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去逝者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據央視新聞消息,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這些細節,讓人破防↓↓↓

現場: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舉行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細節一:骨灰盒上的五星紅旗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2021年11月15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圖為禮儀隊將袁隆平院士的骨灰送往安葬地。

袁隆平的骨灰盒上覆蓋著五星紅旗。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我們的國旗,蓋著“餵飽我們的人”。

細節二:安葬儀式上擺放了一把小提琴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儀式現場擺放了袁老生前喜愛的樂器小提琴。袁老在下田的時間之余,喜歡拉小提琴,也會遊泳、打排球,院裏老年排球隊,他領隊的那一邊,經常是贏家,“和我打對手的那方誰都想贏我,我一去,就帶動了隊伍的情緒。”

逝者|手繪袁隆平的“摩登時代”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細節三:“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現場,袁老遺像背後的巨石上,鐫刻著他生前寫下的這句話。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細節四:墓蓋上的兩碗米

袁隆平院士的墓蓋四周環繞著稻穗裝飾,墓蓋上方端正地擺放著兩只碗,寫著“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家屬、親友以及各方群眾送別袁隆平院士,墓碑上圍滿鮮花↓↓↓

圖為家屬與親友來到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現場。圖片來源:東方IC

圖為民眾排長龍為袁隆平院士獻花。圖片來源:東方IC

圖為鮮花圍滿袁隆平院士墓碑。圖片來源:東方IC

助手回應袁隆平去世近半年後下葬:各界很重視 考察籌備時間長

助手回應袁隆平去世近半年後下葬:各界很重視 考察籌備時間長 新京報緊急呼叫出品

15日10時許,記者與袁院士助手楊先生取得聯系。楊先生表示,因袁院士去世後社會各界對他的安葬地都很重視,長沙、江西的家鄉等希望袁院士能夠歸葬到他們那裏,經過多方面考察後,最終確認安葬在唐人萬壽園。另外,唐人萬壽園也需要時間做準備。

從1961年到2021年,袁隆平與他的水稻人生

圖片來源:新京報客戶端 編輯 馬浩歌 設計 師春雷

據新華社消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5月24日上午10時,袁隆平同誌遺體送別儀式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送別儀式現場莊嚴肅穆,哀樂低回。銘德廳正廳上方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沈痛悼念袁隆平同誌”,橫幅下方是袁隆平同誌的遺像。袁隆平同誌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著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新京報此前報道: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今日我們送袁老最後一程162184486914946)

袁老走後,他的遺願也在一點點實現……

據《人民日報》消息,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矽谷農業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創高產示範基地,專家們通過現場實打實測,畝產達到1326.77公斤。標誌著我國再創水稻大面積種植單產世界最高紀錄!

據央視新聞消息,10月17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縣開展2021年南方稻區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測產驗收,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36.1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667.81公斤,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為1603.9公斤,成功突破畝產1500公斤目標並創造新的紀錄。

從1961年到2021年,袁隆平走完了60年水稻人生。在農校教書期間,他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為了讓更多人吃上飯,稻田成為他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地方。從決定研究水稻開始,袁隆平每天下田,與水稻的相處模式就像是談戀愛,有時候還會在稻田裏看書。從中專教師到雜交水稻之父,他是如何做到的?戳視頻↓↓↓

動畫|200秒看袁隆平與水稻的60年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前往北京領獎的前夜,他興奮得像個孩子。袁隆平稱,自己得過很多獎,授予共和國勛章最隆重、最莊嚴。 1961年,袁隆平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一輩子投入水稻研究。

百年百物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拿過很多獎 這個最隆重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生平回顧

袁隆平曾多次暢談他的兩個夢想,

除了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之外,

還有另外一個“禾下乘涼夢”。

他曾夢見試驗田裏的超級雜交水稻,

長得比高粱還高,

穗子有掃帚那麼大,

谷粒有花生米那麼大,

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

禾下乘涼夢

十裏稻花香

從此

每一縷升起的炊煙

都是對您的懷念

袁老,走好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京報此前報道

編輯 常江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