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到白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2022年2月1日是中國春節,時間從辛醜牛年步入到壬寅虎年。眾所周知,中國的十二生肖元素很早便為日韓兩國所接受,中日韓三國的虎文化卻有著深厚歷史淵源與文化共通性。

中國虎文化:山獸之君的霸氣與神化

中國虎文化早在商代便廣泛流行。殷墟考古出土了大量虎形器物,其中婦好墓的8件玉虎最為精美。商周青銅器常出現“虎食人”的圖樣或浮雕,有學者認為這可能代表上古中國人對虎的崇拜,將虎視作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或渠道。不僅如此,虎因其勇猛而被視作權力的象征。《詩經·常武》說“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把軍士比作猛虎,展現軍威。東漢《說文解字》則解釋“虎”為“山獸之君”。因此自春秋戰國起,中國帝王便把軍事印信刻畫成虎的模樣,稱作“虎符”。“虎符”平時一分為二,分別保存在帝王與將軍的手中,用兵時方才作為憑證合二為一。此外,古代中國十分流行四神文化,白虎作為西方位神得以尊崇,更被譽為“戰神”。傳說周文王曾夢見長著翅膀的老虎,而後得到姜尚輔佐,奠定周朝基業,可謂“如虎添翼”。

虎在古代中國除了威武形象外,還被視作辟邪祥瑞,形象被不斷神化。比如,《山海經》中有虎食惡鬼的傳說,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和財神趙公明的坐騎都是黑虎。中國民間為祈求嬰幼兒健康成長,常為之配備虎頭帽、虎頭鞋,十分可愛。

韓國虎文化:山神象征的靈氣與美化

韓國的虎文化發源較早。《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朝鮮半島許多部落“祠虎以為神”,和中國一樣對虎有著原始崇拜,民間常視虎為山神。檀君神話中也出現了虎,所以有學者猜測虎可能是早期朝鮮半島部落的圖騰之一。

朝鮮半島多山林,環境適合老虎生長,所以史料留下了大量記載虎進入城市、宮廷傷人的記錄,因此虎一度被視作威脅百姓生產生活的猛獸,更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比如《高麗史》說“虎猛獸不祥, 是主兵也”“虎狼入國, 府中將空荒”,所以國王不得不祭神祈求保佑。朝鮮太祖曾是獵虎能手,而官府為對付老虎專門設置武職—“捉虎甲士”,捕虎五頭以上可升官。由此,虎皮、虎骨等成為古代韓國土產,高麗騎兵多用虎皮作弓袋,而日本對馬島主曾多次請求朝鮮贈與虎皮。

反映檀君神話的畫

受中國影響,古代韓國也認可虎作為權力的象征。高麗和朝鮮都使用虎符調兵;高麗軍有龍虎軍、神虎衛,朝鮮軍則有虎賁衛。高麗、朝鮮國王出巡儀仗使用白虎旗,山陵則會放置石虎;朝鮮一二品武官常服胸背為虎豹紋。有趣的是,朝鮮世祖因其野心勃勃曾被外界稱作“大虎”。由此現實中兇暴的“虎”和文化意向中的“虎”產生分離,虎的形象得到不斷美化與推崇。比如,韓國巫俗有以虎為形象的辟邪符咒,歲畫也常以畫虎來祈求震懾邪祟,代表吉利的喜鵲和象征辟邪的老虎一同出現的“鵲虎圖”堪為韓國虎文化代表。朝鮮時代畫家金弘道的《松下猛虎圖》《竹下猛虎圖》也展現出獨特的虎形象。韓國古代有“金現感虎”的傳說,講的是母虎愛上了新羅人金現,並為之真情感動而自我犧牲的故事,使虎的形象又多了一絲溫情元素。

現代韓國人對虎的熱愛更為加深,1988年漢城奧運會、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吉祥物中都有虎,甚至有人將朝鮮半島地圖的形狀描繪成虎。許多韓國人相信夢見虎便預示著勝利與成功,而這和中國《周公解夢》的觀點不謀而合,可以說中韓人民在虎的夢境意向上實現了“異床同夢”。

日本虎文化:英雄對手的豪氣與萌化

日本的虎文化則相對有些姍姍來遲。盡管考古發現日本列島曾有虎生存的蹤跡,但到了繩文時代本土虎便已滅絕。由於當時並無文字記錄,所以後人渾然不知日本曾有虎存在的事實。

日本文獻中關於虎的記錄最早出自於《日本書紀》,其中涉及虎的三處記載都與朝鮮半島有關,這或許意味著來自東亞大陸的虎文化極有可能是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記述年代最早(公元545年)的一則是關於日本地方豪族膳巴提便在出使百濟途中制服老虎的故事。雖然其真實性尚不可考,但至少可證明當時日本人已然對虎的兇猛特性有所了解,並以此制服老虎而成就武勇美名。此後,日本人常樂此不疲地將制服老虎的故事附會在它們喜愛的英雄人物身上,如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將加藤清正與其家臣打虎的故事,以及江戶時代以鄭成功為原型創作的人形凈琉璃名作《國姓爺合戰》的主角“和藤內”打虎的劇情均是如此。

日本知名畫家伊藤若衝的《虎圖》

虎作為英雄的對手,自然兇神惡煞。日本傳統“惡鬼”的經典形象之一便是頭生雙角、身著虎皮裙,虎的兇猛意象通過虎皮裙附加到了惡鬼身上,所以如桃太郎等傳統民間故事中的惡鬼樣貌常被如此描繪。與之異曲同工的是,中國《西遊記》人物“孫悟空”的傳統形象也穿著虎皮裙,配上原著中“毛臉雷公嘴”的外貌盡顯“妖王”霸氣。此外,虎文化還通過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舍身飼虎”等故事在三國廣泛傳播。有意思的是,《日本書紀》中記載了一位叫做“鞍作得誌”的日本僧人,傳說他以虎為友,而虎向其傳授了各種神奇的法術。

和中韓一樣,古代日本人相信虎可鎮邪。因此虎受到了上至天皇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的崇拜。虎皮一度被認為具有靈力和治病效用,所以常出現在外貿商品和外交使節的禮品清單中。由於虎皮昂貴,大多數平民無力承擔,因此民間會通過制作、使用模擬虎的玩具以祈求無病消災。

不過與中韓不同的是,古代日本人鮮能在現實中一睹虎的“廬山真面目”。大部分日本人只能通過來自中國、朝鮮半島的畫作認識虎的模樣,或者幹脆從貓的身上想象虎的形象。江戶時代流行民間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中記載道,“虎,山獸之君也,狀如貓,而大如牛”。因此一些古代日本畫師筆下,虎少了些獸王的霸氣,多了幾分大貓的俏皮,猛虎變成了萌虎。

日本青花虎竹紋大盤

總之,虎文化已經深深滲透融合到中日韓三國民俗信仰之中。虎的兇猛霸氣和辟邪祥瑞的文化元素看似矛盾,卻同為三國所共有,並經過千余年的文化交流,不斷交織生發出其各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喻顯龍(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