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抱著校長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看點 成長意味著認知升級,掌握了認知的節奏,也就把握了教育的節奏。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校長萬瑋,在今年寒假中層培訓會的演講中,分享了他的觀點和感悟。他認為,認知的節奏包括浪漫、精確、綜合三個階段。浪漫中的理想主義和想象力,精確中的模型思維和工程思維,以及綜合中的包容與生態,都蘊含著認知升級的法門。新學期伊始,相信這篇文章對大家如何認識教育的節奏,如何自我成長都會有所助益。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萬瑋 編丨Zemira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這是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的名言。我剛走上教師崗位時,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教育的目的》中另一個影響深遠的觀點,來自於這本書的第二章“教育的節奏”。

懷特海認為,人的智力發展有三個階段,循環往復,分別是:浪漫、精確、綜合。

大體而言,人的童年以及青春期是浪漫的,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

成年之後踏入社會,需要腳踏實地,逐漸變得精確;

到了中年,對很多事情有了更深的感悟,不再簡單以是非對錯來作判斷,這就是綜合了。

我將其看做是認知的節奏。我們初識一個人,憑第一印象對其有模糊而朦朧的認知;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對這個人的秉性脾氣會有客觀準確的了解,其間會發生很多故事,產生糾葛與裂痕,出現誤解和矛盾;最後通過激烈思想鬥爭或戲劇化轉折,前嫌盡釋,和好如初,革命情誼在考驗後得到鞏固。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

成長就是認知升級。就如何利用這種認知的節奏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我來談談我的理解。

浪漫

浪漫的本質是一種神秘與不確定,具有藝術的美感,因而充滿期待與幻想。

《麥田裏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在其小說《破碎故事之心》裏寫過一段話“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指一段愛情中最浪漫的部分,是即將開始而尚未開始。

塞林格

推而廣之,當我們開始一段偉大旅程的時候,最浪漫的部分,就是即將開始,而尚未開始。

關於“浪漫”,我談自己很有感悟的兩點,一是理想主義,二是想象力。

理想主義

作為國際課程的一種,IBDP課程廣受追捧,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其理念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芒。例如,IB明確提出培養十種品質,分別是:

勇於探究(Inquirers)

學識淵博(Knowledgeable)

善於思考(Thinkers)

擅長溝通(Communicators)

堅持原則(Principled)

思想開放(Open-minded)

富含愛心(Caring)

勇於嘗試(Risk-takers)

平衡發展(Balanced)

勤於反思(Reflective)

在實踐中,IB確實也是這麼做的。今天許多做課程創新的教育者都會去從IB的理念中汲取靈感。

做教育需要理想主義情懷。一個理想主義者不一定能成為好的教育者,但沒有理想,一定不會是好的教育者。理想主義者通常有兩個特征:

1. 第一個特征是立誌,立大誌

《喬布斯傳》最後一章裏有一段自述: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裏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當然,能賺錢很棒,因為那樣你才能夠制造偉大的產品。但是動力來自產品,而不是利潤。

斯卡利本末倒置,把賺錢當成了目標。這種差別很微妙,但它卻會影響每一件事:你聘用誰,提拔誰,會議上討論什麼事情。

斯卡利是一位營銷天才,在加入蘋果之前,他是百事可樂總裁,在他任上,百事可樂成為與可口可樂並駕齊驅的品牌。喬布斯挖斯卡利的故事非常傳奇,在與斯卡利會面時,喬布斯發出了獵頭史上的驚天一問:

“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改變世界?”

斯卡利成了蘋果總裁之後,與喬布斯在經營理念上產生了巨大分歧,後來他反客為主,竟然將喬布斯趕出蘋果,這是後話。

我們再看另一個人,他出生於1971年。

8歲,每天閱讀10小時,把小鎮上圖書館的書讀完了,讀完整本百科全書;9歲,父母離異;12歲,開發了視頻遊戲Blastar,賺取了500美金;

14歲,讀《銀河系漫遊指南》等一系列科幻小說,遭遇校園霸淩,明確了拯救人類的人生使命;18歲讀大學;24歲和朋友創業Zip2公司;

28歲,出售Zip2獲得了2200萬美元,創辦了互聯網銀行X.com;29歲,X.com與Confinity合並,成立Paypal;

