕,作為高貴的禮儀性建築,建立在陵墓、祠廟、宅第、宮殿與城池的大門之前。

城闕位於城門兩側,為城市入口的標誌,一般規模較大,也被賦予了張貼告示、宣讀號令的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布告欄,如史籍記載:“門闕,天子號令賞罰所由出也。”

宮闕位於宮城和宮殿兩側,其雄偉壯觀不遜於城闕,如漢武帝修建的建章宮,宮闕至少“高二十余丈”,屋脊上有祥鳥作為裝飾,後世稱之為“鳳闕”。

宅第闕與祠廟闕的規模比城闕、宮闕稍小,前者位於貴族府邸入口兩側,後者則建於祠廟入口兩側,現存漢闕實物,較多為祠廟闕。

立於陵墓前的,即墓闕。此外,墓室中出土的畫像磚、石棺、石函、陶樓模型以及崖墓的墓門上也有大量種類繁多的漢闕形象。

▲漢·蘆山樊敏闕,為典型的二出闕(子母闕)。圖源:圖蟲創意

漢高祖駕崩後,葬在渭水北岸的長陵。長陵封土為陵,由劉邦生前親自選址,並由他的同鄉、開國功臣蕭何設計。

高大的雙闕屹立於長陵前,自此之後,西漢共有11個皇帝長眠在長安附近的原野。東自今鹹陽市渭城區,西至興平市南位鎮,西漢帝陵在鹹陽北原上一字排開,如人造的山嶽般龍盤虎踞,綿延百余裏。

漢朝遷山東富家豪族與外戚到帝陵附近設城居住,既可為帝王守護陵園,也可加強中央政府的統治,史稱“陵邑制”。其中人口較多的陵邑,分別為漢高祖的長陵、漢惠帝的安陵、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與漢昭帝的平陵,因此歷史上把鹹陽北原又稱為“五陵原”。

五陵原是權貴聚居之地,五陵少年也在後世成為紈絝子弟的代名詞。唐代杜甫的《秋興八首》就有一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白居易《琵琶行》寫琵琶女年輕時備受歡迎,用的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漢·沈府君闕及石刻,謝閣蘭攝於1914年。圖源:網絡

渭水北岸的黃土下,一座又一座帝陵,埋藏著西漢王朝的地下世界。

漢代皇帝下葬之後,人們於墓上起封土,墓前開神道,神道口立石闕。盡管漢家陵闕僅留下斷壁殘垣,但在漢代,陵墓門前的闕,寄托著人們對死後理想世界的追求。

有些學者認為,在漢朝人眼中,墓闕象征墓主死後升仙的“天門”,矗立在神道的終端與陵園的起點,將現實世界分為內外兩個部分,而這兩個空間分別屬於生者和死者。

漢闕,是漢人對祖先的崇拜和回憶。

它可以象征天國的入口,闕上雕刻仙人博弈、騎遊,以及伏羲、女媧等祖先神靈,描繪“神之遊,過天門,車千乘,敦昆侖”的天上世界;它可以顯示祥瑞、消災辟邪,闕上刻畫鳳鳥、翼虎、天馬、神鹿等珍禽異獸。

▲上圖:漢彭山1號石棺雙闕畫像,圖中有神鹿、鳳鳥、神鹿等。下圖:漢啟母闕上雕刻的龍與常青樹。圖源:網絡

漢武帝劉徹,這位集七國文化於一身的浪漫皇帝,以及反擊匈奴、鑿空西域的一代雄主,在西漢諸帝中在位時間最長,他的茂陵也在西漢諸陵中規模最大。

劉徹生前酷愛神仙方士之說,迷戀煉丹長壽之術,相信鬼神的存在。

漢武帝心愛的李夫人去世後,他日夜思念。有方士稱自己能招魂,漢武帝信以為真,讓方士把李夫人的靈魂請來相見。儀式中,漢武帝獨坐在帷帳中,仿佛看到李夫人的身影,癡情地作詩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但轉眼再看,美人已無蹤影。

劉徹的生命結束後,這位一心想效仿黃帝騎龍上天的皇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魂歸渭北漢陵。

