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大門改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觀察者網訊)自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改口認錯後,立陶宛似乎終於開始討論給所謂“臺灣代表處”改名了。

據路透社25日報道,兩名消息人士稱,立陶宛官員正在討論是否要求臺當局修改所謂“臺灣代表處”的名稱,來“緩解與中國的緊張關系”。

路透社報道截圖

消息人士稱,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上周向總統瑙塞達提議,將辦事處的中文名“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改為“駐立陶宛臺灣人民代表處”。

不過,代表處的英文名稱“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n”仍不會改變,改變的是中文譯名,將“Taiwanese”的中文譯名由“臺灣”改為“臺灣人民”。這一改變將使代表處的名稱與立陶宛語和英語中使用的名稱一致,但路透社稱,這需要得到臺當局的同意。

立陶宛智庫維爾紐斯東歐研究中心負責人利納斯•科亞拉(Linas Kojala)指出,這一改變是為了避免讓這一代表處與“政治實體”掛鉤。他表示:“立陶宛政府可能想強調,在立陶宛的代表處代表的不是政治實體,而是臺灣人民,立陶宛希望與臺灣人民建立文化、經濟和其他關系。”

目前,立陶宛總統辦公室和外交部均未置評。消息一出,臺當局倒是連忙跳出來澄清。據臺“中央社”消息,所謂“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回應稱,未收到立陶宛變更代表處名稱的相關詢問或要求。黃鈞耀辯稱,“臺灣代表處”這一名稱是雙方共識。“中央社”還聲稱,據3名立陶宛知情人士透露,“臺灣代表處”的名稱已定,不會改變。

原本按照原則,這一經貿代表處只能以“臺北”命名,但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有意打破慣例,去年允許臺當局以“臺灣”之名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

立陶宛這一公然制造“一中一臺”的舉動也讓其付出了巨大代價,中立關系急劇惡化。今年伊始,1月4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改口“認錯”,表示允許臺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是“錯誤”,並稱自己事先不知情。兩天後,瑙塞達要求外長蘭茨貝爾吉斯拿出具體的對華“緩和局勢”方案。

直到本月20日,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仍在嘴硬。他稱,“政府的計劃中沒有讓步這個選項”,他已於19日向總統瑙塞達提交了一份計劃,打算就中國“沒有明說的制裁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上訴。

不過,就在蘭茨貝爾吉斯嘴硬的時候,本月21日,英國《金融時報》曾透露這樣一則消息——美國外交官員近日向立陶宛當局提出建議,更改所謂“臺灣代表處”的名字,以緩解該國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系。知情人士透露,提出建議的美國外交官員認為,選擇使用“臺灣代表處”的說法將給所謂的“中國脅迫”提供機會,同時可能破壞其所謂“擴展對臺關系”的計劃。

報道指出,這場外交爭端顯然讓華盛頓方面頭疼不已。美國顯然想要擴大臺灣當局的所謂“國際影響力”,但同時又不希望給中方留下指責美國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機會。

然而,當時美國白宮和立陶宛外交部雙雙否認了此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稱,美國已表示將支持立陶宛政府的決定,“任何提出其他建議的人都不能反映美國和立陶宛之間的實際討論。”立陶宛外交部則宣稱,有關美國提議更改“代表處”名稱的說法“不實”且屬於“虛假宣傳活動”。

當地時間1月25日,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LRT)報道,立陶宛總統首席外交顧問斯凱吉裏特(Asta Skaisgirytė)再次回應稱,立陶宛在“臺灣代表處”的名稱上的確“犯了一個錯誤”,改名可能是緩解緊張局勢的一種方式,但她同時強調,有必要評估改名是否會帶來預期的結果。

“是的,改名可能是其中一種方式,但我們也應該評估這一快速變化的後果,是否會帶來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不應該在犯了一個錯誤之後再犯更多的錯誤,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評估我們的下一步行動。”

1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回應立方有意緩和局勢時表示,中立關系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立陶宛當局在涉臺問題上執意采取錯誤行動,損害中方核心利益,破壞國際關系基本準則。誰是造成中立關系惡化,一步步導致局勢升級的始作俑者,國際社會自有公論。中方同立陶宛溝通的大門始終敞開。立陶宛如果真的有意改善當前局面,應當向中方展示出誠意,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