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夢見平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策劃:大河報熱線互動調查部

執行: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丁豐林

在鄭州市文化北路與魏河北路附近,過去有一個村莊名叫琉璃寺村,經拆遷改造後,現在成為琉璃寺村小區。從村名來推斷,這個村莊應該和一座叫“琉璃寺”的寺廟有關。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琉璃寺村的得名,就是因為村旁有一座琉璃寺。

這座琉璃寺的歷史可不短,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而且寺院的原名也不叫琉璃寺,而是叫興國寺。那麼興國寺怎麼改名叫琉璃寺了呢?興國寺裏的“銅頭和尚”又是怎麼回事?過去鄭州五大奇聞之一的“地上湧牡丹”,又和琉璃寺有什麼關系呢?

尉遲敬德親自監修,“鳳凰寶地”建起興國寺

“琉璃寺賽龍亭,潘楊二湖倆大坑”,在琉璃寺村村民口中,歷來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琉璃寺的布局,與開封的龍亭相似,寺院門前有左右兩座水坑,景色甚至勝過開封龍亭的潘、楊二湖。

當然,現在我們已經見不到了這一景色了。因為琉璃寺村早在2006年就啟動了城中村改造,琉璃寺原址也一並納入改造當中。在2010年,琉璃寺村的村民已經整體回遷,搬進新建的琉璃寺小區裏,在村莊的原址上,一座新的琉璃寺正在修建中。

原琉璃寺村黨支部書記、《琉璃寺村誌》的主撰稿人李誌軍介紹說,琉璃寺村是因琉璃寺得名的,但是琉璃寺以前並不叫琉璃寺,而是叫興國寺。

李誌軍的說法在鄭州地方誌上也得到了印證。在1913年修編的《鄭縣誌》寺廟目中,有“興國寺在州北20裏”的記載。在1915年編繪的鄭縣七區總圖上,也標註有琉璃寺村的村名,時屬長樂區(廟李)七段。

關於興國寺始建於何時?李誌軍說,村裏一直流傳的說法是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興國寺的名字,是取“上有天命,尊佛興國”之意。

關於修建興國寺,《琉璃寺村誌》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唐貞觀元年(627年)的四月初八午時,在鄭州的城隍廟附近,突起一陣黃風,卷起塵土,旋轉著飛向天空,高至青天,下掃一裏平地,黃風所到之處,花片飄落,並隱約傳出百鳥朝鳳之聲。城隍廟的僧眾感到奇怪,跟蹤觀察,黃風一直到現在的琉璃寺村附近才消失,並“現出一只大鳥,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澤,口噙蓮花,高六尺許。觀者近前,乃飛之,瞬時一片光明。”

“當時的地方官員認為這是“祥瑞”,是興國之兆,就呈文向上報告,李世民看到後很高興,批示“此乃風凰寶地也”,降旨修建了這座興國寺,還派了尉遲敬德親自監修。”李誌軍說。

那麼,興國寺為什麼改名叫琉璃寺呢?在琉璃寺村,一直流傳著兩種說法。

興國寺為啥變成琉璃寺?村裏流傳兩種說法

說法1:鄭州奇聞“地上湧牡丹”,興國寺重修了“琉璃寶頂”

“不少老鄭州人可能知道,過去鄭州五大奇聞:天上降銅棺,地上湧牡丹,五龍池的水不幹,鄭州船城永不淹,黃殿坑裏的蛤蟆不叫喚。這其中說的‘地上湧牡丹’,就發生在琉璃寺。”李誌軍說。

實際上,這一說法在《鄭州誌》上也有記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一月十五日,興國寺的佛殿前,一夜之間湧現出蓮花二技,如碗大,高尺許,“其花則似牡丹。觀者如堵”,並驚動了州府。此事在王漁洋先生的《隴蜀餘聞》及鄭州人張調元的《京澳篡聞》二書中都有同樣的記載。

