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父親的墳墓和棺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最近,北京頤和園路上的“骨灰撒海辦公室”又被發現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聽起來挺硬核,但人家是負責海葬的正經單位,因為疫情原因暫時無法出海,所以預約已經一路排到了3年後。

八寶山的“骨灰撒海”辦公室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止北京,上海、大連、廣州、青島……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專門負責“骨灰撒海”的喪葬服務。

近幾年,以海葬為主的「不建墓」節地安葬方式漸入人心,2019年廣州的節地生態安葬率(含骨灰樓格位寄存、撒海等)已經達到了83%。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90年代至今,已有至少20萬人安眠在波濤與海風之中,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就讓大海帶走我的哀愁和骨灰罐”。

安葬時沒有墓碑,悼念時沒有紙錢,站在傳統喪葬觀念的對立面,海葬是如何取代“入土為安”的,成為現代人對R.I.P的全新想象的?

1

由海盜演變而來的“骨灰撒海”儀式

“骨灰撒海”,也就是海葬,是一種西方傳來的葬禮。

海葬最早起源於北歐海盜,以小船承載逝者,掛上風帆,在天地、白雲與海鳥的伴隨下,漂向茫茫大海,是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儀式。

後來逐漸被軍隊引用,以前如果船上有人去世,沒有條件帶回陸地安葬,就會在海上舉行海葬儀式。

(圖片來源於@京呈)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海葬儀式是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葬禮。

在50年代,多數中國人依然沿用傳統的屍體下葬方式,但是墳墓要占用土地,棺材要消耗木材,傳統土葬葬禮還容易花費大量錢財、宣揚封建迷信。

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提倡火葬這種節儉土地和財力物力的新型喪葬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那一代的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比如周恩來和鄧穎超同誌早在1956年就簽署了“火化倡議書”,周恩來生前還留下遺囑,自己死後要火化,而且不保留骨灰,要把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山水水。

二十年後,1976年1月16日的晚上,搭載著總理骨灰的安-2飛機,分別在北京上空、北京的密雲水庫、天津的海河和山東濱州的黃河入海口這四處上空撒掉了周恩來總理的全部骨灰。

從此,海葬就正式成為了中國殯葬儀式的一種。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周總理撒骨灰的地點是經過研究選擇的,普通人想要海葬也要講究地點,不能想撒哪撒哪。

不然一把撒到沿海人家的養殖基地裏,不僅招人嫌棄,還可能違法,要面臨被拘留和罰款的處罰。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葬的地點首先就要遠離港口和漁民的活動區,其次不能離岸太近,不能讓洋流把骨灰再衝回沙灘上。

很多地方早在90年代就成立了“骨灰撒海”辦公室,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將海葬規範起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北京民政局第一次組織撒海活動是在1994年,那時參與撒海的基本都是黨員或者知識分子,由於北京沒有海,都是統一拉到天津塘沽舉行儀式。

如今北京的海葬服務分為兩種,公益海撒和有償海撒,公益海撒就需要等湊夠一船人,集體舉行葬禮,而有償海撒是一家一辦理,一般預約成功後3天內即可舉行。

雖然首都的海撒服務已經預約到了3年後,但是人家說了,在等待期間的骨灰寄存服務免費!

(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在的海葬儀式,也不像大家想象的在船上就直接“把骨灰給揚了”,而是像傳統葬禮一樣莊嚴肅穆。

大連的海葬始於1997年,經過多年的演變,現在采用的是將骨灰裝在海泥與陶土制成的可降解骨灰罐裏,伴隨家屬撒下的花瓣、千紙鶴和五谷,一個個緩緩被放入海中。

等骨灰罐溶解在海水中,逝者的骨灰便也隨波而去了。

骨灰罐都放完後,遊輪駕駛員會讓船圍著這片水域繞行一周,讓家屬們能再跟親人告一次別、鞠一次躬。

(圖片來源於@箭廠)

結合羊城晚報、光明網、中新網等多家新聞媒體的數據統計,這幾年來,各個城市的海葬人數是越來越多了。

自1994年到2019年,北京累計播撒骨灰2.1萬多份,僅2018年一年就有將近3000份骨灰與海浪相伴;

據說廣州海葬服務是限額的,每年還需要搶名額,自1988年首次組織骨灰撒海活動,截止到2019年,已有2.4萬多位逝者通過海洋獲得安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深圳從1998年開始,舉辦了45次海葬儀式,3.7萬多份骨灰於海裏長眠;

汕頭自1998年至今,累計海葬骨灰超過了12萬份……

從何時起,人們不再執著於入土為安了?

