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孕婦夢見打棗吃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密雲位於北京的東北部,屬燕山山脈與華北平原過渡地段,其東、北、西三面群峰疊嶂,北齊長城和明長城綿延在崇山峻嶺之上,碧波蕩漾的密雲水庫正居其中。密雲山水兼備,有著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獨特的區域環境,促成了千百年來一批批貢果的誕生。

  金絲小棗重歸故裏

  “西田各莊的棗、黃土坎的梨、墳莊核桃好剝皮。”這是密雲地區流傳很廣的諺語,說的是密雲著名的三樣果品,也被稱為“密雲三寶”。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西田各莊的金絲小棗,為三寶之首。

  《史記》記載:“燕有魚、鹽、棗、栗之饒。”(戰國時期密雲為漁陽,屬燕國領地)三國時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漁陽有魚、棗、栗之饒,與中原內地交易,輸入大量布帛、瓷器。元代的《打棗譜》和《析津誌》對密雲金絲小棗都有記載。

  棗樹在密雲各地都有分布,以田各莊所產的金絲小棗為最佳,一度漂洋過海遠銷到國外。其特點是色澤鮮亮、皮薄肉厚、核細無蟲、含糖量高、營養豐富,且果實越小越珍貴。當年以其為原料制作的著名果脯“金絲蜜棗”曾風靡京城。如果把金絲小棗從中掰開,金黃的棗肉間清晰可見無數道細細的金絲,甜如糖、色如蜜,欲斷還連,最長可拉伸至30厘米。

  鼎盛時期的金絲小棗,在西田各莊地區就有30萬棵,年產量達100萬公斤。1963年到1965年,河北滄州引走了3000多棵棗樹。到上世紀70年代,西田各莊的棗樹大部分被砍掉了,剩下的也因無人照管長“瘋”了,導致枯死,金絲小棗一度瀕臨滅種。

  提起金絲小棗,老一代密雲人有著幸福滿滿的回憶。過去,能吃到西田各莊的金絲小棗,絕對是件美妙之事。

  2010年,在密雲絕跡多年的金絲小棗重歸故裏,從河北滄州“請”回的樹苗,在新城子塔溝村安家落戶,至今已發展到3000余畝、2萬余棵。

  京城板栗近半出密雲

  板栗素有“幹果之王”美稱,果肉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和核黃素,中醫認為板栗能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相媲美,故又稱“腎之果”。密雲山多地廣,所產板栗個兒大飽滿,油潤亮澤,香甜軟糯,堪稱板栗中的佳品。

  板栗是我國栽培較早的果樹之一,在密雲更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詩經》《禮記》《論語》《史記》等文獻中均有記載。三國時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稱:“五方皆有栗,唯漁陽、範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

  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設五郡,漁陽郡為新設的五郡之一,郡址位於密雲統軍莊村南邊的南城子,此為密雲地區行政建置最早的記載。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記:“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密雲時屬燕地。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密雲地區有三四百年以上的板栗樹二百余株,依然枝葉繁茂,果實累累。

  《密雲縣誌》記載:上世紀30年代,密雲縣有栗樹6718株。其實,密雲到底有多少株板栗樹,恐怕沒人說得清。有人家的地方有,人跡罕見的地方也有,荒山野嶺,河套平原,長城內外,栗花香遍。

  經過不斷發展,密雲建成了環密雲水庫的板栗生產基地,種植面積已達30余萬畝,占北京市板栗種植總面積62萬畝的近一半,年產優質板栗1300萬公斤,居北京各區首位。2004年,密雲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板栗之鄉”榮譽稱號,2008年,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授權使用“燕山板栗”地理標誌。

  板栗是密雲生態發展的一張金名片,也是饋贈親友的絕佳禮品和電商銷售的網紅產品。

  “貢梨之鄉”黃土坎

  密雲另外一寶是黃土坎鴨梨。

  黃土坎鴨梨,特指密雲水庫北岸不老屯鎮黃土坎村所出產的鴨梨。2000年,黃土坎鴨梨通過北京市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3年獲中國(北京)首屆沙產業博覽會“名優產品”稱號,有“梨中之王”的美譽。

