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騎馬飛天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2022-張國臂掖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辜漢膺 / 編輯:張章樟

“我走過,玉門關外祁連山上飄的雪;也走過,長城邊上瀟瀟吹過來的風……”這首在短視頻平臺火爆一時的歌曲《驍》,在網友們大漠戈壁、長河落日、雪山丹霞等西部風光的視頻中,已成為最常見的背景音樂,儼然成了甘肅旅遊的非官方宣傳曲。

非常推薦一去(滑動下圖)

(甘肅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圖:圖蟲創意)▼

雄奇絢麗的七彩丹霞已經成為無數人西北旅遊的必經打卡之地,並將20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張掖推上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然而提及河西走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可能是敦煌、涼州等地,而提到對於河西走廊的存在與發展、通暢與交流至關重要的張掖,除了丹霞景觀外其他方面則知之甚少。

今天的文章將帶你走進甘州——張掖,探尋河西走廊中這塊不可或缺的神奇土地。

張掖是“甘”的來源,酒泉(肅州)則是“肅”的來源

甘肅因此得名▼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

張掖在古代有時也被稱為甘州,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的河西走廊中部。張掖的地理位置最能詮釋河西走廊的“走廊”地形特征,它的東北面是龍首山和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面是祁連山脈,都是人類較難穿越的復雜地形區,而黑河橫亙其間的張掖綠洲,則在這兩個地形板塊間形成了一條相對狹窄的走廊地形。

這條重要的河流向北流向大漠深處

直到那個著名的“居延海”▼

張掖除了是河西走廊東西通道的關鍵節點外,發源於青海省的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和流經甘青界的大通河的流水切割作用,使得祁連山在這裏出現了幾個青藏高原通往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的隘口。青藏高原相對富裕的河湟流域便是經張掖的扁都口,得以連通河西走廊,進而沿絲綢之路抵達新疆和中亞等地。

因此,張掖自定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重鎮和咽喉要道。

從西寧(河湟流域)經扁都口至張掖

再由張掖至酒泉、敦煌、西域▼

身處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的張掖,在億萬年的地質活動中,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呈現出了復雜而又多樣的地形地貌景觀,其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綠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疇沃野、濕地候鳥、荒漠沙丘等地貌交相輝映。

張掖市其實地跨多種自然氣候地帶

從高原雪山到草原沙漠

(圖:google map)▼

張掖境內流河眾多,為這裏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條件,形成連片成帶的肥沃綠洲,張掖城更有“半城蘆葦”的自然美譽,而這些蘆葦葉則是河西地區端午時節人們人們包粽子的粽葉首選。今天的張掖不僅是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和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產地,還能種植西北地區少見的水稻,因此張掖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美譽。

額濟納河(黑河)可以說是張掖的母親河

在出張掖後,這條河又流經甘肅酒泉和內蒙古阿拉善盟

是這一片沙漠地帶中的關鍵水源地

(額濟納旗黑河沿岸的胡楊林,圖:圖蟲創意)▼

在張掖內陸河源流眾多的祁連山北麓,形成了一片又一片植被豐富的草場,除了成群的牛羊點綴在風光旖旎的草原外,這裏還成就了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30多部影視作品曾在此拍攝,不僅使得山丹軍馬場名聲大振,更使這裏成為了理想的塞上影視攝制地。

感覺他們過得比我舒服

(圖:圖蟲創意)▼

正因這樣良好的自然地理環境和重要的交通戰略位置,漢武帝時期,霍去病進軍河西,大敗匈奴後,西漢政府便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沿用少數民族語言原名,並賦予“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

河西走廊的開拓不光是為西漢增加了“涼州”

同時也打開了更廣闊的的西域的大門

張掖和武威(甘州和涼州)是其中的關鍵連接點▼

由此張掖成為了中原王朝向西北開拓邊疆,不斷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臂掖。甘(張掖)涼(武威)二州的保有,不僅是中原王朝在河西地區維持統治的根基,更成為管轄、輻射西域,暢通絲綢之路的保障。