2

“墓地中的CBD,給你帝王般的待遇”

“我們這裏是高尚社區,上風上水,地下CBD、人生後花園,按均價僅售人民幣三萬元整,值得一生典藏。”

13年前的徐崢在電影《瘋狂的賽車》裏,像賣豪宅一樣推銷高價墓地的畫面,正在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年海葬的流行,很難說跟墓地的價格沒有關系。

有些時候,骨灰撒海是一種迫不得已,因為有些人已經把別人的“孝順”當作了自己的斂財工具。

今年4月,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了一起“天價墓地”的新聞,昆明一墓園居然聯合銀行推出了一種“墓地按揭貸”,最高能貸20萬——“活著還房貸,死了還墓貸”。

目前昆明墓地的平均價在3萬左右,但2020年昆明的平均房價也才1.5萬/平。

(圖片來源於@七環)

近年來,北京墓地價格的平均年漲幅都超過了10%,光是昌平一個區的陵園墓地價格就能差出好幾倍。

比如昌平鳳凰山陵園起價就是17萬6,而天壽陵園裏一塊1平方米的墓地是35.68萬,到了德淩公墓,一塊2平米的墓地參考價是68萬。

而北京市的平均年薪,也才8萬2,不吃不喝幹兩年都買不起一塊便宜墓地。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比如寸土寸金的香港,連人都住不起好房子,更別提“鬼”了。

在香港,無論哪種墓地,每平米都是10萬塊起價,比房子都貴,而且購買墓地還需要先提交申請,然後等待月中的隨機搖號,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入土為安,還得看運氣。

墓地中的CBD,確實能給你帝王般的待遇,活著的時候就得開始攢錢修墓,一邊還長輩的墓地貸,一邊攢自己的墓地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墓地殯葬行業的暴利,一方面是由於國家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城市裏的墓地資源完全趕不上下葬人數的急劇增加。

另一方面,“孝字當先”“入土為安”等中國傳統觀念,也成了墓地和葬禮費用漲價的籌碼。

守靈獅、香爐、花圈等葬禮用品、器具,再加上禮儀費、安葬費、安葬車等等,當年傳統土葬的勞民傷財的那一套,又一比一復刻到了火葬上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殯葬服務商倒是賺了個盆滿缽滿,根據中國最大的殯葬服務提供商福壽園的財報,這一行的毛利率在2017年以前能達到80%,是房地產最高毛利率水平的兩倍。

為了整治殯葬行業的亂象,今年兩會,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一方面取消經營性公墓,推廣公益性公墓;

(圖片來源於@中國新聞周刊)

另一方面就是開展移風易俗的殯葬改革,推廣海葬、花葬、樹葬這些節約土地和人力財力的生態葬、自然葬,讓逝者死得其所,也讓生者的錢花得其所。

這些年來,很多城市為了推廣生態葬,做出了很多努力,比較普遍的一種推廣手段就是補助。

比如河南鄭州,自2020年4月起,官方對采取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的,每具骨灰給予喪屬1000元補助,2021年又將標準提高至每具骨灰1500元,實現了基本殯葬服務項目免費全覆蓋,解決了部分民眾家人去世卻“葬不起”的難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早在2017年,北京生態葬就已占全年總安葬量的44%,按照計劃去年這個數字就應該達到了50%。

當然,像海葬或樹葬、花葬這樣的自然葬、生態葬的殯葬方式,能被廣泛接受,絕對不僅因為錢的緣故,更多是因為人們的“悼念觀”也在慢慢更新。

3

傳統的祭奠方式後繼有人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喪葬是一件大事。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講究葬禮的各種規矩、祭祀的各種傳統,安的不僅是亡者的魂,更是生者的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得益於國家多年來破除封建迷信的努力,現在很少有人是打心眼裏真的信陰曹地府,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惡性社會新聞了。

