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原版金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在嗶哩嗶哩(B站)擁有300多萬粉絲的知名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以下簡稱才淺)”,一直以手工制作各種精美物件著稱,但讓他真正“出圈”、得到更多人關註的兩件作品,都與四川廣漢三星堆新近出土的珍貴文物相關——或許,也和才淺不惜成本有關——他耗資45萬元、用超過一公斤黃金,先後復刻出了三星堆金面具和金杖。

才淺手持自己制作的金面具和金杖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們很欣賞這位Up主的動手能力和求知精神,他精心復刻面具和金杖的做法,對三星堆文化的推廣有積極作用。三星堆博物館研究部部長吳維羲則認為,才淺的這種嘗試屬於一種“實驗考古”的做法,值得肯定。

對於部分網友提出的——這種復刻是否侵犯了館藏文物的“著作權”?朱亞蓉表示,這兩樣金器屬於個人DIY的手工藝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物復制品”,因此不涉及侵權問題。

“手工大神”自學成才:

DIY兩件三星堆珍貴文物

今年4月,才淺發布了一段將近12分鐘的視頻,呈現了他以500克黃金(價值20萬元)為原料、以三星堆新出土的殘缺文物為原型,手工制作金面具的全過程,迄今已經在B站積累了1050萬次的點擊。

這條視頻在他的微博上也獲得了超過1.4萬次的轉發和3千多條評論,其中最高贊的一條留言是:“誰能想到我剛關註才淺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做梳子的Up(主)?”才淺則回復說:“這是老粉了。”

知名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

一直關註才淺的網友都知道,此前他的手工制作多是還原動漫、遊戲中的刀劍。四年不到的時間,其作品已經從梳子、書簽、筷子,進階到了復刻夜空之劍、紅蝶折扇、魔刀千刃等,但直到復刻了三星堆金面具和金杖,才真正讓他出了圈。

此前據才淺透露,自己的手工技藝是自學成才。他回憶小學時住在寄宿學校,自己動手做玩具。上初中後,他接觸互聯網,從手工貼吧、DIY貼吧等交流論壇上學到了木工、滴膠、晶體制作等技藝。

2017年7月21日,才淺在B站上傳了他的第一條手工制作視頻,做的是一把紫檀嵌銀梳。在他復刻金面具走紅後,很多前來“考古”他早期視頻的網友,也將這條起步視頻稱之為“夢開始的地方”,對才淺的精湛手藝贊賞不已。

將金條捶打為接近文物厚度的薄金板

將面具圖樣拓印到薄金板上

通過捶打、修剪給面具塑形

金面具制作完成

在制作金面具時,才淺表示,根據自己多年的手工制作經驗,金面具應該是通過把薄金板放到青銅人頭像上輕輕捶打,讓面具和銅像的面部完全貼合而成型的。但他手頭並沒有青銅人頭像,於是只能“憑空捏造”,在紙上畫出圖樣,然後一點點將金板打造成立體的模樣。

他做得很成功,僅花費15天就完成了金面具的制作,且面具的眉毛和耳部的雲雷紋都非常接近原物。受此鼓舞,才淺承諾會再制作一根金杖。近日,才淺發布的新視頻顯示:他花費25萬元、以600克黃金為原料,完成了這支金杖的制作。

然而,這樣一位經驗豐富、心靈手巧的Up主,卻在復刻金杖的時候,一頭撞上了無法逾越的“技術高峰”,努力了一個多月後,依然只得放棄,“繞道而行”。他在視頻裏告訴大家,這次之所以耗時四個多月,是因為金杖上的鏨(zàn)刻圖案實在太難模仿。

鏨刻技術是一門古老的手藝,通過形似小錘和小鑿子的“鏨子”,一邊敲打一邊移動,在金銀等平面上加工出浮雕狀圖案。由於鏨刻不能出現任何錯誤,否則無法修改,為此才淺在薄銅板上練了將近一個月,可是直到他即將正式上手操作時,才發現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原版金杖上的紋路並不是一條,而是在不到1毫米的方寸之間鏨刻了兩條紋路,相互平行且工整,肉眼看上去就像是一條線。

高倍體式顯微鏡下的金杖鏨刻紋路(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才淺為此嘆道,自己感到了“深深的恐懼和絕望,就像登山者遇到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他嘗試著在1毫米的距離內鏨刻兩條平行的直線都非常困難,更別說鏨刻出曲線以及其他細節。

於是才淺退而求其次,利用黃金柔軟、延展性好的特點,自制了一把牛骨刀,分幾次在薄薄的金帶上壓刻出細細的紋路。最後,他用魚泡熬煮成的魚鰾膠作為膠水,將金帶嚴密地粘裹在木杖上——木杖是用他從三星堆遺址博物館附近撿來的一根樹枝加工而成的——最終成功完成了此次復刻。據說,網友們已經在呼喚才淺下一步復刻青銅神樹了……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