君為張掖近酒泉, 我竄三色九千裏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處在河西走廊的張掖逐漸成為了各民族文化交融與薈萃之地。

早在先秦時期,水草豐美的黑河流域便是月氏人的美好家園,秦漢之交強勢崛起的匈奴族很快占據了河西走廊,把祁連山麓作為他們重要的牧場。

匈奴人趁中原內亂拿下河西走廊,取得巨大優勢

以至於漢朝在初年於戰略形勢上相當被動

不光南方尚未完成統一,首都也時刻受到威脅▼

漢武帝執政時期,西漢與匈奴在河西走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以匈奴敗走漠北收場,河西走廊納入了漢帝國版圖,張掖郡治也由此設立。而大家耳熟能詳的漢樂府詩《匈奴歌》中所說的:“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正發生在那個年代的張掖。大漢天子的雄心壯誌,帝國版圖的西陲延伸,培育良品的皇家馬場,都在這裏得以實現。

焉支山不僅是甘涼之咽喉,更是張掖文化的起源

(圖:吾乃張飛 / 圖蟲創意)▼

魏晉動亂之際,世家大族除了“衣冠南渡”遷往江南外,不少人遷徙到開發已有300余年的河西走廊。張軌經營的河西前涼政權境內,農耕、畜牧與商貿發達,是躲避戰亂的理想之地。

因為戰亂,西域商人也止步於此

這樣一來,這裏就成了新的商業中心▼

當時,率弟子由關中西行至張掖的儒士郭荷,看到臨松薤谷這番青山翠谷的景象,便決定在此安居。從此河西士林間崇尚學問的子弟紛紛而來,而郭荷和其弟子郭瑀、劉昞等人者在這裏創造出了獨樹一幟卻異常繁榮的河西儒學。據《宋書》記載,河西地區曾向東晉朝廷進獻了154卷典籍,除了河西本土學者的著作外,更有失傳以久的西晉以前的古籍。

甘肅雖偏遠,但文化底蘊不輸中原

正是因為前涼張氏的推崇

(武威海藏寺,即前涼姑臧城靈鈞臺,圖:圖蟲創意)▼

郭瑀曾帶領門下弟子在馬蹄山開鑿石窟,作為安身靜修之所。到了北涼沮渠蒙遜統治時,篤信佛教的他在其統治境內,修建了數座石窟,馬蹄寺石窟便是其中之一,正位於郭瑀所鑿洞窟附近。

現在是藏傳佛教石窟寺了

(圖:圖蟲創意)▼

在馬蹄寺石窟群中,我們既能看到具有鮮明古印度佛教特色的西域龜茲石窟特征,也能發現摻雜著有著中原衣著特征的飛天形象。佛教藝術在這裏邁出它適應中國化的重要一步。

可惜的是,經歷多次戰亂

石窟內的佛像與壁畫已經遭到嚴重損害

(圖:圖蟲創意)▼

隋煬帝時期,隋軍聯合鐵勒擊敗吐谷渾後,隋煬帝開始了他的西行之旅,在輾轉青海湖一帶後,他沿絲路青海道由扁都口行至張掖焉支山,在此會見了西域二十七國首領,史載當時“騎乘填咽,周亙數十裏,以示中國之盛”。

當時大雪紛飛,士卒凍死者大半

扁都口確是險要關隘

(圖:圖蟲創意)▼

西夏時期,張掖也由州(甘州)升為宣化府,成為西夏四府之一。西夏時期張掖的農牧業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其富庶居河西之冠。張掖大佛寺曾是“西夏國寺”,見證了西夏這個神秘國度的興衰。