  黃土坎鴨梨果皮金黃,果核細小,肉厚酥脆,甘美香甜,窖藏後香氣更加濃郁。此梨還有一個特點:久放不壞,耐氧化,咬一口放至次日,創口處依然鮮亮如初。

  黃土坎村位於雲峰山下,這裏有北京地區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南與煙波浩渺的密雲水庫隔路相望。這裏日照充足,氣候濕潤,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鴨梨生長。而且這一帶山脈蘊含大量麥飯石,總儲量約在一億噸以上,不僅在北京地區儲量第一,在全國的儲量也居於前列。附近大小河流,都出自深山,經過麥飯石的層層過濾,水質清冽甘甜。得天獨厚的山脈、水質和氣候,使當地成為聞名全國的“長壽之鄉”和“貢梨之鄉”。

  黃土坎種植鴨梨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由承德避暑山莊回京,行至位於不老屯東部的瑤亭行宮時,天色已晚,便住了下來。大臣獻上各色時令果品,都不能引起乾隆皇帝的興趣。當地官員獻上黃土坎鴨梨,乾隆皇帝一見,贊道:好個金黃如玉、熠熠生輝的果中仙品!再仔細一品,果真是清脆異常,甘美如飴,連稱“梨中之王”。從此,黃土坎鴨梨便名揚天下、享譽四海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皇家貢果。

  墳莊核桃和禦皇李子

  當地有兩樣聲名遠播的明星果品,即墳莊核桃和石蛾禦皇李子,這些年風頭強勁,成為京郊備受追捧的名優果品。

  核桃在密雲為常見果品,山區家家戶戶都有幾棵核桃樹。要說最出名的,當屬墳莊的核桃了。墳莊地處燕山腳下,土層深厚,土壤含氮、磷、鉀、鐵等元素,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宜核桃栽培,出產的核桃個兒大皮兒薄,手拿兩個核桃輕輕一擠,就能把皮擠破,核桃肉香脆適口,過夏不生蟲,不跑油,為核桃中的精品。

  墳莊栽植核桃歷史悠久,清朝時,曾被乾隆帝欽點為皇家貢品,每年秋末,都有一批經過嚴格篩選的核桃獻到皇宮。墳莊於明代成村,稱“汾莊”,清代之後才改成現在的“墳莊”。據說村西卸甲山,有一大墓,稱為“鳳山”,為和親王弘晝之墓。弘晝是雍正帝第五子、乾隆帝之弟。他葬於此處後,朝廷派看墳人居於此,久而久之,這裏就形成村落了。

  起初,墳莊的核桃數量不足千株,分布於河溝、壩堰、地邊等處,零零散散,不成規模,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向規模化發展。到現在,全村核桃種植面積已達1600多畝,共有72000多棵,其中百年樹齡以上的有上百棵。隨著核桃產量逐年提高和價格不斷上揚,果農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管理也更加科學精細,核桃產品已遠銷到日本、韓國等地。

  東邵渠鎮石蛾村是禦皇李子的發祥地,據《北京果樹誌》記載,當地栽種李子樹的歷史已超過四百年。四面環山的獨特環境,富含鐵、硒、鋅、鎂等微量元素的肥沃土壤,充沛的優質地下水,全年長達2800小時的日照時長,造就了禦皇李子的優質口感。所產李子皮薄肉厚、酸甜適中、果核幹小。果核幹到采摘時輕搖可聽到嘩啦啦的響聲,輕輕一掰成“三大件”(果肉兩件、果核一件)。

  清光緒《宛平縣誌》對康熙帝和禦皇李子的故事有過記載。康熙帝當年途經石蛾,偶見李子園內碩果累累,果色黃澄,鮮亮如玉,薄帶粉霜,十分好看,摘下細品,肉質細密,汁多味甘。康熙帝龍顏大悅,對群臣說:李唐有天下,此果未得封,果雖為李姓,今長於大清。遂賜名“禦皇李子”,成為禦用果品,石蛾村也被稱為“禦皇李子之鄉”。

  禦皇李子越來越出名,相鄰的村子也開始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東邵渠鎮還為李子註冊了“石峨”和“禦皇”兩個商標,並取得了“綠色食品”標誌,還舉辦了多屆禦皇李子采摘節,使全鎮李子產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如今東邵渠鎮李子種植面積已達近萬畝,為北京最大的李子種植基地,有禦皇、晚紅、早艷、黑寶石等品種。李子基地核心區域位於石蛾村,占地1000余畝,年產量可達100萬公斤。

(原標題 燕山腳下的密雲貢果)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郭冠榮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