▲漢武帝茂陵,陵闕遺址難以辨認。圖源:圖蟲創意

茂陵前巍巍高闕屹立,陵中埋藏珍寶無數,周圍有衛青、霍去病、金日磾等武帝朝名臣的陪葬墓。

後來,另一位西漢名臣霍光也陪葬茂陵。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武帝病危時受命為托孤大臣,先後輔佐昭帝、宣帝,但也因專斷擅權而飽受爭議。霍光去世後,霍夫人修改其生前設計,擅自為霍光墓增設三出闕,墓中的棺槨等多采用帝王葬儀,仿佛在向皇帝挑釁。

霍光墓前的三出闕是帝王專用,後來為漢宣帝鏟除霍氏一族提供了僭逾不規的實證。

▲霍去病墓,謝閣蘭攝於1914年。圖源:網絡

西漢帝陵實行厚葬,如《晉書》記載:“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正因如此,每逢亂世災荒之年,世人皆知漢陵中有財寶,盜掘之風盛行。從西漢末年的赤眉軍,到東漢末年的董卓、曹操,都曾挖掘漢陵。

由李白的詩《憶秦娥》可推測,到唐代,西漢陵闕劫後尚存。

渭水岸邊,西風輕拂著夕陽,以及漢朝留下的陵闕。

漢闕名錄

東漢初期,為人孝順的漢明帝實行“上陵之禮”,大手一揮,規定將天子親臨的宗廟祭祀活動辦得更加隆重,有關祭祀的建築也顯著增加。

漢明帝這麼一整活後,東漢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石闕、祠堂等禮制建築。巍峨的西漢陵闕在漫長歲月中大都湮沒無存,反而是散落在各地的東漢石闕得以保留下來,詮釋有別於長安帝陵的大漢風骨。

▲東漢少室闕,位於河南登封,由臺基、闕身、闕頂組成。闕頂損毀比較嚴重,東、西兩闕中距7.60米,闕身高3.72米。闕身各壁面雕刻有狐逐兔、賽馬、蹴鞠、獸鬥、鬥雞、馬戲、玄鳥生商、四靈圖、羽人圖、雙龍穿壁圖、車馬出行、雙獸爭食、羊頭、辟邪柏、鋪首銜環以及山水等圖案等70余幅。圖源:圖蟲創意

東漢建光元年(121年),大臣鄧騭[zhì]遭受宦官誣陷,被逼自殺身亡,一家七口死於非命。鄧騭是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的孫子、太後鄧綏的哥哥,如今無罪蒙冤,自然引起朝野震蕩。

時任大司農的朱寵,聞訊後挺身而出,脫光上衣,擡著棺材上朝,向漢安帝進諫。

朱寵脫下上衣,表明劊子手可以隨時砍下他的腦袋,隨後把屍首裝進棺材裏。

他深知自己會招來殺身之禍,但還是堅持上書為鄧騭鳴冤:“鄧氏自迎立陛下後,功成身退,拒受封國,辭去高位,歷朝外戚都不能與他們相比。他們善良謙讓,應該得到保護,現在卻橫遭宮人片面之辭的誣陷。宦官們口舌鋒利,擾亂國家,判案沒有經過審訊,罪無實據,竟使鄧騭等人遭受這樣的慘禍。”

朱寵自知自己得罪了皇帝與權貴,上書後主動前往廷尉投案,被罷官回鄉。後來,漢安帝有所悔悟,將鄧騭禮葬於洛陽北邙山,並重新起用朱寵。朱寵雖位居高位,但一生清貧,粗飯布衣,就連皇帝賜給他的的臘肉與棉被都推辭不受。

這位正直的東漢官員,修建了中嶽漢三闕中的少室闕與啟母闕。

▲漢·啟母闕。圖源:常盤大定《中國文化史跡》

在河南登封,有一個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相傳,大禹為治理洪水,曾化身為一只力大無窮的黑熊,以打通疏洪通道,他的妻子時常為他送飯。禹出門前與妻子約定,將以擊鼓為號,只要聽到鼓聲,妻子就把吃的送上嵩山。

有一次,大禹在搬動一顆巨石時不慎碰到了皮鼓,身為塗山氏之女的大禹妻子聽到鼓聲後,趕緊帶著食物上山,結果看到化身黑熊的大禹。身懷六甲的的她不知所措,奪路而逃,跑到嵩山腳下時,變成了一塊大石頭。