31歲,出售Paypal股份獲得2.5億美元,創立SpaceX公司來建造火箭;33歲,投資特斯拉;38歲,發布了首款特斯拉Model S;

42歲,發布“Hyperloop”超級高鐵的概念設計;46歲,創立隧道公司The Boring Company;

2025年,火星殖民計劃啟動,前往火星的票價目前定為20萬美元……

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埃隆·馬斯克。

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的誌向在一般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國內有人送他一綽號“美國賈躍亭”。然而這些年,他一步步走來,夢想竟一步步實現。這麼多人不理解他,嘲笑他,只能說明,地球不配擁有他,他是“來自星星的你”。

2. 第二個特征是發心,發善心

我在很多次演講中引用過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大家知道稻盛和夫最核心的經營哲學是什麼嗎?

有人曾經向稻盛和夫當面咨詢,中國企業家是應該向歐美企業家學習,還是向日本企業家學習。稻盛和夫回答說,在術的層面應該向歐美學習,在道的層面,則應該向日本學習。而道,應該向中國傳統哲學去尋找。

當被追問,這個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究竟是什麼時,稻盛和夫平緩地說出四個字——敬天愛人。

稻盛和夫企業經營理念的代表作是《成功的真諦》。讀這本書時,我有一種錯覺,仿佛讀的是中國哲學,或者是一本中國大家族的家訓。

讀小章節的標題,“利他精神”,“動機至善”,“因果報應”,“滿招損,謙受益”,“心懷感激”等詞匯充斥其中,這是一位在企業經營中把中國傳統哲學運用到極致的日本企業家。

有人說,這些理念不稀奇啊,我都懂啊。我怎麼事業無成?那是因為你並沒有真正踐行這些理念,稻盛和夫說:

“理念這種東西,如果領導者本人不相信,而是從別人那裏借來的,是一文不值的。我們沒有必要把經營理念想得那麼高深。理念可以很簡單,自己從心底相信才能稱之為理念。”

稻盛和夫

想一想我們自己,當遇到困難時,要做出決策時,不得不采用雷霆手段時,多大程度上遵循了“利他精神”、“動機至善”?有人說,我自身都難保了,我哪裏還能考慮他人?這其實是一個思維習慣的問題。

宋代以後,中國儒生必讀的一本入門級讀物叫《大學》。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緊接著就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大學》最核心的“三綱八目”。

我們做所有事情之初,要“誠意正心”,然後修身。修身的結果是,再也不需要刻意追問發心,發心就是至善。

北大教授李零曾在他的書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

有一次,在三聯書店二樓的咖啡廳等人,顧客除我,只有一夥年輕男女,在隔不太遠的另一張桌子上,好像是開會。他們高談闊論,話題是藥品生意。其中一人說:

“賣藥就要賣“治不好病”的藥——準確地說,是專治那些根本就治不好,但患者希望治好,而其實還是治不好病的藥。比如風濕、乙肝,肯定治不好,正是因為治不好,這樣的藥才特別好賣,不管多貴,都有人買。不錯,你說這樣做不道德,但我只是違反普通人的道德,並不違反商業道德。普通人的道德,只有等你賺到李嘉誠的地位才能講……”

這樣的人,缺的就是“誠意正心”這一課。他們即便短期成功,也必不長久。

想象力

我曾經想如果有一天退休了,該去幹什麼,後來覺得寫小說或者電影劇本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因為我經常做有意思的夢。一邊做夢,一邊贊嘆,這個故事真是太精彩了,現實世界裏的人根本想不到。要是能發明一個方法,在半夢半醒之間,把故事記下來就好了。因為清醒後再記錄,只能抓住一些只鱗片爪的碎片。

我最近就做過一個神奇的夢,具體內容忘記了,依稀記得夢的結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三維的物體,從正面看是圓形,上面看是三角形,側面看是長方形,這樣的物體是什麼樣子,想象得出來嗎?

我的這個夢就是這樣的。它應該是一個偵探故事,把這個故事中的主要元素提取出來,按時間倒序排列,成為一個不同的符合邏輯的故事,旁觀者看到的卻是不同的元素,組合起來又是另一個全新的故事。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

聽著就很有意思是不是?

