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三角戀是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即使對心理學一無所知的人,也會聽說過弗洛伊德的名字。如果你對弗洛伊德稍有興趣,就一定會聽到榮格這個名字。很大程度上,榮格的知名度就是這麼來的。

作為弗洛伊德的傳奇基友和對手,遠離心理學學術圈的人,顯然還是對他們相愛相殺的傳奇故事更感興趣。

榮格是一名著作等身的心理學家,他的成就可以列舉很長,最主要的是開創了分析心理學,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和弗洛伊德還一起開創了現代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範式,兩人共同建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並擔任主席。

關於他們倆的學術區分,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至今公認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有性心理問題,適合找一個認同弗洛伊德理論的咨詢師;如果你的不安和困擾是關於民族、歷史、怪力亂神、人類的存在、靈魂的成長和旅程,那自然適合認同榮格的咨詢師。

弗洛伊德的思想會陪你直到“擁有愛和工作的能力”,榮格的思想則會陪你一直穿過死亡。當然,如果你要解決自己和原有咨詢師之間的曖昧關系問題,最好別去找一個徹頭徹尾的榮格派。

多數人喜歡研究名人的各種八卦野史。心理咨詢師最吸引人的八卦,無非是和自己來訪者既有的、可能有過的、以及僅僅存在於吃瓜群眾幻想中的性和曖昧關系。榮格、弗洛伊德也有這樣一段重要的八卦——與女病人薩賓娜·斯皮勒林的三角戀情感糾葛。

這段“三角戀”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危險方法》。影片講述了弗洛伊德、榮格和他們共同的女病人薩賓娜·斯皮勒林之間的故事。

作為病人,薩賓娜·斯皮勒林美艷無比,給了榮格和佛洛依德極大的啟發;作為愛情的表征,薩賓娜·斯皮勒林從靈魂深處啟發了這兩個當代心理學領域的巨擘。

影片有兩條線,一是榮格在治療薩賓娜過程中逐漸由投入的治療過程轉為愛意,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最後陷入難以自拔;另外一條就是榮格在借助薩賓娜的治療過程中成功取得的寶貴經驗,並以此和弗洛伊德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分道揚鑣並最終導致絕交。不過,他和弗洛伊德的學說,卻永遠地改變了心理學的面貌。

可惜,在《榮格自傳》中,他似乎把自己的一生和精神分析歷史上這段重要的八卦剝離開了,也許出於羞恥、防禦或取材的判斷,我們不得而知。

被剝離的不僅是這段婚外情,也包括其它大部分和“情感”有關的體驗:他對自己的妻子、孩子有怎樣的情感,我們一樣看不到。

不僅如此,在榮格的自傳中,他不說自己的艱苦奮鬥,不說自己取得的成就,連自己的人生流水賬都不寫,而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挖開給你看。他花大量筆墨描繪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智性和靈性的成長歷程,他總是走向更深的地方,加之相對優渥的個人生活,他對人際關系和情感的面向,顯得不那麼在意。

他寫自己嬰兒時期的感官印象,少年時代被老師冤枉抄襲的苦悶,對世界的恐懼和好奇,清貧的學生生活,青年時的學術興趣,和病人的工作,和弗洛伊德的忘年之交與分道揚鑣,夢境、幻覺、獨處時的神遊,藝術創作,研究興趣的轉變,旅行、風景,生病時的瀕死體驗,對神性的思考和感知,對外在世界精神一面的冥思……

榮格的父親是一名鄉村新教牧師。榮格的爺爺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以及共濟會會員,曾有人指認他是歌德的私生子。

榮格的母親出生在一個沈浸在唯靈論的家庭裏,她是弗裏德邁特精神病院的一名住院患者,和丈夫的婚姻問題重重。榮格的外公是巴塞爾大學的神學家和希伯來語學者,他是提出猶太人應該有自己的祖國的先驅。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看到,榮格出生在一個家道中落的、有宗教信仰的貴族世家。但是,逐漸長大後的榮格卻慢慢地脫離出家庭的宗教信仰。

榮格在《回憶·夢·思考》中說:“對我而言,神的消失,宗教也不復存在,我再也不會去教堂了,那裏沒有生命,只有死亡。”

脫離了宗教信仰的榮格一生都在大量閱讀。他在母親的縱容下,榮格開始秘密地閱讀父親的藏書。對少年榮格影響最大的是歌德(傳說中的曾祖父),在《浮士德》中,榮格看到了人世間的邪惡被擬人化為魔鬼。在巴塞爾大學,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給榮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覺自己的第二人格和查拉圖斯特拉類似。

事實上,父親作為新教牧師,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日益成為一名唯物主義者,榮格也在和父親的探討中不斷補充給養。

榮格一生的著作多卻散,直到他83歲高齡時,用《榮格自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書中不僅和讀者一起探討他豐富的人生和精神世界,揭開無意識的神秘面紗。還將自己畢生研究註入其中,成為分析心理學的敲門之作。

這次我閱讀的是申荷永老師領讀的《榮格自傳》。申荷永老師作為國內榮格流派第一人,在每一章開頭處都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相關寫作背景,不僅能幫助我們抓住榮格思想的精髓、理解榮格思想的價值,更能引領我們感悟自己與榮格思想的關系,認識名家眼中的心理學大師。

原來聽到人們說“自省”很重要,默認是在道德標準下。然而在自我分析的角度上的“自省”,可以帶來更多的掌控感,也增加了自我關懷。拋開一些理論上的異議,可以說這本書無論是給我的感受還是帶來的改變,都是其他自傳無法比擬的。

讀這本書之前,我會建議書友把以下兩點放在心上:

1、本書的閱讀不應該成為“信息的獲取”,而最好是一趟“體驗的旅程”:跟隨榮格,體驗他內心的成長和演變。

2、一些人十分推崇榮格的《紅書》,出於一些連他們自己都講不清楚的理由。如果你不是榮格的研究者,我覺得不必把寶貴的時間耗費在解讀《紅書》上——這最多是在幫榮格解夢。然而榮格已死,無法幫你驗證解得對不對。

在我看來,《紅書》屬於榮格自己,而每個人都有一本自己的《紅書》。《紅書》是可以讀的,它仍然會激發你的潛意識活動,但重點不在於它講了什麼,而在於怎樣對你自己心中洶湧的潛意識活動進行觀察、體驗和記錄,形成一本你自己的“紅書”。

也正如申荷永老師所說:“接近心理分析,也就意味著接近我們的內在自我或自性。我們要走進去的不是榮格的神秘或神秘的榮格,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