大禹追來後,見到這塊巨石,高喊道:“還我孩子!”石頭北側應聲而裂,一個孩子掉了出來,他就是禹的兒子啟。這塊裂開的石頭,被後世稱為“啟母石”。

經過地質學家考證,它只是嵩山千千萬萬塊石英巖中的一塊,於18億年前在一場地殼運動中滾落下來,因耐風化侵蝕,屹立至今。

然而,古人懷著對大禹一家的推崇,將啟母石視為聖物,頂禮膜拜。漢代時,人們在啟母石旁建造了一座廟宇,並打造一條神道直通啟母廟。

公元124年,時任潁川太守的朱寵在神道兩側立一對二出闕,此即保留至今的啟母闕。它與另外兩座石闕太室闕和少室闕,統稱“中嶽漢三闕”。

殘缺不全的啟母闕上,各面雕飾有吉祥羊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亭閣、鋪首銜環、車馬出行、雜技表演等畫像。

▲中嶽漢三闕上的蹴鞠圖石刻及拓片。圖源:網絡

與啟母闕同樣位於嵩山的少室闕,相傳為紀念啟母塗山氏之妹“少姨”而建,亦為二出闕。闕身現存畫像約六十余幅,其中的蹴鞠圖,表明漢代已出現足球運動的雛形。

嵩山,劃分為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大部分。為太室山神而建的太室闕,與啟母闕、少室闕的建造時間大致相同,還是中嶽漢三闕中保存最完好的闕,原本為中嶽廟前太室祠神道闕,位於廟前中軸之上,中嶽廟即後來女皇武則天封禪嵩山、祭祀山神的地方。

中嶽漢三闕,立於天下之中,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祠廟闕,闕體上的圖像跨越時間隧道,表現漢朝人精湛的雕刻技術。

▲漢·太室闕,董作賓攝於1936年。圖源:網絡

我國現存漢闕近40處,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陜西、河南、山東等地。

其中,有20余處已在巴山蜀水靜坐千年,廣泛分布於綿陽、雅安、梓潼、德陽、夾江、忠縣、渠縣等地,包括梓潼李業闕、渠縣沈府君闕、雅安高頤闕、綿陽平陽府君闕、昭覺馮佑闕、劍閣蜀道闕、忠縣佑溪無名闕、蘆山樊敏闕等。四川小城渠縣因獨占全國漢闕的五分之一,被稱為“中國漢闕之鄉”。

漢闕一般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鬥拱層、闕頂6個部分組成。位於渠縣的馮煥闕,雖然子闕已毀、闕頂脊飾無存,但其余部分大體上呈現完整,闕身正面刻漢隸銘文兩行:“故尚書侍郎河南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

馮煥闕造型穩重樸素,不是漢闕中最精美的一個,卻是四川漢闕中少數能確認主人的石闕之一。

▲漢·馮煥闕,1914年謝閣蘭拍攝。圖源:網絡

馮煥闕的闕主,是東漢另一位正直的忠臣。

漢安帝時,馮煥官至幽州刺史,在任時疾惡如仇,執法不阿,懲治了不少貪官汙吏、地方豪強,卻由此引火燒身。當時,幽州豪強實力強盛,他們裏應外合,假托皇帝旨意,將馮煥收入監中,責令他自殺。

馮煥下獄後憂憤交加,意欲自殺謝罪,他的兒子馮緄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對父親說:“大人在幽州,誌在除惡,實在沒有其他罪過,必是奸人陷害。等您上書陛下,再認罪也不遲。”

馮煥寫了訟狀,歷經艱難險阻送到京城,結果真相大白,果然是當地豪強偽造聖旨,栽贓陷害,可當漢安帝發現這一冤案時,馮煥早已病死獄中。

漢安帝痛惜這位屈死的忠臣,賜錢十萬。之後,馮煥歸葬宕渠(今渠縣土溪鎮),親屬在其墓前立石闕祭奠,此即“渠縣馮煥闕”。

▲漢·高頤闕與神道神獸。圖源:圖蟲創意

與馮煥闕相反,位於四川雅安的高頤闕,是漢闕中保存最完整、雕塑最精美的珍品。

闕上雕刻有漢代喜聞樂見的歷史與神話故事,如“高祖斬蛇”“博浪沙捶秦皇”“三足烏”“九尾狐”“季劄掛劍”“師曠鼓琴”“周公輔成王”等,人物、鳥獸等畫面惟妙惟肖。

另外闕身還雕刻有闕主高頤的出行圖,可見其生前派頭十足:主車駕三馬,導從車共七乘,騎吏十二人,伍伯(衙卒古稱)八人,步卒十人,侍從一人。闕前兩具英武大氣的石獸——天祿、辟邪,似獅非獅,似虎非虎,這是漢代雕塑中常見的瑞獸。