這裏有全國室內最大的臥佛

(滑動下圖,圖:i圖蟲創意)▼

蒙元滅西夏後,在原西夏政區內設置甘肅行省(其轄區與今天的甘肅省有較大差異),這一名稱取自甘州(張掖)和肅州(酒泉),由此“甘肅”這一省級行政區的的名字不僅有了張掖的印記,而甘州路在元朝更成為了甘肅行省的治所。

明代在黃河以西的河西和河湟地區設立了陜西行都司,作為邊疆地區的增設和補充,而陜西行都司治所便在甘肅鎮城(張掖)。甘肅鎮是明長城“九邊”防禦體系的重鎮,統領河西軍事,是明朝西北、北部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的一環。

在歷代長城體系中,張掖所在其實都是重要的一環▼

甘州城北水雲鄉,每到秋深一望黃

隨著歷史的發展,張掖正在努力擺脫傳統的農牧業為主的產業格局,著力發展生態環保的新興產業,並在河西地區有著一定的示範效應。過去5年,張掖市的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7.4%。

張掖過去20年發展最為迅猛的則是服務業,其規模和增長速度可以說是河西之最。拿出一張20年前的《甘肅省旅遊地圖》,你絕對找不到七彩丹霞,就在《太陽照常升起》、《神探狄仁傑(三)》、《三槍拍案驚奇》等以張掖丹霞為外景拍攝的影視作品大火後,張掖抓住時機,挖掘差異化旅遊特色,於2005年掀起了七彩丹霞的大規模開發與宣傳。

“甚至像畫出來的”

(圖:shutterstock)▼

這種由厚層礫巖和砂巖經構造運動,流水與風力侵蝕作用而形成的“紅層”,迅速成為了國內外遊客竟相前往的旅遊勝地。

夢中的火焰山

(圖:圖蟲創意)▼

為了豐富旅遊景觀、加強黑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重現張掖“半城蘆葦”的“水韻之城”特征,2009年,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啟動,明清時期文獻記載的葦溪連片、碧草連天、山光湖色、流泉淙淙的景象逐步重現。從潤泉湖到蘆水灣,從玉水苑到張掖城市濕地博物館,1347.65公頃的濕地規模,已經與張掖甘州區的城市建成區面積相當。

甘州不幹水池塘,美得不似人間

(圖:圖蟲創意)▼

2014年蘭新高速鐵路全線通車,高鐵的通車使得張掖原本作為旅遊目的地的距離劣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蘭新高鐵在選線時,並沒有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的線路修築,在考慮人口規模、消費市場、發展帶動效應等因素後,最終選擇了由蘭州經湟水河谷至西寧(青海省會)後,北上下穿祁連山抵達張掖的線路。

蘭新高鐵的選線相比蘭新鐵路

繞過了張掖、蘭州之間的一眾甘肅城市▼

這樣的選線,未經過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兩大地市,但卻使張掖至蘭州火車運行時間縮短,這就為張掖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服務產業贏得了更廣闊的市場。

從食品加工、白酒釀造等的加工業,到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歷史遺跡與大型演藝演出等相復合的旅遊產業,再到正在不斷推進的全域旅遊建設,張掖的發展新局謀的早,也做的大。

來騎馬、騎駱駝,不用去土耳其也能坐上熱氣球~

(圖:圖蟲創意)▼

在這條神奇的河西走廊上,戰亂與繁榮交織,信仰與欲望交錯,喜悅與悲傷繾綣,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它們曾把一個個夢想變成現實,把一個個遙遠的國家聯絡成一個更加宏大的格局。走向未來的腳步仍在繼續,這裏值得更美好的期待,也值得你的駐足!

參考文獻:

1趙向群:《甘肅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劉建麗:《甘肅通史·宋夏金元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3.武沐:《甘肅通史·明清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4.高榮:《河西通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5.趙聲良:《敦煌石窟藝術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年。

6.謝又生:《張掖市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4月10日在張掖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

7.中央電視臺:紀錄片《河西走廊》。

8.《張掖市概況》,張掖市人民政府網站。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