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打車沒給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刷刷新聞,轉轉好友,每天就有進賬。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一批資訊類平臺和應用打出“刷新聞賺現金”的噱頭,以現金補貼鼓勵用戶閱讀、轉發並推薦好友下載,看似收獲了用戶時長和忠誠度,卻由於傳播內容的低俗、低質,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甚至觸碰了法律的底線。

玲玲在紹興的一家超市工作,負責配電間的日常運維。她告訴記者,自己從今年8月開始使用一款資訊類應用,當時聽別人介紹說看看新聞就能賺錢,玲玲將信將疑,便試了試。

網民 玲玲:現在只要我一醒來就會去看這個軟件,去點點它,每到一個時間段也會去,過一個小時就會去點一次,養成習慣了,離不開它了。

從這款軟件上陸陸續續賺到錢之後,玲玲開始把它推薦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只要用玲玲提供的邀請碼下載閱讀,她就能有收益。

網民 玲玲:現在來錢最快的就是邀請好友。拉一個人可以獎勵10塊錢,拉兩個就20塊。他註冊好之後我還要提醒他閱讀,這樣我才可以得到獎勵。

玲玲到現在已經邀請了9個好友。由於平時工作不忙,她每天都要花五六個小時在平臺上做各種任務,三個月下來累計提現了100多塊。

記者也嘗試下載了幾款相關軟件,這些軟件大多打著“會賺錢的頭條”、“看新聞領紅包”等廣告語,還將獎勵規則寫成秘笈、攻略;進入之後,各種現金和紅包令人眼花繚亂。而在這些規則中,明顯收益最高的是“邀請好友”。每邀請2個好友獎勵27元;邀請一次賺10元。各平臺可以說不惜重金拉新獲客。

記者領了幾個送上門的紅包,看了十來篇新聞,邀請了一位朋友加入,前後十幾分鐘賬戶裏有了45000多金幣,相當於4.5元錢。

在一個叫做“趣頭條”的平臺的收入榜裏,記者看到冠軍用戶邀請了超過75000名好友加入,收入竟達將近40萬元之多。

花式推廣 資訊類平臺如此推銷

專家指出,資訊類平臺應該提供一個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討論,以促進社會福利和進步的空間;“現金換流量”的模式,不符合互聯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宋建武:新聞資訊是一個社會的信息底層,是整個社會成員之間有效互動的信息基礎,它應該是普通的用戶出於對自己利益的關切,出於對社會關註和社會參與的需要,去主動去獲取的。通過“閱讀給錢”的方式,實際上是破壞了我們大家去參與社會互動的目的性,這種方式它帶來的危害,就是把社會互動的嚴肅性給消解掉了,帶來的不良後果,就是過度的娛樂化,不利於建立一個這個風清氣正的互聯網空間。

傳播內容低質低俗惹爭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至少已經出現了五六十款這類軟件。現金獎勵、花式推廣為平臺吸引了不少眼球,甚至收獲了一批“忠實粉絲”。燒錢得來的用戶靠什麼留住?一些資訊類平臺非但不在內容建設上下功夫,還開始劍走偏鋒。

說起趣頭條在部分城市的受歡迎程度,老家在山東東營縣城的阿凱深有體會,他的長輩親戚朋友們每天都在使用,還經常比較各自所得的獎勵。

網民 阿凱:我媽用得比較多,她有自己的圈子,叔叔阿姨一起打牌那些,她經常把這個軟件推薦給他們,我回家聚餐什麼的,他們都在刷這個東西。

來自浙江嵊州的小趙在母親的推薦下,一個多月前開始和愛人一起使用趣頭條。然而很快就發現看不到什麼有價值的資訊。

網民 趙某:廣告特別多,交友的廣告,穿得比較裸露,還有些視頻,你看它的字眼,很多類似這方面的東西非常多,太低俗了,對於我來說就偶爾看看,消磨消磨時間。

看了趣頭條剛十來天的王某,更是直接將其卸載。

網民 王某:標題看看很新鮮,實際上內容都沒有的了。主要是不真(實),有好多新聞,明明這個人活著的,說人死掉了;沒結婚的,他們說結婚了。有點胡編亂造。

記者瀏覽了若幹類似應用,發現內容上多以養生貼士、明星八卦、風水解夢等為主。其中不乏嚴重的標題黨。

盡管如此,仍有一批用戶每天在這類平臺上花費大量時間。現金誘惑、花式推廣為何如此奏效?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它(平臺)借鑒的是一個網絡遊戲的模式,網絡遊戲其實並非是很多用戶對遊戲(本身)的癡迷程度,而是它借助每天要做的一些任務,形成一定的固化的模式,一旦形成這種使用習慣的話,它會發現(用戶)黏連度會比以前所有的產品更高。

部分資訊類平臺成違規廣告藏身地

投入大量資金招攬用戶註冊,又用旁門左道的方法吸引用戶閱讀,這類平臺靠什麼賺錢?答案是廣告,而且不是一般的廣告。

打開幾個資訊類應用的首頁,各種誇張的標題,夾帶保健品、祛斑、祛痘、豐胸、減肥、網賺等廣告內容: “一天一次,狂減30斤”, “江蘇大姐巧用一物,28天徹底祛斑”,多數直接引流到微信號。

其中一些雖然標明“廣告”,但使用資訊類的標題:“經常長痘痘是因為這幾個習慣你可知道”,點進去之後卻沒有任何內容,直接開始咨詢商家。

記者更看到不少類似這樣的廣告標題:“20歲少女不上班,天天在家玩遊戲賺取零花錢”、“小哥無意下載這個遊戲,3個月提車又買房”,點進去發現有的竟是博彩類遊戲。

為了進一步了解該類平臺投放廣告的標準,記者加了代理商的微信。當記者詢提出資質暫時不全時,代理商表示可以代為提供,不影響投放。很明顯,平臺對於入駐的廣告主資質審查並不嚴格。

2016年出臺的《互聯網廣告暫行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

醫療、藥品、保健食品廣告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廣告審查機關進行審查的特殊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未經審查,不得發布。

互聯網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顯著標明“廣告”,使消費者能夠辨明其為廣告。不得以欺騙方式誘使用戶點擊廣告內容。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宋建武:由於這樣的平臺過於趨利,必然會降低它的刊播內容,特別是廣告內容的底線。特別是借助於信息流廣告,就是看上去像(資訊)內容,但實際上是廣告。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所以你會發現這個(互聯網)廣告的傳播的力量是很大的,你既無法分清是廣告,你甚至無法去阻止這個傳播,對消費者的這個潛移默化是很深的,危害也很大。

“轉發”也有責任 平臺亟待監管

低質低俗內容泛濫,平臺在自身建設方面有哪些欠缺?違法違規廣告肆意傳播,相關部門應如何加大監管力度?網民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中要註意些什麼?

專家指出,盡管“刷新聞賺現金”式的推廣一時間吸引了不少用戶,但資訊類應用要長期留住用戶,還應靠優質內容的供給。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必須要回歸到業務的本質上去,必須要依靠精準的算法,必須要依靠大量的原創的作者,必須要依靠了解用戶喜歡什麼,用內容的方式來獲利,而並非是通過這種資本補貼,通過這種誘導病毒式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