其實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有想象力,遺憾的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想象力逐漸喪失,只能偶爾在夢中出現。

前兩年有一位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橫空出世,他在《人類簡史》中提出,人類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夠崛起並統治地球,正在於其擁有其他物種所不具備的一項能力——虛構。現代社會的諸多概念,諸如金錢、國家、企業、宗教等,都是想象的共同體。

哲學家馬克斯·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世界的本質是虛空,然而人類卻把生活過得有聲有色,所依靠的就是想象力。

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決勝未來的6大能力》一書中提出,隨著人工智能崛起,未來人類的右腦思維將會越來越重要,因為左腦負責理性,理性的部分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右腦負責感性,很難被替代,具體表現為6大能力,即三感三力,分別是: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和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

故事力指,有故事要會講故事,沒有故事要會編故事;交響力就像作曲家創作交響樂一樣,能夠把不同的器樂不同的聲部組合成美妙的主題和諧統一的音樂;共情力則是理解他人和別人產生共鳴的能力。

以上這些都需要想象力。

《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提出一個觀點:今天的世界,不再按照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劃分,而是應該按照想象力,劃分為高想象力國家和低想象力國家。而且,按照他的看法,所有人也應該這樣劃分,要麼是高創新,富有想象力的人,要麼是低創新,缺乏想象力的人。

托馬斯·弗裏德曼

弗裏德曼列舉了三種思維方式:工匠、侍者和新移民。

工匠是一種精神,把事情做專業,成為專家;侍者則體現了一種靈活性,弗裏德曼有一次在餐廳用餐,侍者給他非常好的體驗,他愉快地給了侍者很多小費;新移民人生地不熟,必須調動全部聰明才智,才能安身立命。

對照一下,很多人的思維連工匠都做不到,更不要說侍者與新移民了。

在金鼎平和教育綜合體項目組成立後的第一次會議上,我提到現在的商業綜合體為了吸引人流,都要體現“社交”的功能,甚至要有一些網紅打卡的景點。

營銷特別需要想象力。現代營銷學奠基人西奧多·萊維特寫了一本書《營銷想象力》,在書中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00年倫敦的一家報紙刊登了一則英國著名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的招聘廣告,廣告很短,只有49個字,但是廣告一登出,立刻應者雲集,這則廣告是這麼寫的:

招募男士參加冒險旅行。

工資很少,環境嚴寒,數月不見天日,危險四伏,可能無法全身而退。

成功之日,光榮和贊譽紛至沓來。

這就是一個具有想象力的廣告文案。萊維特認為,所謂營銷想象力,就是對顧客的需求做出富有想象力的響應,理解顧客最真實的需求,抓住企業經營的本質,從而創造性地制定針對顧客需求的企業運營計劃。

這個廣告充滿想象力地擊中了許多人內心對於榮譽的需求,因此才有那麼多人來應聘。

如果你害怕面對未知的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你多半缺乏想象力。因此,各位,從現在開始,在空閑的時候,嘗試發掘訓練自己的想象力。

作家是這方面的楷模。暢銷書作家馬伯庸介紹過一個做法,先設想一個原點,例如:在沙漠裏發現一整塊十噸重的黃金,該怎麼辦?由此展開去,想象各種可能,各種細節,細節一定得真實,這樣才能讓想象變得更有質感。

馬伯庸

這樣一種想象訓練,實際上分兩步。第一步,想象一個起點,或者想象一個終點,甚至一種結構;第二步,想象具體路徑,細節要真實,內在邏輯要強。

當開始想象路徑和細節並且思考內在邏輯的時候,浪漫就慢慢退去,精確浮現出來。

精確

理工科出身的人,天生對精確有嗅覺。

西方科學家流傳一個笑話:

一個工程師、一個物理學家和一個數學家,三個人坐火車在蘇格蘭旅行。他們看見窗外有一只黑色的羊。

工程師說:“哈!蘇格蘭的羊是黑色的!”

