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被人訛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上古文獻中“蜀”不一定指四川,而是指山東泰安附近古蜀族生活的地方。《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註:“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甲骨學者胡宣厚在《蔔辭所見之殷代農業》中稱:“蓋今之泰安南至汶上,皆蜀之疆土。”

二、宰相是中國封建時代行政官僚制度中的文官之首,但宰相卻並不是最高行政長官在制度上的正式稱呼,而只是一個通用俗稱。歷代宰相的正式名稱名括但不限於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等。只有遼時設有北、南宰相府,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使用。

三、晉景公做了一個惡夢,就請巫師為自己解夢,巫師說景公吃不上當年的新麥子。可是到了新麥收獲的季節,景公的身體還是沒有大礙。當地方獻上新麥後,景公就派人把巫師召來,對他說:“你不是說我吃不上新麥子嗎?這是什麼?”然後就把巫師殺了。就在等待廚師煮麥的時候,晉景公突然內急想解大號,於是急忙去了廁所,結果腳下一滑,掉到糞坑淹死了。(事見《左傳·成公十年》:“將食,漲,如廁,陷而卒。”)晉景公死於屎,而邾莊公則死於尿。邾莊公有潔癖,一天見到殿角有一灘水就問是怎麼回事,守門的說這是夷射姑撒的尿(其實是夷射姑之前打過守門人,他故意灑水誣陷夷射姑),邾莊公大怒,叫人趕緊去抓夷射姑,結果沒抓住。邾莊公氣的跳下座位來,結果一腳踩進炭爐裏,把自己給燒死了。(事見《左傳·定公三年》:“自投於床,廢於爐炭,爛,遂卒。”

四、在《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等史書中,都記載蘇秦和張儀是同時代之人,是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蘇秦提出合縱之策,張儀則以連橫之計破之。但據出土於馬王堆的帛書記載,蘇秦活動於燕昭王時代,而張儀活動於秦惠王時代,蘇秦是張儀死後才登上政治舞臺的。

五、秦始後一統天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因此創設皇帝一詞作為自己的專屬稱呼。但實際上,“皇帝”一詞並非始皇帝首創,在《尚書》中就曾兩次出現“皇帝”一詞,一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一是“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莊子·齊物論》中也有“是皇帝之所聽熒也,則丘何足以知之。”只不過這裏的“皇帝”是泛指三皇五立,並不是最高統治者的專稱。“皇帝”一詞就像“朕”一樣,在始皇帝之前是人人可用的自稱用語,始皇帝則將之定義為皇帝專用自稱,“皇帝”不過是從始皇帝開始由泛指三皇五帝變成最高統治者專用名詞。

六、劉邦攻進關中後,末代秦王嬴子嬰用繩子綁著自己,穿著白色衣服,乘白馬拉的車,將傳國玉璽及兵符等獻給劉邦,秦朝滅亡。漢平帝死後,王莽立劉子嬰為繼承人,因劉子嬰年幼,由王莽攝政。公元8年王莽廢劉子嬰為安安公,自己登上皇帝位,建立新朝,漢朝滅亡。

七、在先秦時代,沒有中國人民這個單獨的詞匯,當時的中國和人民都是單獨的詞匯,中國多指京城或中原,而人民則是人和民兩個詞的復稱。中國人民做為一個單獨的詞匯,出在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夫山西饒材、竹、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 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裏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八、五嶽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始見於《周禮》“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漢宣帝在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衡山、北嶽為常山、中嶽為嵩山。不過這裏面的南嶽衡山並非今湖南的衡山,而是安徽的天柱山(古稱霍山、衡山、潛山),到隋煬帝時才下詔將湖南衡山封為南嶽;而早期的恒山則長期都是河北省的大茂山(古稱恒山),直到清朝的1660年才被山西的恒山所取代。

九、歷史上有記載的最長壽者是寶掌和尚,一共活了1072歲。寶掌和尚於公元前414年(周威烈王時代)生於印度,東漢末年桓帝時期進入中國,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圓寂。寶掌和尚的事跡在許多書中都有記載,如《五燈會元》、《峨眉山誌》、《華陽縣誌》、《嘉泰普燈錄》等書。