高頤闕建於公元209年,正值東漢末年,闕主高頤在益州當過太守。出土碑銘說他為官正直,“親賢樂善”,“法蕭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大概是一個諸葛亮式的法治先鋒。在人才輩出的漢末三國,高頤本是一介無名之輩,卻因墓闕尚存而流芳千古。

▲雅安高頤闕上呈現的托角力士、高祖斬蛇、張良刺秦等。圖源:圖蟲創意

正如學者陳明達所說,漢闕作為中國現存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築,為後人了解乃至復原漢代建築提供了可靠依據。

這些古樸的石闕跨越兩千年的時光,像飽經滄桑的長者,無聲地訴說遠去的大漢雄風。站在石闕下仰望,我們可從漢闕上精美的雕塑與石刻中可窺見漢朝人生活的一角,看到漢人出行、蹴鞠、獻禮、祭拜、播種、采蓮、驅雀等日常場景,還可從闕主或建造者的故事中,感受到一個時代的浩然正氣。

在漢朝之後,另一個世界級的帝國大唐,正是漢家陵闕的忠實粉絲。

▲山東嘉祥武氏祠漢闕及畫像拓片。圖源:網絡

大唐帝陵

在西漢滅亡六百多年後,關中的地下世界隨著人間世事變遷,開啟了新的時代。

唐朝289年,共有帝王陵墓20座,除唐昭宗和陵在洛陽、唐哀帝溫陵在菏澤外,其余18座陵墓皆分布在關中北部的平原與崇山之間,號稱“關中十八陵”。

若以唐長安城為中心,西連唐高宗乾陵,東連唐玄宗泰陵,大唐帝陵東西綿延140公裏,或因山而築,或堆土成陵,與西漢帝陵遙遙相對,蔚為壯觀。

唐朝帝陵均修築圍墻,保障陵寢的安全。唐陵城垣四面各開一門,以“四象”命名,即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人們習慣上又分別稱青龍門與白虎門為“東華門”與“西華門”。唐陵四門外,是最高等級的三出闕。

盡管這些門闕基本都已灰飛煙滅,但考古學者還是在一些夯土遺址上發現其遺址所在。此外,唐朝的陵闕建築比較靈活,陵園中的城墻、鵲臺、乳臺(此二者皆為陵臺名),都設有闕。造型獨特的門闕、角闕、臺闕等等,大大增添了唐陵的氣勢。

▲唐乾陵陵闕遺址:武則天去世後,與唐高宗合葬乾陵,陵前立無字碑。圖源:圖蟲創意

唐陵對漢闕的繼承,要從唐高祖李淵的獻陵說起。

唐貞觀九年(635年),時年70歲的太上皇李淵走到生命盡頭。這位孤獨的父親曾在一場骨肉相殘的政變中,一夜之間痛失兩個嫡子與十個孫子,緊接著被次子逼迫退位,失去了權力。

李淵臨死前曾向唐太宗李世民交代遺囑:“我死之後,薄葬就可以了,皇帝也沒必要太遵循古人守孝三年的死規定,你用一天來代替一個月執行就可以了。至於陵墓,一切儉約從事。”他也許知道自己的尷尬地位,識趣地安排了自己的後事。

但李世民還是決定以一場體面的厚葬送別自己的老父親。他派人占蔔墓地,勘定風水,下詔在長安城外的荊塬,為李淵營造唐代的第一座帝陵——獻陵,並由建築家閻立德(閻立本之兄)設計,抓緊開工。

一般來說,皇陵皆為皇帝在位時開始修建,可被迫退位的李淵並沒有提前修建自己的陵墓。

▲唐·昭陵六駿之青騅:昭陵六駿原為立於唐太宗昭陵的浮雕石刻,原型是李世民生前的六匹戰馬,其中,“颯露紫”與“卷毛騧”於1914年被盜,後流失海外。圖源:圖蟲創意

秘書監虞世南認為葬期將至,要在短時間內修建帝陵,只能一切從簡。他給李世民寫了一篇奏章,說:“漢朝皇帝即位後就開始修建陵墓,少者十余年,多者五十年才能修成。現在要用幾個月的時間,完成漢人幾十年做的事情,能否如期完工,令人擔心。”其他大臣也上書,按照高祖遺詔,務從節儉。