然後物理學家說:“不能這麼說,你只能說蘇格蘭有些羊是黑色的。”

這時候數學家說:“蘇格蘭至少有一個地方,其中至少存在這麼一只羊,它至少有一面是黑色的。”

美劇《生活大爆炸》裏,謝爾頓就是這樣的話語風格。

不是理工科畢業,也可以提升自己做事的精確性,有兩種思維必不可少,一是模型思維,二是工程思維。

模型思維

狹義的模型是一種微縮物品。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觀察到,微縮物品也許能夠徹底顛覆我們認知事物的方式:我們無須再通過循序漸進的觀察一點一點地了解全貌。而是一眼就能看遍事物的全局,當即明白其中的道理。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

廣義的模型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是如何認知與理解世界的?抽絲剝繭到最後,一定會發現一個模型。

有人研究血型,認為性格跟血型有關,這就是一個模型,通過血型把人群分為四類。

星座學說更為流行,對於全球幾十億人來說,12個星座顯然不夠,因此衍生出太陽星座、月亮星座、上升星座等復雜的理論體系。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

中國古人信奉陰陽風水,生辰八字。曾國藩特別擅長相面,他寫過一本書《冰鑒》,專門講如何通過面相來識人用人。相面之外,還有看掌紋、測字、解夢、占蔔算命等,都各自發展成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

有人說,我不信這些東西,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相信科學。殊不知,科學家也是通過模型來認知世界的。

牛頓的三大定律就是一種模型,這個模型對日常生活足夠有效,但並不是真相。等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大家才發現,牛頓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假設是錯的。相對論也是一種模型。今天物理學家還在苦苦思考新的理論,以將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統一起來。弦理論是到目前為止最有希望的一個模型。

諺語、箴言也是模型。小時候,家裏長輩就教導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後面還跟一句話:禍從口出,沈默是金。我一開始不以為然,後來吃了苦頭,對這個模型就高度重視了。

模型通常都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簡化。模型思維的第一步是做假設,假設的目的是精簡掉那些不重要的因素,而盡量搜集有效的已知條件;在此基礎上可以做邏輯推導,得出有價值的結論;把結論和現實進行擬合,如果十分匹配,說明這個模型很成功,如果相差很大,則要反思哪裏出了問題,很可能是假設出了問題,模型本身可能也不精確。

最精確的模型是數學模型。我以前大學讀的專業是應用數學,核心課程就是數學建模。我給大家舉兩個數學建模的例子。

2021年6月底,上海疾控中心宣布,上海完成疫苗全程接種人數達1683.6萬人,18周歲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種率達到了77.6%。這也宣告上海疫苗接種工作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為什麼是77.6%?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這裏面的數學模型很簡單,用到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就能理解。最主要的概念有兩個:新冠病毒傳播系數R0,也就是一個人被感染了,平均能夠感染多少人,R0越大,說明病毒感染性越強;疫苗保護效率p,打了疫苗的人有多大比例實現免疫。假如說R0<1,那麼,感染的人數會越來越少,這個病毒就不必擔心。R0>1,這個病毒就有擴散的風險。

新冠病毒的R0大約是2.6,打疫苗的目的就是要保證2.6個人裏面,至少有1.6個人是免疫的,不會被病毒感染。1.6/2.6=61.54%。理論上,只要人群中61.54%的人對病毒免疫,病毒就是可控的,不會大規模擴散。那麼,為什麼接種疫苗的比例不是61.54%呢?

那是因為疫苗保護效率p不是1。當時的國產新冠疫苗,其保護效率p=79.34%。用61.54%除以79.34%,便得到了77.6%。

再舉另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叫馬爾可夫模型。

通常一個課堂裏,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全神貫註聽講,總有一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開小差。有人可能一直開小差,有人可能偶爾開一次小差,但總體上,開小差的學生總數會維持在一個恒定的數值。

先做一個假設,今天認真聽講的學生,明天依舊認真聽講的概率是90%,10%會開小差;今天開小差的學生,明天依然開小差的概率是70%,30%會認真聽講。假如第一天50個人認真聽講,50個人開小差。那麼,到了第二天,50個認真聽講的學生中,45個繼續認真聽講,5個開小差;50個開小差的同學35個繼續開小差,15個認真聽講。

於是,第二天認真聽講的60人,開小差的40人。這樣演算下去,第三天認真聽講的是66人,開小差的是34人……一直到最後,認真聽講的75人,開小差的25人。到此,人數就保持穩定,不再變化。

如果把初始狀態調整一下,第一天所有的人都認真聽講,或者所有的人都開小差,到了最後,還是75人認真聽講,25人開小差。神奇嗎?我們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任何事物終究會回歸其本性。背後的原理就是馬爾可夫模型。