十、東晉桓溫掌權後為樹威,決定西征巴蜀的成漢政權,因桓溫兵少,幾乎所有人都反對桓溫出兵。當雙方在成都城外的笮橋決戰時,桓溫軍被殺得人仰馬翻,眼見即將潰敗,桓溫忽忙命令鳴金收兵。結果傳令兵聽錯了命令,以為桓溫要加強進攻,於是拼命擂起戰鼓。正在且戰且退的晉軍聽到鼓聲,以為援兵已到,士氣大振,於是一鼓作氣攻下了成都,成漢滅亡。

十一、封建時代,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只有別人造皇帝反的,沒有皇帝造別人反的,但南北朝時期東魏的孝靜帝卻被大臣安上了謀反的罪名。孝靜帝元善見從當上皇帝的第一天開始就是高歡的傀儡,高歡死後,高澄掌握軍國大權,孝靜帝仍然是傀儡。孝靜帝在高澄面前用“朕”稱呼自己,高澄就罵道:“朕,朕,狗腳朕!”並讓手下崔季舒打了孝靜帝三拳出氣。於是孝靜帝決定挖地道通到高澄府上,然後派人刺殺高澄,但不幸被高澄發現。於是高澄帶兵闖進皇宮,當面質問孝靜帝:“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孝靜帝則回道:“王自欲反,何關於我?”

十二、唐高祖武德九年,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在長安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政敵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於兩個月後安排李淵禪位。武則天神龍元年,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等人趁武則天生病,擁立李顯進入玄武門,誅殺張宗昌、張易之二人,逼迫武則天退位,將皇位傳給李顯。李顯復位後,權力掌握在韋皇後及武三思手中,太子李重俊因不是韋後親生,頗受猜忌。景龍元年,李重俊聯合李思衝、李多祚、李千裏、獨孤諱之等人發動政變,殺死武三思及武崇訓,並攻打玄武門。李顯、韋後及上官婉兒等人爭赴玄武門城樓,李顯親對士兵喊話,結果軍士反戈,李重俊被部下殺死。李顯去世後,韋後獨攬大權,李隆基決定聯合太平公主以及薛崇簡、鐘紹京、王崇曄、劉幽求、麻嗣宗等人舉兵發難,鏟除韋氏集團。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領兵守在玄武門外,派其他人攻入宮中,將韋皇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盡數誅殺。隨後太平公主逼迫李重茂退位,由李隆基這父李旦登基。

十三、中狀元、做駙馬是中國封建時代傳統讀書人的最高理想,然而,把中國大大小小的朝代以及政權都算上,所有的狀元中,被選為駙馬的只有唐宣宗時的狀元鄭顥一人。但鄭顥這個駙馬當的卻極不順心,他本已訂親,但卻被唐宣宗和宰相白敏中強逼著娶了萬壽公主。這面婚姻讓鄭顥非常惱火,他一生都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在老丈人面前詆毀、彈劾媒人白敏中,以至於白敏中在出邠寧節度使時特意上書宣宗:“公主下嫁,責臣選婿,時鄭顥赴婚楚州,行次鄭州,臣堂帖追回,上副聖念。顥不樂為國婚,銜臣入骨髓,臣在中樞,顥無如臣何,自此必媒孽臣短,死無種矣。”

十四、相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能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晉書》中就有記載:“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日:‘卿郡人不如穎川人相撲。’篤曰:‘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唐宋時代相撲更是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娛樂活動。然而,在宋太祖趙匡胤時,相撲還曾經用來決定科舉時的狀元歸屬。一年科考時,王嗣宗和陳識兩人最先完卷,又一同交卷,而且兩人的試卷都屬上乘之作,趙匡胤一時無法決定誰優誰劣,於是讓兩人進行一場相撲比賽,嬴者便為狀元。兩人當場就在大殿上比試起來,結果陳識倒地,於是王嗣宗便成為了狀元。

十五、今人習慣一日三餐,但早期人們一天只有兩餐,如睡虎地秦簡中就記載有築墻的人早半鬥,晚飯為三之一鬥,其他人則早飯、晚飯各三分之一鬥,其中早飯在隅中時就列,晚飯在申時進行。一般認為,到宋時經濟發達,晚上也沒有了宵禁,所以才加了一餐,開始實行三餐制。但事實上,自漢代以後就逐漸有了三餐或四餐,《白虎通義》中就記載:“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鋪食,少陰之始也;莫(暮)食,太陰之始也。”

