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很多拆舊建新房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新華社南昌1月27日電(記者姚子雲)夜幕低垂,寒意漸起,華屋村外一片寧靜。

華盛拎著火籠往村裏的祠堂趕,一些村民已經坐下,整個祠堂熱鬧起來。祠堂位於村裏中心位置,村民們喜歡聚在這裏,聊聊家長裏短。

江西省瑞金市華屋村是一個有著紅色傳統的村莊,在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感人故事:80多年前,17位農家子弟參加紅軍,出發前在嶺上栽下17棵松樹,約定革命成功後一起回家,活著的要為犧牲的孝親敬老。17位子弟全部壯烈犧牲在長征途中。

青松掩映,曾經數代人住著低矮破舊、透風漏雨土坯房的華屋如今已處處皆“華屋”。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後其實也經歷過波折。

近處為整齊劃一的新房,遠處是土坯房。 新華社記者 姚子雲 攝

“拆舊建新、盤活沈睡資源、發展大棚蔬菜……這一項項都能為村莊註入發展動力的好事,在當初‘進村入戶’時,卻遭到了部分村民的抵制。”華盛拉著我,找了個空位坐了下來。

夜話是村裏的一項新傳統,白天村民們忙農活,晚上定期坐下來聊聊天,說一說敞亮話。今天的話題從華屋的變化開始聊起。

“就說拆空心房,建設基礎設施就有不少農戶不配合。村幹部只能一遍遍地講明政策。”華盛說,個人力量是有限的,於是考慮理順機制,讓群眾都能參與進來。

“一組三會”便順勢而出,以黨小組為引領,由每戶派1名代表組成戶主會負責決策,選出來的理事會負責組織實施,最後由群眾公認正派有威望的村民組成監事會全程參與監督。

村民參與進來後,看法發生了改變,“全程參與,之前怎麼都覺得別扭的想法,現在感到很順心。”村民華山洲接過了話。

在鄉村,集體利益一致,但個體訴求是多元的,處理細微而又具體的事務蘊藏著大學問。有了順暢的機制,用樸素的感情來換取理解和支持,很多事情得以推動。

華屋村的大棚蔬菜。 新華社記者 姚子雲 攝

發展的紅利讓村民生活越來越好,華屋村進一步謀劃,利用紅色典故、紅色IP做強紅色文旅,通過發展集生態觀光、旅遊休閑、農家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旅遊業態,昔日貧困的山旮旯,發展成文旅融合的小康村。

談話間,整個氛圍活躍起來,火籠的火也燒得更旺。

華山洲伸出一只手說,現在家裏收入五根手指數不過來。旁邊的村民華丕懋打趣到,恐怕是兩只手,十萬元都不止,引得眾人歡笑。

走出祠堂,夜已深,頭頂星光點點,嶺上青松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