如果有人對數學模型感興趣,建議讀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維》,書中介紹了23組思維模型,每組又至少包含三四種模型,這樣總數將近100種,其中充滿了大量的數學模型。

有許多好的培訓課程,訓練的就是模型思維。如:六頂思考帽、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組織管理的楊三角方法等。模型能提升我們的思維品質。

工程思維

工程思維就是工程師的思維。工程師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一個想法變成現實。

有人說,科學的本質是發現,工程的本質是實現。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短視頻,講了一個新職業“收納師”。

主人公是一個97年的小姑娘,網名“納爺”。

她也確實做到了這個行業的頂端位置,時薪1200元,一個月能掙50萬!

收納師就是幫別人整理家裏的物品,經過收納師一番收拾,原本亂哄哄的抽屜、櫥櫃、房間就變得整潔而有條理。

可能你會很納悶,整理房間誰還不會?竟然有人能靠它賺錢!對,好的收納師自有其過人之處,依靠的就是工程思維。更具體一點,是工程思維中的一種結構化思維。

2021年平和學校舉辦25周年校慶,從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們舉辦了長達一年的校慶系列活動。舉辦這樣一個大型項目,特別需要結構化思維。

大家有沒有發現,策劃實施校慶這樣的活動,本質上跟收納師的工作差不多。在腦子裏,你把工作分成了很多類,形成一個個的模塊。這些模塊互不重合,又完全覆蓋了整個任務,沒有遺漏。

這種分類的能力,就是一種結構化思維。我們身邊有一些同事執行力特別強,拿到一項任務之後,很快就能將其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分步實施。這幾乎是一種本能,說明天生結構化思維能力強。

有一本書,叫《麥肯錫意識》,介紹了麥肯錫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其中提到麥肯錫非常著名MECE分析法。MECE是一個英文詞組的縮寫,全稱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這個分析法很好理解,在實際運用時如何分類特別有講究。

《麥肯錫意識》還提到麥肯錫公司如何做匯報,完全是結構化的思維,非常實用。簡而言之,就是結論先行,證據支撐。這個方法如今已經被運用到很多領域。

之前我曾經跟大家提過如何向上級匯報工作,我給大家建議的結構公式是:

匯報=目標+挑戰+方案+結果

匯報工作可不是把問題扔給領導,即便需要領導幫忙,提出的問題不能是問答題,而應是選擇題。秉持以終為始的思路,先講目標,然後講實現這個目標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然後列舉自己設想或已實施的方案,以及可能或已經發生的後果。

這樣匯報工作,領導就會覺得你思路特別清晰,工作推進很有成效。

我自己這兩年一直在嘗試用結構化的思維來寫演講稿。以這篇講稿為例,經過遴選,我最後選擇了懷特海“教育的節奏”的理論,以“浪漫、精確、綜合”作為這篇演講的主要結構。

在浪漫的部分,講理想主義和想象力;在精確的部分,講模型思維與工程思維;但邏輯與因果很難納入這個結構,聯想到我們這些年的發展,一直努力在營造一種包容的教育生態,於是就做了調整,在綜合的部分,講包容與生態。邏輯與因果留待下次再講。

這樣的結構,既有助於我自己整理思路,也方便大家理解。

綜合

程序員是典型的工程思維。網上關於程序員的段子很多,我列舉一個:

老婆給當程序員的老公打電話:“下班順路買一斤包子帶回來,如果看到賣西瓜的,就買一個。”

當晚,程序員老公手捧一個包子進了家門……

老婆怒道:“你怎麼就買了一個包子?!”

老公答曰:“因為看到了賣西瓜的。”

程序員給人們的刻板印象是呆板、木訥、不知變通。那是因為他們過度追求精確,而世界需要綜合。這部分我也講兩點,一是包容,二是生態。

包容

一個人,經歷足夠多之後,自然就會變得包容。

孔子說自己“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心態變得包容,無論什麼觀點,都願意聽一聽,哪怕自己不贊成,也去想一想其中有沒有道理。

我對“耳順”的理解是:總是去想,那些不贊同你甚至激烈反對你的人,有可能是對的。

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所說:“事實的反面是謬誤。但是一個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個深刻的真理。”

尼爾斯·玻爾

生活中的悖論很多,不同人構建的人生模型,有時甚至相互矛盾。

我舉個例子,我們都聽過這樣兩句話,一句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句是“行百裏者半九十”。如果這兩句話都是對的,難道完成90%才算是剛剛開始嗎?