唐太宗很矛盾,只好把虞世南的奏章交給群臣討論,最後采納虞世南等人的建議,采取折中的方式,既縮減原定的陵墓規模,又保持應有的陵墓建制。

李世民下詔說:“朕既為人子,卿等為人臣,愛敬罔極,義猶一體,無容固陳節儉,陷朕於不義也。今便敬依來請議論。”這意思是,我要做個好兒子,也要做好皇帝。

獻陵依漢陵規格而建,工程減省之後,總算如期完成,封土夯築的四個大門外,遠遠就可看見氣勢宏偉的高闕。歷經1300多年風雨,獻陵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但唐朝皇帝在獻陵門闕留下了足跡。

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皇帝都曾拜過獻陵。史載,貞觀十三年(639年)正月,李世民攜子孫、百官、蕃夷首領,前往獻陵祭拜。李世民到獻陵門闕之下,竟然痛哭失聲,悲不自勝,觀看高祖生前所用的服飾等物後,他更是在床前匍匐痛哭,在場眾臣莫不唏噓。

獻陵的闕,記住了唐太宗的眼淚。可誰也不知道,這位君臨天下的“天可汗”,在悼念父親時,心中作何感想。

▲唐高宗乾陵,可望見殘缺的三出闕。圖源:圖蟲創意

五代時,關中唐陵陷入戰火硝煙之中,守軍四散逃亡,陵園無人管理。一個叫溫韜的藩鎮,聚眾闖入大唐諸陵,盜掘所藏寶物,就連昭陵中藏的魏晉時期鐘繇、王羲之書法真品也被盜出,流失於民間。此後數十年,關中唐陵一片殘破景象。

唐陵被盜事件,讓當時的統治者大為震驚,甚至不敢再建奢華的陵闕。

後周太祖郭威就對養子柴榮(周世宗)說:“當年我西征,見關中唐十八陵無不被盜掘,想來也沒有其他原因,一定是所藏金玉珠寶太多了。我死後,當穿紙衣,以瓦棺薄葬,勿久留宮中,儀式一切從簡,也不要設置守陵宮人,不要制作石羊虎人馬,就在陵前刻石:‘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你若違背我的遺願,我死了也不庇佑你。”

直到宋代,關中唐陵才得到修葺,但時至今日,唐陵門闕已大都被毀。唐闕被毀,使唐詩宋詞中的天上宮闕徒留龍飛鳳舞的描繪,象征最高地位的三出闕,也只能存在於遙遠的想象。

唐宮漢闕今何在

近代以後,最早將闕帶給世界的是一個法國人。

1914年,由法國漢學家謝閣蘭帶領的考察隊從北京啟程,沿著官道進入四川,沿途考察閬中、蓬安、渠縣等地,經過長途跋涉,找到了他們朝思暮想的漢代遺物——漢闕。

在謝閣蘭的書中,他如此描寫見到的馮煥闕:“此碑(闕)為極優美之建物,裝飾極簡。其各部之設置:下為方座,座上為碑身,整石刻成,上端削銳,其上為碑蓋,又上為介石,又上為椽,椽上為頂。”

▲1914年,謝閣蘭在四川綿陽拍攝的平陽府君闕。圖源:網絡

漢闕所處的環境,讓謝閣蘭十分擔憂。他發現,四川的漢闕多位於田間,闕座浸入水中,有的已經傾斜崩塌,即便尚未毀壞的,也有可能因為礙於農作,占據有限耕地,被村民改作石磨。

回到法國後,謝閣蘭對漢闕進行了為期數年的研究,並將照片公之於眾。歐洲人為此大為驚奇,沒想到,中國竟然保存有2000年前的漢代建築。之後,國內外的學者開始了尋訪古闕的熱潮。

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仍然在尋找漢闕。那些雕零殘破的石闕,是中華歷史不滅的見證,也是古老文明的根。

▲梁思成所作的各種漢闕測繪圖。圖源:網絡

在四川與西康(中國原省級行政區,省會曾設於康定、雅安)境內,梁思成與同事們無數次被大量漢闕、崖墓等石刻震撼,稱四川的石刻藝術之美,“可謂已入魔道矣”。

1939年,梁思成在雅安的一片荒野之中,為一座精美的漢闕驚嘆,那就是高頤闕。碑、闕、墓、神道、石獸等一應俱全,歷經千余年的動蕩,劫後余生,將公元209年的工匠巧思展現在梁思成一行人面前,也被梁思成繪入他的手稿中。

