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在山頂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關羽一生追隨劉備,轉戰南北,為劉備立下了赫赫戰功,22O年被東吳大將呂蒙所俘後殺害。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一、桃園三結義

1、劉備(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時與母親以織席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劉備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出求學,他與劉德然、公孫瓚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為師學習。

2、張飛(?—221年),字益德,涿郡人。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涿郡。

184年,巨鹿(今河北巨鹿縣)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益州牧劉焉(劉璋的父親)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劉備見了榜文,慨然長嘆,身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今有誌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二人遂入酒店飲酒。正飲間,一大漢入店坐下後曰:“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誌告之,雲長大喜。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玄德、雲長齊聲曰:“如此甚好。”

次日,三人焚香盟誓:“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故事,史書上雖沒有記載三人結義的事情,但三人關系的確甚密。

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待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國誌·關羽傳》

二、史書上關羽死後有靈異現象嗎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拉起隊伍後,既參與到了東漢末年的混戰之中。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戰場上叱咤風雲。他溫酒斬華雄、掛印棄官、千裏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傳奇故事,使他英名遠揚。然混戰時期,關羽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矢誌不渝,始終未忘三人結盟的初心,對劉備可謂是赤膽忠心。

蜀國建立時,只有荊州、益州兩地,關羽獨自坐鎮荊州,可見其英勇無敵,具有獨擋一面的能力,同時也說明劉備對他非常信任。然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英雄,往往也會在性格上有所偏激。關羽素來善待士卒,但對士大夫們卻很驕橫,糜芳、士仁素來厭惡關羽的輕慢態度。孫權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也遭到關羽辱罵,稱“虎女焉能嫁犬子”,拒絕與孫權結親,孫權十分惱恨。

三國鼎立時期,雖然吳、蜀兩國盟好,但荊州遠離益州,又處在東吳的勢力範圍內,一旦有難,劉備的軍馬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關羽對東吳還是有很大戒心的。起初曹操欲與孫權爭奪合肥等地,司馬懿卻力勸曹操稱,孫權不會容忍關羽在荊州做大,應結交東吳,西征漢中。

關羽乘樊城曹軍兵力不足,親率荊州主為攻打樊城,南郡太守糜芳和駐守公安的傅士仁負責供應糧草軍需時,不悉心救助關羽,關羽即放出話說:“回去之後懲治他們!”二人聽聞後,都恐懼不安。孫權聽聞消息後,即派人私下誘降二人,同時為了迷惑關羽,呂蒙假裝回東吳養病,推薦陸遜處理一起事情。關羽為人驕橫無理,而此時的陸遜名不見經傳,關羽自然放松了防備。呂蒙便偷偷返回軍中,親率江東軍士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取得成功,糜芳、傅士仁先後投降。荊州丟失,益州又遠在千裏之外,關羽處在被曹魏和東吳夾擊的情況下,只能孤軍奮戰。呂蒙占領荊州後,假意處處善待前線將領和士兵們的親屬,關羽派人找呂蒙時,呂蒙又熱情款待使者,並讓他們捎帶家書,士兵們看到家書中說到現在比過去還好,也逐漸無心再戰,關羽從樊城敗下陣來,只得率領余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被東吳俘虜後殺害。

關羽被呂蒙殺害後,三國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孫權怕與劉備結怨,派人將關羽首級假意獻給曹操邀功,言外之意就是殺關羽的主謀是曹操,向蜀國釋放善意。此時,呂蒙方知殺關羽是下策,不知是害怕孫權事後找理由責難自己,還是怕功高震主,將來可能禍及全家。孫權到荊州犒軍時: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候,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將損。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三國誌•呂蒙傳》

呂蒙大功告成之日,正是誌得意滿民間之時,卻突患重疾,不治身亡,引發了民間對呂蒙真正死因的眾多猜猜測,或許是時間的巧合,在傳統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下,民間對呂蒙之死的原因,更願意將其歸結為是一種報應,這報應是關羽顯靈索命,還是孫權酒中下毒害死呢!三、《三國演義》中關羽死後顯靈

關羽的一生,忠貞不渝,義薄雲天,被他人設計謀害,不得善終,這在傳統儒家道德價值觀和佛家因果理論影響下的中國,永遠都是令人唏噓不已的事情。

《三國演義》中如此描述的:權親酌酒賜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急忙救助,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堅,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孫權自此感關公之事,驚訝不已。

關羽被害後,始終覺得委屈,於是陰魂不散,蕩蕩悠悠,飄到了玉泉山。大呼曰:“還我頭來!”普凈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免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虬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普凈曰:“老僧普凈,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候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普凈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後人題一聯於其腦雲:“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話說曹操見到關羽首級後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須發皆張,操驚倒。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吳使又將關公顯聖附體、罵孫權追呂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懼,遂設牲醴祭祀,刻沈香木為軀,以王候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即遣吳使回江東去訖。

再說忽一日,玄德自覺渾身肉顫,行坐不安;至夜,不能寧睡,起坐內室,秉燭看書,覺神思昏迷,伏幾而臥;就室中起一陣冷風,燈滅復明,擡頭見一人立於燈下。玄德問曰:“汝何人,夤夜至吾內室?"其人不答。玄德疑怪,自起視之,乃是關公,於燈影下往來躲避。玄德曰:“賢弟別來無恙!夜深至此,必有大故。吾與汝情同骨肉,因何回避?”關公泣告曰:“願兄起兵,以雪弟恨!”言訖,冷風驟起,關公不見。玄德忽然驚覺,乃是一夢。時正三鼓。劉備便讓孔明過來釋疑,孔明曰:“此乃王上心思關公,故有此夢。何必多疑?”出門後孔明曰:“吾夜觀天象,見將星落於荊楚之地,已知雲長必然被禍。”

結語•現代科學證明,人死後顯靈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譬如托夢,什麼是夢?中國有一本《周公解夢》,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作的心理學理論著作,又譯做《夢的解析》。這二本書都沒有講到托夢之事,俗話說,晝有所思,夜有所夢,正如孔明所說的“此乃王上心思關公,故有此夢。何必多疑?”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會有關公顯靈呢,因為它是一部文學作品,不是史書,作為一篇歷史小說,它首先要在這部作品中表達一種思想價值觀,而以儒家文化為主建立的中國傳統價值觀,與關羽身上體現出的忠肝義膽是一致的。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裏仁第四。“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慈恩傳》。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它的因果報應理論與儒家文化中的信與義等價值觀相輔相成,使得國人追求善有善報的欲望是非常強烈的。

關公作為一名歷史人物,被別人耍計謀害,總有一種冤屈的感覺,所以民眾需要有一個完美的詮釋,這就是《三國演義》中關公顯靈的藝術魅力所在。同時這篇作品中講的因果報應理論又告訴我們,世界上哪有真正的冤屈呢!——正如《三國演義》中普凈法師所講:“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這也是《三國演義》能作為中國四大名著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