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兩位教授分享,一位是芝加哥大學的法馬教授,另一位是耶魯大學的席勒教授。有意思的是,兩人的觀點截然相反,法馬教授認為市場是有效的,席勒教授則認為市場無效。

經濟學家喜歡建構模型,但是他們深知模型思維的弊端。經濟學家說,所有模型都是錯的,其中有一些是有用的。模型思維與工程思維都隱含了對真實世界的簡化與假設,只有這樣,才能讓問題推演。然而那些被忽略的因素有時候可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潤老師有一篇文章,核心觀點是“效率是創新的敵人”。文章提到,騰訊在做早期創新的時候,流行一句話:不鼓動,不反對,給空間,給時間。還有一句話:不擠出最後一滴水。

因此,劉潤說:效率,追求最短路徑;創新,需要適度浪費。

聽著很矛盾是不是?然而矛盾正是生活的本質。

所謂包容,就是在你頭腦中,不止一個模型,要有多個模型。查理·芒格十分推崇多元思維模型,同一件事情,嘗試用不同的模型,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有時候遇到一個復雜的問題,一個模型無法解決,需要把幾個不同模型綜合起來,才可能推動問題的解決。

一位朋友分享人生感悟,說了一個公式:運氣>選擇>努力。我很贊賞她,沒有一定的閱歷,講不出這樣的道理。

我給她提建議,把這個模型改一改,改成三個模型,境界會更開闊。她問,怎麼改?我說,把“努力”改為“天道酬勤”,“選擇大於努力”改為“低頭拉車,擡頭看路”;“運氣大於選擇”改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她連聲稱好。

我有些追求完美的執念,覺得這三句話在形式上不統一,於是把“天道酬勤”改為八個字。我首先想到的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最終還是確定為“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樣三句話在結構上就一致了:

1. 努力: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2. 選擇:低頭拉車,擡頭看路;

3. 運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句話單獨拿出來看,每一句都是一個成熟的人生模型。連在一起,對每一句皆認同且不產生內在衝突,才算是對人生有深刻的洞察。

在學校工作,時間流逝特別快。年復一年,一級又一級學生進來,一屆又一屆學生離開。我常常想,哪些教育對學生有幫助,哪些並沒有。

我見到過在學校裏表現出色、遵章守紀、心地善良的學生,多年之後碌碌無為,對母校沒有任何感恩之心;我也見過在學校調皮搗蛋、無法無天的頑皮孩子,長大之後成為某一個領域的精英。

這就促使我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學校教育的價值是什麼。人總是被自己建立的模型所限制,手裏拿著一把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而成長,就是把你曾經恪守的一些模型推翻,用更宏大的格局和更開闊的綜合視野看待問題。

市場究竟有效還是無效?經濟學家的答案是既有效,又無效。人性本惡還是本善?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告訴我們,既惡也善。如果能夠達到禪宗頓悟的境界,那就是無善無惡。

復旦大學已退休的哲學教授王德峰用一個比喻來形容禪宗的頓悟,叫“如桶底脫”。一個木桶裝滿了水,沈重不已,忽然有一天,桶底脫落,水傾瀉而下,那樣一種瞬間通暢的感受,就是頓悟。

能夠掌握各種不同的模型,卻又不受這些模型所限,在不同的模型間切換自如,可稱之為禪悟。

生態

自然環境需要“綠水青山”,教育領域也需要“綠水青山”。

做管理就是做生態。知名媒體人吳伯凡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在緬甸的某個山區,生態學家發現一種很珍貴的樹種正處於滅絕的狀態,原因是:它們雖然也結果實,但這些果子掉到地上之後,沒辦法長出小樹。

生態學家一開始以為是這種樹失去了生殖能力,或者說,這個果實不知道什麼原因出現了某種變異而導致沒辦法發芽,長出新的樹苗來。後來,經過反復研究發現,問題不是出在果子上,而是出在森林裏的另外一種要素,這種要素的缺失導致這種樹沒辦法再繁殖。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缺失的這種要素是——猴子。這個樹林裏本來有很多猴子,因為它們長得特別萌、特別可愛,深得城裏人的喜愛,當地人就把猴子捉起來拿去賣,導致森林裏的猴子就沒有了。

