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別人在撈死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誰能想到,長江禁漁之後,魚兒們不僅回來了,而且種群數量還超載了,以至於當地決定要對這些地方的魚兒們進行“生態捕撈”,首批5個試點的湖區,在2022年1月4日到春節前進行生態捕撈,生態捕撈的魚群量接近1800萬斤!

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生態捕撈

事情是這樣的,湖北省一共有52個禁捕湖庫,這些地區從2018年就已經開始實施禁捕政策,禁捕3年後,當地的魚群數量明顯增多,其中多個湖區的魚群超過了最佳適宜承載量。

以魯湖為例,魯湖又名鹵湖,現有面積40.2平方公裏,最大水深3.5米,平均水深2.7米,根據評估認為,魯湖內最佳適宜的承載量是350萬斤,但現如今魯湖內卻有700萬斤魚。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湖泊中的魚越多越好,但在科學家看來魚群過載也非常危險。因為魚屬於“異養生物”,它們無法通過光合作用生產能量,只能通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水草”的方式生存。

當湖泊內的魚群數量過多時,就會導致湖區的水草被大量消耗,當水草的生長速度無法滿足魚兒們的需求時,就會導致魚兒大量死亡,而魚兒們大量死亡也會導致水質惡化,導致更多的魚兒們死亡,由此又會引發該湖泊的魚兒們走向絕境。

這其實和保護野生動物非常相似,比如:野豬繁殖能力較強,在受到保護之後種群數量開始飆升。但野豬數量失控之後,也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麻煩。

現如今,魯湖湖區的水草已經快要被吃光了,湖區水質也在不斷惡化,不斷出現死魚,如果再不捕撈,湖區的生態環境將會更加惡化。

在這種背景下,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團隊到多個湖區進行走訪調查,對湖區的魚群進行科學評估,經過多方面的調研之後,提出了“生態捕撈”的方案。

生態捕撈,和漁民捕魚的方式不同,首先是捕撈魚群的目的不同,漁民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但生態捕撈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當地水質。

其次是捕撈量不同,漁民是捕撈多少算多少,但生態捕撈會根據評估後的結果,制定捕撈量,實行定額捕撈,比如:魯湖配額不超過464萬斤,武湖配額360萬斤,野豬湖配額384萬斤,保安湖配額248萬斤,惠亭水庫配額326萬今年,共計接近1800萬斤。

還有,生態捕撈有許多要求,比如:不能電魚,不能炸魚,不能捕撈湖區內的主要保護對象,只能捕撈各自申報的捕撈品種,並且捕撈青魚、草魚、鰱、鱅起捕規格不低於2公斤/尾。

魚群泛濫為何還要保護?

可能很多人會表示,既然人們長時間不打撈,湖區的魚群就會泛濫,既然魚群的自我恢復能力如此強,那我們為何還要保護它們呢?

首先是因為,如果不禁漁,漁民們能夠分分鐘將其捕撈幹凈,而長江生態環境已經非常脆弱了,經不起這樣的打擊。

其次是因為,導致魚群泛濫並不是人類不捕撈,而是生態鏈不健全。

這裏以我們常見的野豬為例,野豬繁殖能力強,自從被列為“三有保護動物”之後,野豬種群數量就開始泛濫,但即便如此很多地方仍舊將其列為保護動物,而不是任由人們捕獵它們。

這其實是因為,野生環境下,野豬其實有非常多的天敵,比如:豺狼虎豹,甚至猛禽,蛇等都會攻擊它們的幼崽,野豬繁殖能力雖然強,但在強敵環伺背景下也不過只能有一小部分幼崽存活到長大。

只是,食肉動物種群數量暴跌之後,野豬不受天敵的制約,開始泛濫。所以想要從根本性解決野豬泛濫問題,並不是獵殺野豬,而是保護它們的天敵,讓豺狼虎豹再次回歸。

和野豬一樣,湖區內的魚群泛濫並不是因為人們不捕撈,而是一些食草魚類、濾食類、雜食類魚類種群恢復速度較快,但食肉動物的數量恢復較慢,尤其是長江頂級掠食者,比如:長江江豚等,它們位於食物鏈的頂端,但是它們的繁殖速度較慢,往往存在著滯後性,即便是當地魚群數量較多,但因為它們每胎只有一只,使得它們的種群數量難以短期內恢復。

保護長江內的魚群,就是在保護長江江豚的食物,當地魚群數量增多,也會幫助它們更好地生存。等到像江豚這樣的頂級掠食者數量增多時,此時長江的生態鏈就會恢復健康,即便沒有人類“生態捕撈”,魚群也不會泛濫。

只是在以江豚為代表的頂級食肉動物種群數量沒有恢復之前,為了保護當地水質,也為了當地魚群可持續發展,人們需要根據不同湖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生態捕撈”標準,也正是因為如此,湖北5個湖區才要捕撈1800萬斤魚。

#長江##長江十年禁漁##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