十六、《楊家將》中記載李業有八個兒子(含養子八郎),楊延昭是其六子。但實際上,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長期鎮守北方邊鎮,與遼國對抗。遼國認為北鬥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遼國所在的幽燕地方,是遼國的克星,所以就把楊延昭看成是天上的六郎星下凡,將之稱為楊六郎。

十七、古代中國建築一般都為木結構,所以火災隱患非常大,為能及時發現、撲滅火災,宋仁宗時設立了專職的消防隊伍——軍巡鋪。規定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置軍巡鋪屋一所。”軍巡鋪在高處建望火樓,樓上設置哨兵,晝夜輪流值班,風雨寒暑不避,而樓下則駐兵百余人,他們均經過了嚴格訓練,備有多種救火器械,諸如水桶、麻搭、斧頭、鋸子、火叉、大索、梯子、鐵錨兒等。軍巡鋪的任務,一是防火,二是發現火警,三是報警,四是滅火。望水樓上的哨兵一旦發現火災,便要及時報警,鋪兵接警後則要帶上消防器材立刻出動,並飛報失火地段的軍政長官以及開封府和負責京都衛戍的馬步軍殿前三司,由他們各率人馬參與維持秩序、滅火、救人、搶救財物等工作,故而“每遇火發撲救,須臾便滅,不勞百姓。”

十八、中國是橋的國度,各式各樣的橋遍布神州大地,連通四面八方,其中廣濟橋、趙州橋、盧溝橋、洛陽橋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廣濟橋位於廣東潮州,趙州橋位於河北趙縣,盧溝橋位地北京,而洛陽橋卻並不在洛陽,則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橋始修於北宋,它之所以被命名為洛陽橋,並不是因為它與洛陽市有什麼關系,而是因為它橫垮的是泉州市第二長河洛陽河。這條河之所以被稱為洛陽河,是因為唐代安史之亂一直到五代十國,北方戰亂頻發,大批中原人南遷,一批河洛人到達泉州時發現該地的山川地勢很像洛陽,於是就把這裏也稱作洛陽,這條河則被稱作洛陽河。

十九、五代十國時,石敬瑭認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為父並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換取契丹的支持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石敬瑭死後,繼位的石重貴對契丹提出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大怒,親率大軍南下滅了後晉。但是中原百姓卻不肯屈服,他們紛紛武裝起來抵抗契丹的侵略,無奈之下,耶律德光只得率軍北撤。就在北撤退途中,耶律德光身患重病,最終死在欒城殺胡林。已提前得報耶律德光病重的述律太後要求對耶律德光生要見人,死要見屍,而當時正值盛夏,為防止耶律德光屍體腐亂,就效仿腌肉的方法,把耶律德光的內臟掏空,然後用鹽鹵上,運回了上京。《舊五代史·契丹傳》載:“(耶律德光)次於欒城縣殺胡林之側……契丹人破其屍,摘雲腸胃,以鹽活之,載而北去,漢人目為帝羓下焉。”

二十、甲午戰爭失利後,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浪狂,意大利也想趁機分杯羹。1899年,意大利公使照會大清,要求租借三門灣作軍港,並修建一條從三門灣通到江西的鐵路,同時要求將浙江南部納入其勢力範圍,且浙江全省不得租借給其它國家。此時的大清國雖然風燭殘年,弱不禁風,但還是一口回絕了意大利的無理要求。大清國竟敢給自己閉門羹,這讓意大利非常惱火,立馬派了三艘軍艦駛往三門灣,但大清國卻忽然像打了雞血一樣,馬上在浙江沿海派兵駐守,針鋒相對,寸土不讓。眼見清政府如此強硬,意大利馬上堆下笑臉跟大清商量:大家都是朋友嘛,有事好商量,既然你不想租三門灣給我,那能不能找個其它地方租給我啊?只要你保證不把浙江租給別人就可以了。大清國的回復只有兩個字:不行!並且號稱不惜一戰。眼見大清如此強硬,訛詐不成,意大利只能認慫,從此不再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