而這種猴子的主要食物就是吃這種樹的果子,樹籽經過猴子的腸道,借助於糞便的肥力發酵,然後才能發芽。所以沒有了猴子,這種珍貴的樹種也就要滅絕了。當然,最後重新把這些猴子弄回來,就又長出小樹來了。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每一種角色都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生態越是豐富,系統就越有活力。

上海在PISA測試中全球第一,卻得不到世界足夠的尊重與認可,因為我們是靠著大運動量的訓練刷題得到的高分。

我們在辦學校,而不是辦教育;我們在做產業,而不是在做公益;教育界太多平庸的功利主義者,培養的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許多老師勤勤懇懇,不知道自己越是勤勉,越是陷入“平庸之惡”……

我剛剛進入教育行業時,互聯網剛剛興起,我買了電腦,最早還是撥號上網,除了偶爾玩遊戲之外,更多的是在教育社區和全國各地的同道者交流。

那個年代,願意流連於教育社區的人大多是對教育有熱忱,內驅力強的人。在現實中,你可能沒有太多的朋友,但是在網絡社區裏,卻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平和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匯聚了一大批理想主義者。理想不能當飯吃,大部分的理想主義者都會在現實生活中碰壁,而不得不妥協。但是,我們願意給理想主義者一個安靜的角落,讓他們默默地發光,這樣一種細微的差別,極大地改變了平和的氣質。

《學校管理的本質》一書的扉頁上有一句話:學校管理的本質,是搭臺,是賦能,是生長。正所謂養魚先養水,水好了,魚會自然而快樂地生長,完全感覺不到被動與壓抑。

做學校生態,就是創造足夠的空間,讓那些浪漫的人,精確的人,都能在學校的大系統裏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參差多態,自在生長。

結語

我曾建構過一個模型,把人群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純粹的現實主義者,第二類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更多人屬於中間兩類,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與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在個人事務上,我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在職務行為中,我是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我試圖把這兩個角色綜合在一起。

綜合的最高境界是化繁為簡,舉重如輕。聽起來很浪漫是不是?那是下一個新循環的開始。

本文為2022年1月19日在平和學校寒假中層培訓會上的演講,略有刪減。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教育的目的》,(英)懷特海,文匯出版社,2012年10月

《教育的目的》,(英)懷特海,文匯出版社,2012年10月

“The Heart of a Broken Story” Salinger,J.D., Esquire XVI (September 1941).32.

IBO,https://www.ibo.org(獲取時間2021年12月25日)

《史蒂夫·喬布斯傳》,(美)沃爾特·艾薩克森,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成功的真諦》,(日)稻盛和夫,中信出版社,2016年9月

《去聖乃得真孔子》,李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3月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1973 原文如下:

Believing with Max Weber that man is an animal suspended in webs of significance he himself has spun, I take culture to be those webs and the analysis of it to be therefore not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in search of law but an interpretive one in search of meaning,” he wrote in his 1973 book,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全新思維:決勝未來的6大能力》,(美)丹尼爾·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沒有這三種想象力,你將被時代拋棄》,胡泳公眾微信號

註:金鼎天地平和教育綜合體,位於上海浦東金鼎天地商辦“九宮格”東北區塊,匯集諸多優質教育資源,是金鼎天地唯一一個以教育為主題的地塊。

《營銷想象力》,(美)西奧多·萊維特,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年9月

《把世界裝進火柴盒:微縮的歷史》,(英)西蒙·加菲爾德,未讀出品,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模型思維》,(美)斯科特·佩奇,湛盧文化出品,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

《麥肯錫意識》,(美)艾森·拉塞爾,保羅·弗裏嘉,華夏出版社,2002年1月

在玻爾的兒子著作中有轉述,Hans Bohr in "My Father", published in Niels Bohr: His Life and Work (1967), p. 328

《效率是創新的敵人》,劉潤, https://mp.weixin.qq.com/s/4E7vGQHkXcwqxPPQIYdrPw,(獲取時間2021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