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掉入死海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做企業向來都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矽谷最牛創業教父本·霍洛維茨說:“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裏,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做大企業就像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一路上有很多陷阱,一旦掉入,就很難遇見大BOSS。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跳出成長陷阱?

我們約訪了華夏基石領銜管理專家施煒老師,以下8個問題,是無數企業深受其苦的8個陷阱。且聽施煒老師分析。

口 述:施煒 華夏基石領銜管理專家、正和塾·成長領航塾首席島師

采 訪:孫允廣

來 源:正和島

01、3年 VS 12年:中國企業輸了什麼?

孫允廣:網上有一組數據,是關於中小企業壽命的對比,日本平均12年,歐美是8年,中國這兩年會好一些,但是也不超過3年。您怎麼理解這種現象?

施煒:大部分企業沒看見黎明就夭折了,三年以內的企業基本上還屬於創業型的企業,你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轉化一下——就是創業企業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對吧。

我觀察優秀的企業,創業成功,主要有三個因素。

1. 要有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

這個事情本身是合乎邏輯並且有市場依據的。有客觀需求存在,企業自身又有能力去滿足。商業模式這一因素,簡稱“事靠譜”。

舉個例子,快餐需求很大,中國一半人喜歡吃面。這個機會在這兒,能不能把好的面做出來,這是一個挑戰。

2. 要有核心團隊

數字化時代,一個人創業很難了,要形成一個互補的核心團隊,有人負責銷售、有人擅長於研發或者生產、有人擅長於內部的管理,最起碼要有三四個人吧。

前兩天我參觀一個企業叫中科創達,三個創始人共同創業二十幾年。盡管彼此經常有不同意見,但一直沒有分開,並且能夠取長補短,能夠和而不同,這在中國非常不容易。

當然,創業不一定是三架馬車,馬雲是十八羅漢,馬化騰是幾個同學,都是可以的。核心團隊這一因素,簡稱“人靠譜”。

3. 要有資源條件

雷軍曾經說過一句話,聽起來很“凡爾賽”。他說,創業怎麼可能失敗呢?只要一直有錢花,就不可能失敗嘛!

我們觀察大部分企業創業失敗,就是錢袋不夠鼓,叫“淺錢袋制約”。創業者可能還沒等到事情試驗成功,錢就已經燒完了。

02、小企業註定要被巨頭收購嗎?

孫允廣:雷軍、馬化騰創業的時代,正好趕上中國高速發展。但今天中國已經是一個巨頭圍堵的商業世界,巨頭們有流量、有資本,更有非常前瞻的商業理念。

今天小企業有一些好的想法,要麼被巨頭買走,要麼就是幹不過他們。這種情況下,還有機會嗎?

施煒:創業永遠是有機會的。機會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1. 社會結構的變化

新生代的崛起、城鄉的變遷,會產生新的需求。比如說,現在年輕人更喜歡穿運動鞋,而不是皮鞋。

2. 技術革命

比如,手機實現無線充電,就會催生新的手機產品以及充電產品的需求。

3. 幾乎所有傳統行業都面臨再造問題

這將生成很大的機會,幾乎所有行業都可以從價值創新、運營效率、整體商業模式等維度,進行再造。誰抓住了機會,誰就有可能成功。

當然,無論是技術變革,還是傳統產業再造,大企業更有優勢。不過,我們也不用過於悲觀,巨頭也不可能囊括天下所有人才,還是會有人自己創業。這時候,他會切入一個小領域,找到一個過去沒有人發現的需求,我們把它叫作“水面下的森林”。

消費品領域,這幾年茶飲料很火,元氣森林、茶顏悅色、蜜雪冰城、喜茶等。這類故事將來還會上演。

在技術領域抓住一個小產品,實現進口替代,是中國新生代企業家們正在上演的創業故事。

03、優秀員工留不住,形成“死海效應”

孫允廣:讓很多老板頭疼的一個問題,是優秀的員工留不住,公司形成了“死海效應”。您覺得這個問題有解嗎?