那些風水極佳的墓地、在十字路口燒的紙錢,更多是一種傳統,代表活著的人對逝去親人的記掛。

但每年清明前後,因為上墳燒紙引發的火災不計其數。

(圖片來源於網絡)

根據媒體報道,去年的清明節,吉林長春刮著五六級西北風,一小區附近依然有居民燒紙祭祀,結果可能是風把火苗吹起來了,導致了一場火災的發生。

從網友的視頻中,能看出火勢猛烈,疑似有一輛私家車被引燃,受損嚴重,所幸並無人員傷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更可惜的是由燒紙引發的森林火災,近年來我國35%的森林草原火災都集中在4月份。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曾做過統計,上墳燒紙、燃放鞭炮煙花等祭祀用火不慎,造成森林起火占比近三成。

(圖片來源於@南方都市報)

為了減少火災隱患,也為了讓思念親人的情緒有辦法紓解,很多地方一邊推廣生態葬服務,一邊推廣綠色祭掃服務。

有這些危險案例在前,政府的管控條例在後,再加上這些年,國家大力宣傳綠色環保的理念,民眾普遍都有保護自然環境、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的概念,對新的祭奠方式的接受就順理成章了。

(圖片來源於@青島新聞網)

尤其是年輕人,中國青年報曾對95後群體進行過隨機采訪,從他們的發言中,能明顯看出“死亡觀”和“悼念觀”的變化。

在這些年輕人中,有希望海葬的,有希望遺體捐獻的,有不想讓親人朋友太過傷心所以不辦葬禮的。

“捐了器官,剩下的不要占用公共空間,最好燒成一把灰扔海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的葬禮上不要放哀樂,哀樂好難聽啊,最好能放些我喜歡的歌。”

“用骨灰種一朵花,繼續陪著家人。”

“活著的人,記得你的自然會記得,沒有必要非得去墓碑上悼念。”

4

骨灰和思念可以解綁了

其實現在的葬禮選擇,基本上就是骨灰如何處理,以及親人如何祭奠的問題。

海葬等生態葬方式不能被廣泛接受,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墓碑、墓地這樣具體的念想,讓活著的人無處寄托哀思,感情上無法接受。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讓去世的父母隨著海浪周遊世界,接受清明寒食,一邊在海邊撒花,一邊跟逝去的家人聊天,接受“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思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實體物,那麼還可以選擇樹葬、花葬,這些節地葬就是用可降解容器把骨灰埋入土中,不立碑而是植樹種花。

這樣的公益性生態墓園,並非傳統公墓一樣,都是一排排灰黑色的墓碑,而是像公園一樣樹影婆娑。

如果想親人了,就去樹蔭下坐一坐。

(圖片來源於@中新網)

在上海,還有一個殯葬項目叫骨灰寶石,就是將一部分親人的骨灰制成寶石。

一些選擇花葬或海葬,不留墳墓的家庭,就會保留一顆骨灰寶石作為紀念的載體。

(圖片來源於@有福網)

在廣州,有一種祭掃方式叫“天堂信箱”,人們可以把想說的話以寫信的方式寄到這裏。

在“天堂信箱”開通的14年裏,每年都能收到數千份寄語信件。

(圖片來源於@羊城派)

在北京,不留墓碑的海葬家庭,可以參加一年一度的公祭活動,在高聳的生態葬紀念碑前,一起放飛2000余和平鴿,為逝者祈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喪葬的方式很多,祭祀祖先、哀思故親的方式也很多,燒紙祭祀、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植樹緬懷都是一種與逝者溝通的方式。

因為大家都明白,不管是入土也好、入海也好,也不管親人是成了地府裏的大富翁,還是一朵海上的浪花,只要內心有牽掛,故人就一直在身邊。

參考資料:

天價墓地頻現,誰是“墓”後推手?

頤和園路上,有個骨灰撒海辦公室

他們把親人的骨灰,灑進了大海裏

節地生態安葬率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