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坐木頭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潘陽力

細紋刻紙是浙江溫州富有盛譽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種,其原型為元宵節龍船燈彩——“首飾龍”上裝飾用的“龍船花”。因其圖案復雜、線條細膩,並用刻刀刻成,故得名“細紋刻紙”。 細紋刻紙的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作品圖案細如發絲,纖而不繁,藝術表現力十分豐富,早在十多年前便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刻紙

細紋刻紙《九龍呈祥》 作者陳余華 (攝影:潘陽力 下同)

細紋刻紙《九龍呈祥》(局部 大圖)

從龍船花到細紋刻紙

細紋刻紙的誕生地溫州樂清,地處東南沿海地區,緊鄰東海,自古海洋漁業生產發達。由於樂清靠近大海,以風險較高的漁業捕撈為主要生產方式,當地的海洋信仰十分興盛,為求出海順利、生活平安,民眾自古就崇拜海神、龍神等海洋神祇。到明末清初,樂清地區開始出現一種在元宵時使用的別致的龍船型燈彩,其首尾為龍形,身體部位為船的形狀,被當地人稱為“龍船”,又名“龍船燈”。明代姜準《歧海瑣談》中有記載:“村落糊楮,象龍首尾,裁版為身,機轉轆轤,篝燈於上,從以金鼓,沿門索賞,謂之‘龍船燈’。”到了清代,龍船燈逐漸演進為更為精美的“首飾龍”,在龍船燈的基礎上,龍身部位不斷添加內容,層層累疊,每層都有精美的裝飾。為了表達對吉祥的希冀,民間藝人們在首飾龍燈上貼上精心刻制的代表各種美好寓意的刻紙作品用作裝飾,這些刻紙裝飾便是細紋刻紙的雛形——龍船花。

元宵首飾龍燈,攝影陳尚雲

龍船花一般20厘米長,10厘米寬左右,用白色的連尺紙刻制而成。龍船花的設計一般為三層,最外層稱為“柳條”,圖案相對簡單;中間部分為主體,可有精細的各種幾何圖案,多呈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排列;中心的二平方厘米左右的區域,以極為精細的線條刻出雙魚紋、魚鱗紋或其他細致的裝飾圖案。由於龍船花以精細聞名(最細的能在魯班尺一寸見方的紙上刻出52根線條),其細致精巧的程度甚至成了評判首飾龍的標準之一。到了清末,龍船花的刻制越來越精細,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專雕細紋的刻紙藝人,細紋刻紙的工藝也在此時接近巔峰。

傳統龍船花

傳統龍船花

百余種幾何紋樣區別於其它剪紙藝術

創作細紋刻紙所需要使用的工具,最主要的有刻刀、針鉆、擋柱、油盤、粉袋、磨刀石、紙張、竹刀片、拷貝臺等,雖然這些工具在市場上都有銷售,但絕大多數刻紙藝人因其風格不同,各自對工具的要求也不一樣,所以還是會選擇自己手工制作刻紙工具。

細紋刻紙以精細聞名,一幅細紋刻紙的作品從設計到完成要經歷一系列紛繁復雜的工藝流程,首先,與繪畫創作一樣,要先構思。構思時既要註意整體畫面的美感和表現出來的效果,還要考慮細節畫面的黑白關系和形象之間的連接關系。大概構思成型之後,便可以在大致輪廓的基礎上,進一步繪出想要表現的人物、花鳥、蟲魚、風景、建築等圖案和幾何形裝飾紋樣的細節。

傳統刻紙

傳統刻紙

細紋刻紙的幾何紋樣是其區別於其他類型剪紙的藝術特色之一,細紋刻紙的幾何紋樣主要出現在主圖案周圍圈飾和花邊飾上,共有一百多種不同的幾何紋樣圖案,其中較常見的有斜紋式、魚鱗式、金錢式、雜花式、波紋式、十字式、方勝式、漏磚墻式等,花邊則除了以上部分紋樣外,有如意草紋、回字紋等較獨特的紋樣。

細紋刻紙《龍鳳呈祥》 作者伍溫敏

細紋刻紙《龍鳳呈祥》(局部大圖)

在構思、起稿完畢之後,為防止樣稿和雕刻的紙層之間滑離錯位,要將樣稿和重疊的紙層裝訂在一起。裝訂的方法很多,有紙釘法、線釘法、針夾法、釘書針法等。刻紙時,有多種不同的刀法,如線條流暢,適合表現曲線、弧線線條的紋路的圓刀法;直線運行,直角轉折的方刀法;表現細線條的刀紮法;紮刺微小洞孔的針紮法等。

