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家人快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鳥兒在死之前會發出悲鳴,人在死之前往往語詞和善,對自己一生的經歷表現出包容與豁達,對以前所犯下的錯誤也持一種懺悔的心情。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他們的心理活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關於瀕死前的體驗,屈布勒·羅斯的研究目前最具代表性。

他對芝加哥大學醫院500多名臨死病人進行了臨床觀察,選擇了患晚期慢性病的老人作為被試,因為這些老人臨終前能夠相對較好地保持清醒的意識,有利於研究的開展。

經過研究,他發現瀕死前的情緒反應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否認

這一階段的患者往往不願接受現實,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不願承認自己即將走向終結。

“這怎麼可能?”“我還健康得很!”這些言語往往是該階段患者們的真實寫照。

這個時候家屬應該耐心陪在患者的身邊,多與他們溝通交流。

憤怒

這一階段的患者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自己即將死亡這一現實,開始變得焦躁、不安。

“我怎麼突然就要死了?”“為什麼偏偏是我?”這些憤怒的質問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活動。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死亡的恐懼逼迫他們向外部發泄情緒,以減輕自身的焦慮。

這時候家屬應該多與患者講一些開心的往事,以緩解他們的焦慮。

否則,極端的負面情緒會一直困擾著患者,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

交易

也稱“討價還價”。

這一階段的患者感覺到死亡的不可控,於是他們開始與醫生,甚至死神“做交易”,試圖通過這種形式來換取一些控制感。

他們希望得到醫生與家屬的幫助、諒解與同情,人們應該主動提供幫助以緩解他們壓抑、悲傷的情緒。

抑郁

這一階段的患者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開始回憶自己所擁有的、所喜愛的、所無法拋棄的東西。

他們會在這個時候回想起自己奮鬥多年得來的成就,回想起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回想起身邊的朋友與親人。

但是隨著死亡,這一切全部都將化為泡影,“我將一無所有,我將永遠消失。”

巨大的悲痛折磨著患者,使他們變得抑郁與消沈。

家屬應該小心謹慎地安慰患者,不能刺激到他們的情緒,否則會使患者的情緒更加消沈。

承受

死亡即將來臨,懷著復雜的情緒,聽從命運的安排,迎接死亡的到來。

屈布勒·羅斯的研究結果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比如人死前的心理活動只有這幾個階段嗎?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幾個階段嗎?

盡管如此,但該研究結果仍然是目前關於瀕死前心理過程的最權威的解釋。

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瀕死的患者存在著大量負面情緒,這表明人們是害怕死亡的。這又是為什麼?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有“死的本能”與“生的本能”。

死本能是指自我破壞與自我毀滅的本能,生本能與之相對,是指生存與發展的本能。即生存是人的本能,是先天的,因此人們會去追求與生存發展一切相關的事物以滿足個體“本我”最原始的需要。

另一方面,進化心理學認為,個體一切心理都是我們的祖先在采集——狩獵時代為了適應環境維持生存,通過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的“活化石”,因此現代人類所具有的一切心理都是為了適應環境、維持生存。

總之,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經歷復雜的情緒過程,最終融入到包含一切的自然規律中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