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橋頭晃動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天上大團圓,人間小團圓。最幸福莫過於子欲孝,親還在;最無奈就是——親還在,他卻認不出你是誰了。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之際,分享一個與“遺忘”有關的故事,謹以此提醒那些年不該錯過的親情,以及不該被忽視的“983萬”!

你能不能,不要忘了我啊!

父親怎麼可能會把自己的孩子忘得一幹二凈?

《給生命的兩頭同等關愛》

作者|楊繼紅

央視新聞公益行動“我的父親母親”發起人

01

我抱著繈褓中的孩子回家的當天晚上,父親中風倒下了。

產假的100多天裏,我幾乎天天都會望見生命的兩頭:一邊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小生命一點點成長,另一邊是一個蒼老的但同樣至愛的生命一點點燈幹油盡。

令我終生遺憾的是,我和全家人,都是到了老父親不能言語、不能識人、永不能再感受親情的時候,才知道這種比“死別”更殘忍的“生離”的方式,叫做“腦退行性變化”,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阿爾茨海默癥”。

在中國,這種退變一直被叫做“老年癡呆癥”。患上這種病的人,過了60歲,退行性變化就已經不可遏止地開始了,男性可能更早一些,一旦開始,也許可以減緩,但不可逆轉。

02

父親是一個老軍人,參加過湘西剿匪,跟著蘇聯人學過飛機駕駛和造飛機。我記得大學同學第一次見到爸爸照片,禁不住一陣驚呼:“你爸爸長得真像郭富城!”他的確挺帥氣的,年輕時候,拉得一手好京胡,唱得一口好京腔,寫得一手好字,狂草,極其豪放。

小時候,父親會騎一輛自行車,前杠上坐著哥哥和我,後面媽媽抱著弟弟坐上去,一輛車就這麼載著全家人,騎到一個河邊遊泳,捉小魚小蝦。這幾乎是我記憶最深的童年周末印象,我的父親那麼強大!

小時候,我曾經問爸爸,為什麼晚上沒有人走路了,路燈還亮著?多浪費啊。爸爸沒有回答,他帶著小小的三個孩子坐在一個偏僻的橋頭,讓我們數過路的人,我們數到特別困了,眼皮子打架了,他還是讓我們再等等看……17、18、19、20……

那一晚上,有27個人經過那個荒涼的橋頭,爸爸說,孩子啊你們要記著,沒有一盞燈會白白亮著,總有人在你不知道的時候需要它,它也總在你不知道的時候照耀別人。路上行人,正因為得到這樣的照耀而覺得,前途光明。

03

他第一次中風時,媽媽沒有告訴我,那是2004年,我正在點燈熬油地備考讀博。父親發病時75歲,春夏天,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等我考完試回家,他還躺在床上,告訴我:“爸爸不能保護你了,以後要靠你來保護爸爸了。”

我一下子覺得沒有了安全感。我們什麼時候意識到父母老了?就是當你意識到他要依靠你,而你不能再依靠他的時候。

大概一個多星期後他就站起來了,我們全家也就松了一口氣。

他第二次中風在2008年,當奧運聖火傳遞到我家鄉時,他正看直播,突然就中風了。等哥哥發現時,已經間隔了40多分鐘。後來我們才痛心地知道,這個病的送診時間特別關鍵,患者的身邊不能離開人。

躺在監護室裏,他昏迷了兩天兩夜,醒過來之後語言還是自如的,但一直不能走路,又經過兩個月的康復才慢慢會走路了。當時全家人都不知道他的病是阿爾茨海默癥,只是從病征上知道叫“腦卒中”。

他回到家,也不跟我們說話。他會去關心表妹的男朋友,保姆家的小朋友,而不關心我。我跟老公拌嘴了,哭了,打電話跟他傾訴,他不接我的話,握著電話就是不說話。全家人都覺得他變得特別自私、冷漠,在心理上疏離了他。

他又新添了一個毛病,別人逢年過節送來月餅、茶葉這些東西,他當著客人的面翻開來看,看完,就把東西拿走了,弄得媽媽特別尷尬。客人走了,她跟爸爸生氣,說了好多傷他心的話。

爸爸還變得特別斤斤計較,他跟我媽媽說,全家五個人,四個都姓楊,請你給我滾。媽媽哭著跑出門。她含辛茹苦一輩子沒有任何怨言,老了,這個“最可愛的人”讓她滾。她自己“滾”到賓館裏住著,天天暗自垂淚。