蓮花在冬季盛開,自然被人們稱奇。而更為巧合的是:次年(1657年),順治丁酉鄉試,僅鄭州一地,就有羅博、劉思專、毛九瑞、王士奇、李門人等五人同榜中舉。又二年,已亥會試(1659年),毛九瑞、羅博、劉思專、李門人與張抱等五人同榜中了進士,於是人們奔走相告,認為這是興國寺的佛光顯靈,信徒們因此大修興國寺。殿堂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屋頂全部用琉璃瓦覆蓋,屋脊上各有五尺多高的琉璃寶頂,使整個廟宇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這些琉璃飾件在陽光照耀下,十幾裏地以外都能看到亮光閃閃的光輝,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就習慣稱這裏為“琉璃寺”,隨著琉璃寺越叫越響,興國寺慢慢就不再提起了。

說法2:銅頭和尚輸了擂臺,興國寺改名琉璃寺

在《琉璃寺村誌》上,還記載了興國寺改名琉璃寺的另一種說法。

在清同治年間,興國寺出了一名主持,武藝高強,頭大且光,百姓稱他為“銅頭和尚”。當時,在寺院東側不遠處有一個市場,市場上開了一個包子鋪,老板姓範。包子鋪每天殺豬宰羊,叫賣聲特別響亮,影響寺院內的佛事。銅頭和尚與範掌櫃多次溝通無效後,就和對方打了個賭:銅頭和尚擺起擂臺,由範掌櫃請能人來挑戰,在100天之內,如果能打敗銅頭和尚,則銅頭和尚走人。如果打不贏,則包子鋪關門。

此後,範掌櫃一直沒能打贏擂臺。到了第99天,包子鋪裏的燒火師傅做了一個夢,夢見範家供奉的藥師佛(註:藥師佛,佛教人物,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王佛、十二願王等,為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教他用寸釘紮進槐木樁子,讓銅頭和尚徒手摳出。燒火師傅如法挑戰,結果銅頭和尚無法做到,遂破了擂臺。銅頭和尚隨後履行諾言,離開興國寺,後來還參加了義和團,成了一位領袖。包子鋪因為感激藥師佛的幫助,就改名叫“琉璃光包子鋪”。年復一年,範家的包子鋪日益興隆,人們便相互傳叫成“琉璃寺包子鋪”。

多年之後,銅頭和尚又回到興國寺,得知當年是藥師佛托夢給燒火師傅,破了自己的擂臺後,恍然大悟,認為是藥師佛借燒火師傅點化自己。隨後便尊重百姓的習慣,把興國寺改成琉璃寺。

“這兩種說法,都有傳說的色彩,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興國寺改名琉璃寺,是在清朝,而且此後的地方史誌上,確實開始出現‘琉璃寺’的名字。”李誌軍說。

琉璃寺下挖出十幾座石碑,見證寺院歷史

琉璃寺的傳說繁多,正說明出它的歷史久遠。而在琉璃寺的原址地下,就曾經發掘出不少石碑,見證著琉璃寺的歷史。

李誌軍介紹說,在2005年,就有村民挖出過一座康熙五十九年的《重修興國寺臥佛大殿金裝聖像碑》。在2013年,在琉璃寺村兩委主持下,又在琉璃寺原址地下挖出石碑十余通,其中有八棱碑、重修碑、功德碑等,從刻造時間來看,從清朝到民國期間,幾乎每30年左右,就有一通石碑。

和中國很多寺院一樣,琉璃寺也免不了遭受戰亂和自然災害的破壞,當然也有人為的原因。最近的一次是在1927年,馮玉祥主政鄭州時,主張將琉璃寺內的佛像毀掉,將琉璃寺改為了學校,此後琉璃寺就只有建築留存。在新中國成立後,村裏在別處新建了小學,琉璃寺就成了村委會的辦公地。直到2006年,隨著城中村改造被一並拆遷,舊的琉璃寺完全消失。作為琉璃寺村村民的一種精神寄托,一座新的琉璃寺正在原址重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