備註:“死海效應”是指,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力強的員工容易離職,因為對公司內愚蠢的行為的容忍度不高,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員工傾向於留著不走,也不太好找工作,年頭久了就變中高層了,這種現象叫做“死海效應”。

施煒:這個問題有解呀!因為真正優秀的企業,都不大存在優秀人才留不住的問題。

優秀人才留不住,有多種原因。可能是行業問題,工作艱苦、工作環境比較惡劣,但再困難、再艱苦總還有人幹的嘛,因此客觀條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還在於企業內部機制以及文化氛圍。

公司地點不是人才去留的決定因素。有一個很優秀的農牧企業溫氏集團,非常有名。它的地點不在大城市,而是在廣東省一個不太發達的地級市(雲浮市)下面一個縣的鄉鎮裏。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中國有一些世界級的領先企業位於縣城甚至鄉鎮裏。我老家江蘇,有一個數百億的企業叫中天科技,做光纜全國領先,它位於臨近海邊的一個鄉鎮,一個過去條件非常艱苦的地方。

從機制來說,包括評價、考核、激勵等;此外員工的提拔、任用也非常重要。

企業文化層面,關鍵是要尊重人,發揮人的積極性,有比較好的領導作風。我把領導作風也歸到文化氛圍裏來,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留不住人,企業就要反思自己為什麼留不住人?它是一個內生的問題,由內部原因造成,不是外部的原因。

很多老板說90後不行、00後不好管,這些都是沒道理的,都是推卸責任的表現,有的時候是無能的表現。

我們最近去一些企業調研,員工大都是90後00後,工作都非常努力。只是他們的做派不太一樣。舉個例子,我今年58歲,長期做企業調研,企業都會接待。遇到70後、80後陪同,他們會幫我們拎包、拿本子,更會照顧人一些;90後、00後基本都是自己跑自己的。你要適應他們,如果你因此而產生不滿,那只能怨自己。

老一代管理者要面子,經常大吃大喝。80後、90後領導人,不跟你吃飯,或者中午吃碗面,不也挺好嘛。老同誌要學會改變自己。

相比之下,我本人更喜歡平等、民主、尊重的風格,就像《亮劍》裏趙政委那樣的,不喜歡李雲龍那樣的,那是特殊時代的需要,現在要改變了。

04、企業做大了,怎麼解決元老之爭?

孫允廣:企業做大之後還會面臨“元老問題”。可以一起打天下,卻不能一起治天下。創始人要解決這個問題好像顯得不仁義,但不解決又會把企業拖垮。您怎麼看?

施煒: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現實問題。企業是一個生命體,要做熵減運動,長江後浪推前浪,新老交替是必然的,華為、美的解決得都很好,對真正有智慧的老板而言,這都不是問題。

首先,不要人為地劃分老和新,按照資歷、年齡一刀切,都是不對的。年輕人裏面有老氣橫秋、一點活力也沒有的,老年人裏也有充滿激情的,對不對?

總體上說,老員工可能精力、體力不大夠,經驗也會有限制,但要有客觀的業績標準、能力標準,在標準面前人人平等。不符合標準的,就要更替了。

更替的時候,一定要註意新老平衡,華為領導層裏有一半人是1995年以前加入華為的,最早和老板一起創業的還有幾個。員工就像水池子一樣,有流出有流入,是動態平衡的。要是老員工都走了,全都是新人,這樣不利於文化的傳承、不利於經驗的積累、不利於知識的傳遞。

其次,要尊重歷史。有的企業之所以新老更替困難,是因為對老人補償不夠,利益機制上出了問題。人才歸根到底是一個利益問題,對老人的補償不夠,他的歷史貢獻沒有在企業市值或者激勵上得到體現,他就不走呀,幹一天他有一天的錢拿,他一旦不幹,生活質量可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員工激勵既要遵循未來原則,也要遵循歷史原則。對歷史有一個交代,有一個說法。

第三,如果企業做大了,有一些輔助性領域,或者一些運作難度較小的業務,讓元老做一做,這可以讓他們煥發青春。

05、不要用保密掩飾“薪資倒掛”問題

孫允廣:有的企業還會出現“薪資倒掛”現象,剛招的一個畢業生,可能比10年老員工工資還要高。人事只好采取保密原則,但是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最後弄得很多人心裏不平衡,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施煒: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

一是與通貨膨脹有關,工資整體水漲船高。二是現在對高層次人才的爭奪更激烈了,尤其是一些優秀高校的學生,一來工資就比較高。

短時間倒掛問題不大,每個周期裏(3年左右)適當調整一下就行。

最好的辦法是,對新來的大學生在不破壞原有薪資基礎上,給一些特別補助,一個月比如1萬元收入,工資給6000元,4000元是補助。等他們走上領導崗位,或者在企業發展穩定了,那時候他們也不會在意這幾千塊錢了,薪資也就不再倒掛了。

06、企業如何避免內卷化?