細紋刻紙《九獅圖》 作者陳朝芬

刻制完畢後,一般會將圖案以熏樣、曬樣或拓樣三種方式進行翻印復制,以方便後期刻制相同圖案。裝裱時必須要將作品粘貼襯上底色,細紋刻紙一般用紅色或白色宣紙,刻制完成後,紅色作品用白色為底色,白色作品用紅色為底色。一般粘貼就在作品的關鍵點上用毛筆尖塗上膠水粘貼在襯底上,便可裝裱保存了。

從首飾龍燈附屬到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細紋刻紙的前身龍船花的題材、紋樣、工藝等方面因為首飾龍燈的復合性,吸收了戲曲、建築、刺繡等傳統工藝的藝術元素和藝術特征,然而,盡管龍船花在地方民間信仰習俗中擁有特殊的位置,但一直以來都還只是從屬於首飾龍燈的一種裝飾工藝。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挖掘、保護散落於鄉野的民間藝術,各地文化工作者開始逐漸深入民間對民間藝術進行普查和調研。龍船花便在此時被外界所知。20世紀五十年代,在國家“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化方針指引下,政府將散落各處的刻紙藝人召集到一起,開辦了細紋刻紙生產小組,由著名刻紙藝人陳朝芬任小組負責人。在傳統的“龍船花”的基礎上,生產小組整合了地方窗花、貼扇的刻紙工藝,創新出了“樂清細紋刻紙”,從此,細紋刻紙成為了一項獨立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種。

細紋刻紙藝人陳余華在創作(攝影為陳尚雲)

由於政府的扶持,樂清細紋刻紙在此之後經歷了一段快速發展的過程。20世紀五十年代,樂清藝雕廠成立黃楊木雕、刻紙小組,由陳朝芬任負責人,名藝人林邦棟等為骨幹,這一時期創作的細紋刻紙作品通過中國國際書店向國外出口,曾一度達到數萬元的效益,同時,也創作出了一大批刻紙精品,陳朝芬的作品《八角雙魚》就是其中代表,還於1956年的全國剪紙作品展中斬獲金獎。20世紀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細紋刻紙的發展達到巔峰,進入了“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有倪兆豐、周方德、蔣遵義等美術專業人才加入了設計隊伍,許多刻紙藝人又開始對刻紙的工藝、內容、形式進行了新的嘗試,在吸收地方剪紙、木刻、年畫、國畫的元素後,藝人們廣開思路,不僅在花紋設計上作了創新,還將題材範圍擴大,把花卉、風景、人物、動物等都納入範圍,大大提高了細紋刻紙作品題材的豐富性。這一時期不僅在刻紙工藝和圖案設計方面有較大的提升和進步,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長,這一局面讓樂清細紋刻紙從業者的數量一度達到數百人之多,以樂清象陽鎮為中心,周邊數個地區的村民幾乎都從事過細紋刻紙刻制及其相關工作。

《嫦娥奔月》作者鄭元遜

傳統刻紙

到20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改革開放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條件得到了顯著提升,傳統工藝美術市場在經歷了十多年的低迷期之後,又開始復蘇,樂清細紋刻紙也於此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經過一系列的產業體制改革,以及作品設計和工藝上的不斷創新、突破之後,細紋刻紙作品這一曾經風光無限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終於又重新煥發了活力。在數代藝人不懈的努力、創新與發展,以及精品力作的不斷湧現的局面下,樂清細紋刻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註。

細紋刻紙《魚躍龍門》,作者 林邦棟

多年來,林邦棟、陳余華、盧發良、伍溫敏、金錢妹、余忠惠等一批中老年藝術家讓細紋刻紙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他們所創作的精品,不斷地被中國藝術館、國家美術館等處收藏,鄭梅貞、周是一、余林敏等青年刻紙藝術家更是脫穎而出,他們在繼承上輩的藝術基礎上,承上啟下,積極創新,以新的思路和新的審美,使細紋刻紙這一傳統藝種脫胎換骨,呈現出絢爛多彩的姿態。21世紀初,隨著國家啟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樂清細紋刻紙也於2006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樂清細紋刻紙作為中國剪紙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參考文獻:

[1]潘陽力 周是一 編.中國民間剪紙集成樂清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

[2]張雁洲 著.樂清細紋刻紙.[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3]胡春生 胡驊 著.溫州剪紙.[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陳若茜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