我知道了這事兒打電話跟媽媽說:“媽你回去跟我爸說,全家五個人,四個都姓楊,其中三個是我生的,要滾也是你滾。”我媽想通了,理直氣壯地就回去了。

那時候我媽媽才五六十歲,還是很年輕的心態,而我爸爸已經走入重度腦萎縮的退行性變化中,他的手開始顫抖,頭會搖晃,我們還以為這是正常的,人老了嘛,他“老糊塗了”。

走路走著走著不知道回家了,他穿過一片森林,走到荒涼的鐵路那邊,回來以後跟全家人說,見到了表哥表嫂,其實他倆已經去世了。他說,“他們還請我吃飯,他們給我烙餅”,然後從兜裏掏出來幾塊小石頭……

04

父親第三次中風之後就徹底臥床了,只剩下不到140厘米的身長,頭顯得特別大,整個人衰弱到不足80斤重。所有人都不認得了,掐他他也不痛了,只有特別大聲響的時候會扭頭看一下。

看著他的時候,我經常想起那句話:“不知魂神當至何趣”?我的父親、得了這個病的父親,他的魂神到底漂遊到了哪裏?

臥病五年多,父親終於走到生命的盡頭。在還能說話的最後時光裏,他把我誤看成是我的媽媽——

他說:“東陽(媽媽的名字)啊,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你要堅強,孩子們就只有你了……”

他說:“東陽啊,你要把三個孩子帶大(他忘記了我們已經長大)……不光要帶大,要帶成好人,教他們善良和有用,不然我們這一輩子就白活了。”這就是父親給我們的遺囑。

彌留之際,父親幾乎沒有什麼意識甚至沒有光感了,但是,看護他的黃姐告訴家人,他最後的有意識舉動就是,每當《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的片頭片尾曲響起來,本能地望著聲音響起的方向。

因為過去采訪做節目有風險,我們都習慣了不告訴父母出差去了哪裏,他們也都習慣了從片尾署名裏找到平安的消息。在我們滿懷新聞理想滿世界奔波忙碌的那些年,在我們遠離父母在外闖蕩的那些日子,父母的牽掛,其實片刻也未曾放下。

05

如今,我終於知道我們錯過了什麼。我們錯過了父親人生中最後的理性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本可以給他人生中最溫暖的東西:親人的理解和陪伴。因為我們對這個疾病缺乏認知,而使得父親最後的人生孤單而淒涼。

“阿爾茨海默癥”最殘忍的一點是“生離”。在他依然有生命的時候,他的理性和情感卻退潮般一點點遠離家人。

一個孩子是怎麼成長的,倒過去就是一個老人怎麼退化的:

孩子生下來要先會吃,老人最後只會要吃的了;

孩子隨後成長,就學會了要媽媽,老人也是,他特別害怕陌生的環境,他只願意跟家人待在一起;

孩子隨著成長,要在這一群孩子裏面找認同感,要聽表揚“真是個懂事的孩子!”老人也是,到了阿爾茨海默癥晚期的時候,聽不得一點抵觸的意見,受不得一點刺激,就跟孩子的這一頭也是一樣的;

孩子隨著成長,有了尊嚴、有了榮譽感、有了被肯定的需要,隨著知識積累,有了邏輯判斷、理性控制。老人恰是這樣逆向地退行,退掉了榮辱感,退掉了理性與邏輯能力、退掉了行為認知、判斷力,到最後退掉了親情……

一個孩子是怎麼建立起來從生理需求到社會需求的,一個老人就是怎麼退行性變化退掉的——無論他之前是多麼理性,多麼智慧,多麼有社會地位,他之後的退行都是絕對的、不可逆轉的。

父親四進ICU都堅強地回來了——因為他的心肝胃脾腎全是好的,而腦萎縮了;他的眼耳鼻舌身其實都是好的,但意識沒有了!這是多麼慘痛的一種疾病!

06

現在我全家都快變成誌願者了,呼籲和普及這個疾病的常識。有一個指標很拗口,叫“同型半胱氨酸”。55歲以上的男人,60以上的女人在做常規體檢時,應該去查這個指標是不是高。如果這個指標高了,就應該高度懷疑是阿爾茨海默癥的高危人群或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這個時候必須服用幹預腦萎縮進度的藥、或者幹預腦神經退變的藥。

腦萎縮是不可逆的,就像人會長皺紋和長白頭發一樣,是一定會發生的,但為什麼有人90多歲了一樣很健康很正常?他的生活習慣好,自我鍛煉好,藥物幹預好。如果我們從55歲、60歲開始就關註這個病,去重視這個病,就會大大延緩它的發病過程,我們才更有望獲得一個有尊嚴的晚年。

