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媽媽會走路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飽受尿毒癥8年透析之苦,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各種並發癥接踵而來,在38歲的荊門女子近乎絕望之時,61歲的母親毅然決定“割腎救女”,並以“跨血型腎移植”的方式,給了女兒第二次生命。

15日,母女倆回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復查,結果顯示母女術後均恢復良好。

李女士和母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01

腎性高血壓沒在意

一年後確診尿毒癥

38歲的李女士是湖北荊門人。2012年在廣州打工時,李女士出現惡心、嘔吐,吃不下飯等癥狀,以為就是普通感冒,自行吃藥後癥狀不輕反重,到當地醫院就診時發現高壓竟然高達200多。

住院一周穩定了血壓之後,李女士回到荊門住院治療,被確診為“腎病綜合征”3期,由腎性高血壓引起。聽說這種病沒有更好的治療方式,李女士在家休養了幾個月,感覺“元氣恢復”後,又回到廣州繼續打拼。

2014年,李女士出現尿少、雙腿水腫、再度全身乏力等癥狀,到醫院檢查血肌酐已達1000umol/L以上,確診為尿毒癥,只能靠透析維持生命。

02

母親難忍女兒受罪

毅然“割腎救女”

由於雙腎衰竭,李女士無法排小便,需嚴格控制飲食,靠透析機排出毒素和尿液。有時兩天不透析體重便長了6斤,肚子脹得難受,走路腿發軟,生活質量大幅下降。多年的尿毒癥還讓李女士患上高血壓、腎性貧血、腎性骨病、高磷血癥、心衰等嚴重並發癥。

看著女兒日漸衰弱,母親周紅(化名)心如刀絞,但遲遲沒有合適腎源,她便想拿自己的一個腎給女兒,沒想到遭到女兒的強烈反對。

鐵了心的周紅便發動親朋好友輪番給女兒做思想工作。她告訴女兒:沒有比白發人送黑發人更痛苦的事了,如果自己的腎能夠救女兒一命,母女緣分還能延續多年。

最終,雙手血管已經千瘡百孔,幾乎已經沒法維持後面透析治療的李女士,還是被母親說服了。

03

跨血型腎移植成功

母女術後一切正常

2021年9月,李女士和母親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求診,咨詢腎移植手術治療。

邱濤副教授為其安排了詳細的檢查,發現李女士是B型血,她母親是A型血,兩人血型並不匹配,如果直接進行腎移植,可能會發生超急性排斥反應及溶血反應。

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腎移植科可開展ABO血型不相容親屬供腎腎移植(俗稱跨血型腎移植)手術。經團隊討論,從該技術的可行性、安全性、經濟條件等方面綜合評估後,考慮為李女士及其母親行跨血型腎移植手術。

“我們先經過一段時間的‘脫敏’處理,清除李女士體內的血型抗體,達到手術要求後,再把母親健康的腎臟移植到女兒體內。”該科主任周江橋解釋說。

經過親屬腎移植相關配型檢查,以及前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湖北省活體腎移植倫理委員會的審核通過後,2021年12月底,李女士母女倆辦理入院,準備接受親屬腎移植手術。

在做了充分的術前準備後,器官移植科專家團隊通過一次血漿置換便將李女士的血型抗體降至1:4,達到跨血型腎移植的標準。同時,母親作為腎移植供體的檢查也一切正常。

12月28日手術當天,周江橋主任帶領手術團隊順利實施手術。母親的腎剛移植到李女士體內,在手術臺上的她尿液便“噴湧而出”。

李女士到醫院復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04

她們蘇醒後第一句話

都是問對方怎麼樣了

雖然8年來每天無法小便的痛苦終於消失了,但想到失去了一顆腎臟的母親,李女士忍不住地淚如泉湧:“是母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媽媽現在怎麼樣了……”

李女士的母親手術蘇醒後,第一句話問的也是女兒的情況。得知手術順利,母親眼含熱淚。

術後,李女士每天的尿量正常,肌酐值已經降到80多。恢復良好的母親出院那天,李女士緊緊地抱住媽媽說:“謝謝媽媽,是你又一次讓我重生!”目前,李女士定期回醫院復查,各項檢查指標良好,恢復正常的生活指日可待。

「 醫生的話 」

跨血型腎移植

尿毒癥患者的新希望

腎臟移植是目前治療終末期腎病最有效手段,但器官短缺一直是限制腎移植的最主要瓶頸。在我國,目前“家庭內互助自救”模式的活體親屬腎移植是部分終末期腎病患者的選擇方式。

以往,血型不相容被認為是腎移植“禁區”,據統計,適合做親屬活體腎移植的病例中,約三分之一供體與受體存在血型不相容的情況。而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進步和學科的發展,跨血型腎移植手術的開展,給更多需要接受移植的尿毒癥患者帶來了希望。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腎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

周江橋教授表示,腎移植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通常親屬之間的活體捐腎,年齡限制多數認為是18-65歲。70歲以上也有成功捐獻的病例,但總體偏少,這與供體的身體狀態有很大關系。

據悉,中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而只有1萬余人獲得器官移植。

母愛偉大

但偉大無私的親情

也需要借助醫學的力量

來實現另一次重生

記者|黎清 李俊 通訊員 | 龔雨西

出品|長江健康傳媒

來源: 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