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國雕塑史》中寫道:“在雕塑史上,直可稱兩漢為享堂碑闕時代,亦無不當也。”

▲1939年,梁思成測繪雅安高頤闕。圖源:網絡

時過境遷,而今,中國考古學界對已發現的漢闕進行了周到的保護。

世紀之交,三峽工程舉世矚目,庫區文物遷徙曾經牽動無數人的心。

2001年,在三峽文物保護搶救工作中,考古隊於重慶市忠縣烏楊鎮又發現了一處漢闕。

當時,江水的衝刷使石闕逐漸裸露,這碰巧被一位路過的煤炭搬運工發現。之後,經過近一年的搶救性發掘,高達5.4米的石闕從一千多年的昏睡中醒來,專家分析後,確定這是漢闕,後來根據發現地,為其取名為“烏楊闕”。

長達2米多的青龍、白虎雕刻於烏楊闕上,銘文無法辨認,但作為一對二出闕,它的主人應是一名高官。烏楊闕闕址位於花燈墳墓群,相傳,當地是蜀漢將軍嚴顏故裏。

有人推測,烏楊闕的闕主有可能是這位英勇不屈的老將軍。

嚴顏曾是益州牧劉璋的部下。劉備入蜀時,嚴顏鎮守江州(今重慶),與劉備軍的張飛交戰。張飛攻下江州後,生擒守將嚴顏,大聲恐嚇道:“我大軍到來,你怎麼不來投降,還敢與我大戰!”

嚴顏反駁道:“你們無理侵占我巴蜀,我們這裏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命左右將嚴顏拉下去斬首,嚴顏面不改色,說:“斬首就斬首!你憑什麼發怒?”嚴顏多次拒降的豪情壯誌感動了張飛。張飛改變主意,將他釋放,並拜為上賓。

烏楊闕如今陳列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庭,但不知還有多少珍貴漢闕,深埋於江流荒土之下。

千百年前,闕立在城門外,昭示漢唐都市的繁華安寧;立在達官貴人的墓前,代表著最體面的葬禮;立在廟宇的神道上,雕刻出世人的虔誠;也立在每個漢唐人的心中,寓意人與天的分界,他們相信,跨過陵闕,即可通天。

▲漢·烏楊闕,現藏於重慶三峽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闕中最高等級的三出闕,漸漸露出了它的真容。

1971年,有關部門對乾陵東南2公裏處的陪葬墓進行發掘,在石壁上輕撫一段令人悲嘆的唐朝往事。

這座墓,是懿德太子墓。那位19歲的墓主說了一番祖母的閑話,因言獲罪而死。當時與他一起議論的妹妹與妹婿也受到牽連,永泰郡主之夫武延基與李重潤一同被杖殺,永泰郡主懷有身孕,不久後受驚難產而死。

懿德太子墓見證了帝王家的無情,而墓道壁畫中拔地倚天的闕樓,保存了難得的三出闕造型,讓最雄偉的唐闕從幻想中走進現實。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局部)。圖源:網絡

多年來,西安、洛陽等歷史名城都在追尋漢唐的盛跡。

1960年,考古學者在洛陽發現了應天門遺址,這也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城闕遺址。

應天門,原名則天門,這座修建於隋煬帝時期的洛陽城門,曾經是中國規格最高的城門,號稱“天下第一門”。唐高宗在應天門詔釋百濟、扶余王,他的妻子武則天在應天門前登基稱帝,成為中國大一統王朝唯一的女皇。此後,唐朝皇帝多次在應天門接見萬國來朝的使團。

應天門被發現的30年後,考古隊又在此發現了城門東闕的遺址。近年,根據專家對遺址的研究成果以及懿德太子墓壁畫的三出闕形象進行設計,新的應天門在洛陽拔地而起,門前赫然挺立一對三出闕。

神都城闕,盛世重現,漢唐遺風,依稀可見。

▲洛陽應天門夜景。圖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徐文彬等:《四川漢代石闕》,文物出版社,1992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鄭巖:《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張孜江、高文:《中國漢闕全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7王南:《漢家陵闕》,新星出版社,2018[法]謝閣蘭等:《漢代墓葬藝術》,文物出版社,2020[法]埃瑪紐埃爾-愛德華·沙畹:《華北考古記》,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