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自己穿紅鞋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錢江晚報

42歲的葉慶華,依然經常夢見自己在做班主任時給學生電話家訪的場景:因為誤撥了一個號,結識了一位山東小夥。後來,小夥子就成了她的丈夫,他叫孟祥斌。

夢醒,電話斷了。

2007年11月30日,葉慶華帶著三歲的女兒從江西來金華探親,正在服役的孟祥斌趁難得的團聚,請假帶母女出門,打算給女兒買雙小紅鞋。路過通濟橋時,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多米高的橋上跳下,孟祥斌衝向橋邊、脫掉身上的衣服,一頭紮入河中。女子得救了,他卻沈入冰冷的水底,生命永遠定格在28歲,三歲的女兒永遠失去了父親。

13年間,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烈士的妻子是怎麼挺過來的。直到幾天前,一位誌願者告訴錢報記者,葉慶華這些年一直在默默幫抗美援朝烈士尋親。11年間,她已為數十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了家。

21日,金華家中,孟祥斌烈士的妻子葉慶華接受了錢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作為烈士家屬,她比誰,都懂得“家”的意義,更能理解這些失去音訊的誌願軍家屬的渴望,“我願意做提燈者,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如果你見到他的家人

告訴他們,部隊還記著他

這個家,房間不大。客廳顯眼位置擺著孟祥斌的遺像,還有一尊從北京帶回來的孟祥斌雕塑,墻的上方貼著一張毛主席畫像。葉慶華邊招呼我們落座,邊忙著接打電話。放下電話,她迫不及待地跟記者分享一個好消息:東陽籍誌願軍烈士李金民的家人找到了!

這是近期她心頭最牽掛的一件事。幾天前,她從北部戰區的官微上看到一條消息——《請求轉發!為400多位誌願軍烈士“尋親”》,並附有烈士登記冊。這些名單中,還有一些家人一直在思念,在找尋。

葉慶華把441位誌願軍烈士的登記冊信息逐一對照,發現了其中一名東陽籍烈士李介民——1950年10月23日,他犧牲於黃海道長豐郡江上面紫霞裏問安洞,父親叫李銀寶。

她在朋友圈發出這條消息後,在東陽當地一位老兵誌願者的聯系下,很快找到了李介民烈士的家人,“李介民本名叫李金民,父母早已經不在了。兄弟姐妹中,只有一個90多歲的弟弟還健在。得知哥哥的消息,老人激動得直落淚。”

葉慶華從手機裏翻出一句留言,是李金民烈士生前所在部隊發來的:“如果你能見到他的家人,告訴他,李介(金)民烈士生前所在部隊記得他。”

這句話,讓葉慶華熱淚盈眶,“再苦再累,值。”

每次尋訪

都是一次洗禮

第一次幫烈士尋親,葉慶華記得那是2009年,“為了找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一名烈士家屬李金花,就是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梁三喜原型王發坤的遺孀。”

自那以後,葉慶華感覺找到了人生方向。此後11年間,她先後為100多位烈士(其中包含26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了回“家”的路,“每一次尋訪,對我來說,就是一次洗禮。每一個烈士的背後,是一個家庭數十年的期盼。”

葉慶華找到東陽籍烈士王文蘭的侄女時,侄女激動地說:“終於找到叔叔了,奶奶想了一輩子,念了一輩子!”

她告訴葉慶華,奶奶是個大字不識的農村老太太,但一直記著兒子的名字怎麼寫。

一有時間,她就從村裏走到縣城,再從東陽走到金華,把所有的烈士陵園都找遍了,就是沒找到兒子的墓。後來,周邊很多人都蓋房子了,奶奶堅決不同意,說兒子在這出生,把房子變了,怕他找不到回家的路。奶奶臨終之前,望向家門口,一直沒有閉眼……

憶起這段故事,葉慶華數度哽咽。

還有一位金華籍烈士方汝元遺腹子的故事,也讓葉慶華感動落淚:作戰前,方汝元年輕的妻子就有孩子了。可沒能看到孩子出生,方汝元就犧牲了。孩子五歲時,受不了繼父的虐待,跑回老家,開始一個人的生活。當時,村支書就說:“這是烈士的孩子,每人留一口,也要給他吃飽。”

吃著百家飯,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鎮政府找到他的一位遠房親戚,給他找了個家。成年後,孩子成了一名教師,攢了工資買下谷子一個個還給了當年救濟過他的鄉親們。

曾經,葉慶華為湖南一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家人時,烈士的堂妹在電話那頭也是喜極而泣,“哥哥終於回家了!”

“回‘家’,簡單的兩個字,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等了70年、盼了70年。”葉慶華說,“還有人在等著他們的親人回來。現在能做的事情就是要與時間賽跑,畢竟很多烈士的直系親屬都年事已高,不能讓他們留下太多遺憾。”

帶著孟祥斌精神

用余生與卿一起許國

這些年,有人不理解葉慶華為什麼要這樣做。葉慶華說:“我理解他們的不理解。

就像去年,為雲南一位誌願軍烈士曹啟功籌建烈士紀念館,人家問我‘你是他的親人嗎’,我說‘不是’;‘你跟他認識嗎’,我說‘不認識’,但為這個館我花了10多萬元,差不多是一年的工資。身邊一些誌願者也紛紛加入,捐錢捐物,後來我們又無償把紀念館捐獻給了當地政府。我覺得值得為烈士去做件事。”

葉慶華的老家是江西革命老區,包括孟祥斌烈士在內,她家出了7位烈士,“我爸爸就沒有見過我的爺爺,爺爺在抗戰期間犧牲了。爺爺讓戰友帶回口信:共產黨員說話就像石板刻字一樣,說一不二,堅定不移,我絕不會背叛我的黨。”

此後,再也沒有消息。爺爺這句話,一直作為家訓,陪伴著葉慶華。好多次夢裏,葉慶華會夢到與丈夫孟祥斌的初識:一通撥錯號碼的家訪電話,連通了兩人本不會發生重合的人生。

前段時間,她在日記中寫道:卿已許國,吾將用余生與卿一起許國,“我只是一個妻子,一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個女兒,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我唯一活著的目的,包括我要走下去的人生信仰,就是讓我活著一天,能在我身上看到孟祥斌的影子。能讓孟祥斌的精神,在我身上得到傳承。這是最好的方式。”

作為烈士家屬的葉慶華,更能理解和懂得這些失去音訊的誌願軍家屬的渴望,“我願意做提燈者,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幾天前,葉慶華看到一組數據: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中,有197653名犧牲烈士,“還有一萬多不知道姓名,我們也盡可能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堅持做下去,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