我爸爸住院兩年多,自費類的藥物和護理費用已經花了幾十萬,這足以令一個普通家庭陷入經濟困境,我們想呼籲對這個疾病的患者家庭給予更多的來自社會層面的幫助。

父親母親都曾經年輕過,而我們不曾年老過,我們應該知道他們走進暮年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然後科學地給予他們,這是對父親母親的大孝。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讓我們的父母活得有尊嚴,讓我們的家庭多享受些天倫之樂,讓我們摯愛的人,以及我們自己,能夠有準備地走進暮年——這也是央視新聞推動“我的父親母親”公益行動的意義所在。

最不能越過的傷痛:

因無知錯過給予他們親情的最後機會。

分享一些阿爾茨海默病的紮心數字,

關註、重視就是最好的預防藥!

阿爾茨海默病 離你和家人有多遠

3秒

每隔3秒,全世界就會多一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目前該病的全球患者總數已經超過5000萬。

983萬

在中國,60歲及以上人群有1507萬癡呆患者,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983萬。

67%

在我國,由於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的局限,往往容易錯過最佳幹預時機。我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從出現癥狀到首次確診的平均時間在1年以上,67%的患者在確診時為中重度。

⏳5-10年

如果不幹預,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存期只有5-10年,該病會損害患者的語言能力、視空間能力、判斷力等,增加患者遭遇意外的風險,到病程後期,患者往往需要臥床,容易引發褥瘡感染、肺栓塞、靜脈曲張等嚴重並發癥,導致死亡。

20%

阿爾茨海默病面臨“三低”尷尬:認知程度低、就診率低、接受治療的比例更低。在我國,盡管病患群體龐大,但接受規範治療的很少,就診率可能不到20%。早診斷、早幹預、早治療,這是醫學界對於阿爾茨海默病的一致建議。

8招

阿爾茨海默病的8個早期信號,可用來自測或幫助家中長輩檢測。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記不住事、不認路、算不清數等認知功能下降的癥狀,別當作“老糊塗了”而忽視,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尚無根本治療方法,但能預防和延緩。越早治療,越能有效改善!

制圖丨李婷婷 黃緒甜 潘楊

如果遺忘避無可避,我要讓你漂亮老去

當你在央視新聞檢索阿爾茨海默……

央視新聞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通過“為癡呆正名”“普及幫助走失老人回家的黃手環”“推動阿爾茨海默病檢查進入體檢必檢項目”等一系列公益活動,消除公眾對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誤解,提高重視,傳遞關愛。如果你發現身邊戴“黃手環”的迷途老人,可以撥打“黃手環”上的電話或掃描二維碼,幫他們回家。

此外,這裏還有一些央視新聞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報道,可幫助你更好地了解這一群體的困境和有愛之人所作的努力。

《外婆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男孩發明了一款認人“神器”,超暖!》

他還給這個“神器”起了個溫暖的名字,叫“勿忘我”。

《中國人能自由吃瓜,離不開這位奶奶!》

今年91歲的吳明珠院士已經認不出人了,但她會突然嘟囔著瓜該授粉了。

《照片讓人心疼!背後故事更驚心動魄》

他七十多歲的老父親走失,被困沼澤一天一夜。

《18歲女孩要帶奶奶上大學,因為“我怕回家她就不在了……”》

“奶奶養我長大,我養奶奶到老。”

《閻寶霞,愛了你50年的男人在等你回家》

70多歲的他哭得像個孩子:“只要我不死,就一直要找下去……”

《公交司機“攆”下一車乘客,只為送她回家》

公交車沿途停靠35站,可老人始終記不起回家的路了。

《八旬老人買火車票時被民警帶走,真相讓人落淚》

他守在售票窗前,口齒不清,卻一再急切地表示部隊召他回去。

《兒子支援武漢剃光頭,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認不出:這是誰?》

妻子後來安慰母親,“他住得好,吃得好,還能玩。”

《爸爸從未忘記愛你 ,看一遍哭一遍的公益廣告》

盤裏剩2個餃子,他拿起就往兜揣,他說,“我兒子最喜歡吃這個了。”

一場《留住愛的記憶》的直播

9月21日是中秋節,也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9月20日20:00,央視主持人柴璐和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專家毛晨暉,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直播間為您科普預防阿爾茨海默癥的相關知識。這份中秋健康禮物,記得查收!

“腦海裏的橡皮擦”很殘酷,

但還好,總有人以良善,以情義,

以恒心,以無畏,以美好抗衡之。

配圖丨視覺中國 動圖出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你身邊有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嗎

分享你與他的故事

監制丨徐冰 編輯丨王若璐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