DIY手工藝品不涉及侵權

4月中旬發布復制金面具的視頻之後,才淺很快受到了央視等主流媒體的關註。4月底,他被邀請到央視錄制節目,後來還在央視的五四晚會上露了臉。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那天,才淺再次受到央視邀請,來到三星堆博物館,和丁真一起參加了“夜遊博物館”的直播。當時他就透露自己下一步要做金杖。

才淺與丁真合影(據圖理塘丁真)

在金杖制作的視頻開頭,才淺特意聲明道:“我只是業余愛好者,不是專家,我的目的不是仿造文物,我只是盡量還原其制作方式,做出來的也是它全新時的樣子。”

不知他這番預先聲明,是不是受到上一則視頻走紅後部分網友提問的影響——當時有人留言發問:像這樣模仿博物館館藏文物制作的復刻作品,會不會侵犯了博物館對文物的著作權?

或許很多人此前不曾認真想過,但事實上,博物館在對其館藏文物的管理和使用中,是要考慮很多法律問題的。其中有著作權問題,也有文物管理問題等。以古蜀金面具和金杖這樣的文物為例,它們屬於“無法確定作者或其繼承人的作品”,博物館作為這些文物的所有者,它們的著作權也是由博物館享有的,只是因為文物存世年代久遠,這些藏品的著作權已不再受到專門的保護。

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表示:這位Up主模仿制作的金面具和金杖,屬於個人DIY的手工藝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物復制品”,也就不涉及侵權問題。“文物的復制必須依法履行審批手續,從事文物復制的單位也必須具備相關資質。”

才淺自己也說:“我的目的不是仿造文物,而是以純手工的方式,來感受一下3000年前古代工匠的心路歷程,這也是和古人對話的一種方式……希望大家看完視頻後,能跟我一樣感受到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瑰寶的魅力。”

朱亞蓉也認為,正因為原物的制作難度和精細程度,遠遠超過這位現代“手工小能手”的水平,由此也更可以讓大眾認識到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進而加倍珍惜這些傳世千年的歷史文化瑰寶。

文物專家:

成都金器制作工藝領先同時期中原地區

在金面具和金杖的制作視頻裏,才淺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根據多年的手工實踐經驗和資料查證,揣摩古蜀工匠們制作這些精美金器的方式。他的猜測是否靠譜呢?

比如,才淺說過:三星堆的金面具應該是通過把捶打好的薄金板鋪到青銅人頭像的面部,然後繼續輕輕捶打,讓面具和銅像完全貼合而成型的。對此猜測,三星堆博物館研究部部長吳維羲認為“比較靠譜”。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金面具的主要制作工藝就是捶打,很可能是用木制的工具精心慢慢捶打而成的。

三星堆金杖上的鏨刻小魚(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才淺在薄銅板上練習鏨刻

因難以突破鏨刻技術,才淺最終選擇用牛骨刀刻畫

至於金杖圖案所用的鏨刻工藝,也早就得到了專家們的確認。“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金器圖案,幾乎都用到了鏨刻技術,所以這應該是古蜀人制作黃金物件的一個傳統技術。”吳維羲說,“他們利用自然的砂金,通過熱融化、捶打、鏨刻、磨壓等方式,制作出這些精美的金器。這些技術在同時代(商晚期)中原地區的金器裏比較少見,那邊出現得相對晚一些。從這個角度講,古蜀人的金器制作工藝應該比同時期的中原地區要領先不少。”

由於黃金面具和金杖的出現,也讓不少學者認為: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與當時中國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相比,除了都有以青銅器為重的文化意識之外,還有更加重視黃金的文化特色。“當時的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更多地將黃金作為裝飾品,而古蜀人則將黃金融入莊嚴的祭祀儀式,金器的地位可能超越了青銅器,這是比較獨特的。”吳維羲說。

那麼,相比耗時四個多月制作完成的“現代金杖”,古蜀工匠在制作他們手中的金杖時,是手藝嫻熟完成得更快,還是由於條件所限完成得更慢?對此吳維羲表示,沒有足夠的考古材料佐證,很難估測古人所需的時間。但他相信很可能會耗時更久,但原因未必是客觀條件所限,而是心態的差異。“古代工匠們花上一年、兩年的時間制作一件器物是很普遍的現象。古蜀工匠制作金面具或金杖,手藝肯定足夠精湛,同時他們有著宗教信仰和情感,會帶著崇敬的心態去慢慢地刻畫打磨。”

這一點,才淺也註意到了,他在視頻中說:“看到更多三星堆文物的時候,我漸漸明白了,這些紋路不是簡單的裝飾,這是他們的信仰。因為是信仰,所以並不是做完即可,而是發自內心地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完美。”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B站“才疏學淺的才淺”視頻截圖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