孫允廣:為什麼大公司越來越內卷了呢?

施煒:內卷來自於農業經濟學,同一塊土地上,一開始投入資源改良土壤、增施化肥,增加的資源能帶來產量的增加。到了一定邊界之後,資源投入增加,產出卻不再增加了,這就叫內卷。

實際上,簡單一句話就是,無效能量在組織內部堆砌。比如說人浮於事,很多人效率低下、不幹活,或者三個人幹一個人的活,都叫內卷。

內卷不光國有企業存在,民營企業也大量存在,但主要是企業家的原因。

第一,對組織變革關註不夠。通過結構變化、職位變化、用人變化,就可以把不做功的能量剔除掉,減少冗員、減少層級、減少浪費、減少復雜性,就不內卷了。

第二,要堅持理性主義。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通俗地說就是心要比較硬。心比較軟的老板,一般解決不了內卷,一看周圍都是自己的人,都是親朋好友,他肯定是內卷的。

理性主義的背後是市場經濟原則,要接受外部競爭約束。企業領導人一定要有股份,沒有股份就沒有這種驅動力,請來一個職業經理人,給一點年薪,還叫他去得罪人?這就不現實了。

07、怎麼區分老板是不是在給你“畫大餅”?

孫允廣:我們經常講馬雲比較“愛吹牛”,任正非其實也“愛吹牛”,當年華為還在初期,他就說“未來通信市場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

創業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怎麼區分老板是在畫餅,還是合理暢想未來呢?

施煒:成功了就是理性的,不成功了大家就說他吹牛了。

不能說是“吹牛”,有的企業家戰略意圖高遠,企業比較小的時候,就有宏闊、長遠的願景。我們怎麼去判斷這個願景是可以實現的,還是僅僅是個空想呢?有一個關鍵就是——找到事情成功的邏輯。

任正非一開始就把邏輯想清楚了,他很多文章裏都說,我們華為運氣好,一下子掉入到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海洋中,就像一艘船一樣,隨著波浪起伏。

這個浪是什麼呢?諾大的中國和全球市場,通信從電纜到光纖,從有線變為無線,從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這個大背景下一定會產生巨頭的,這是一個必然邏輯。

市場環境這麼好,華為怎麼取勝呢?靠性價比,產品品質好、價格還便宜,還有團隊提供專業性服務,讓客戶滿意。於是,就要找最好的人、給最高的工資,也給他們文化激勵。也就是說,華為在很小的時候,就找到了勝利的邏輯。

馬雲也一樣,中國這麼大市場,有大量買家和小生產者,所以需要一個對接平臺。如果這事發生在非洲、東歐,或者北美的加拿大,都不可能實現。

這就是願景背後事物演變邏輯的必然性。找到“必然”,就不能叫吹牛。

08、再小氣的企業家,也要給員工多發點錢!

孫允廣:有人說,一個企業最大的天花板往往是企業家本人,您怎麼評價?

施煒:這是絕對的!

我一直在講,從機會成長到系統成長,從人治到法治,企業要做大,老板要有“兩個不要放任”。

第一,不要放任自己的習慣。有的老板愛喝酒,每天喝三兩酒,你都肝硬化了還喝?要不要命了?影不影響工作?有的人還作風粗暴,影響員工心情。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習慣都不能改,還能幹成什麼大事業嗎?

第二是什麼呢?不要放任本能,就是人性。人性有輝煌的一面,也有幽暗的一面。人都是追求權力的,包括影響力;人也都是趨利避害的,在意和保護自己的利益。

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哪怕再痛苦,也要改變一些人性中的東西。

一些大老板,比一般老百姓還要小氣,錙銖必較,去菜市場買個菜,也要跟小販講個價,也想多拿一棵蔥。這是人性通病。

但當了老板,就要跟人性博弈。再小氣的老板,也要給員工多發點錢,要超越別人的期望,才能讓人家有工作的動力。我也經常給別人發錢,發的時候很痛苦,但你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還是多發點好。

除了“兩個不要放任”,還要升維思考,要進入到一個新的認知裏。佛家講“空”,空就是打破現有空間的約束,提高視野,進入到一個新高度。改變習慣和本能叫境界,認知提升叫智慧。

格局決定結局。祝旗開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