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貝殼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寒假期間,高校學子大多選擇回到家鄉,與家人共度新春、闔家團圓。但如果實驗室還養著用來進行科研的小生物,怎麼辦?

在上海海洋大學,就有學子專程留在學校,一邊抓住寒假的黃金時間做科研,一邊悉心照料著這些小生命。

“有我一口吃的,就有魚一口吃的。”魏文波笑著說。

水產與生命學院生物學專業研二的魏文波所在的課題組,負責著馬口魚和羅非魚的科研任務,他自身的科研方向則主要關於轉基因青鳉魚。他介紹,實驗室分大小魚房,小魚房養殖著數百條馬口魚和數十條羅非魚;大魚房則安置著百來個魚缸,裏頭養殖著千余條青鳉魚。

大魚房裏的青鳉魚 本文圖片為受訪者供圖

除夕這天,他受住在學校附近的老師邀請共進年夜飯,但他心裏也惦記著魚的“年夜飯”。這天,他將高檔食材“紅蟲”從冰箱取出,等待解凍後,混著幹飼料餵給魚兒們吃。魚兒一下聚攏到手邊,爭先恐後地搶食。

魚不可一日無食,因此這個寒假,來自江西的魏文波早早就決定留在學校,進行包括餵魚工作在內的科研工作。他每天餵食2~3次,中午晚上打開魚房的門,一一給課題組的青鳉魚、馬口魚、羅非魚餵食,觀察它們的狀態並做記錄,寒假期間他還徹底清洗了魚缸。

魚房

雖然寒假的課題組只剩他和魚,但魏文波並不感到寂寞,每次打開魚房的門,他明顯感覺魚兒活躍起來,尤其是小羅非魚,感應到人來便蹦得老高,等待被餵食。“馬口魚的運動能力強,不能餓著它,餓了就向外跳,鬧‘自殺’。”魏文波說,“同學和師兄師姐人不在,但也很惦記,經常來問魚的產卵情況如何,吃得飽嗎?”他介紹,馬口魚和羅非魚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味美有營養但價格偏高,實驗室所做的科研之一,就是研究兩種魚的人工繁殖。

魏文波給羅非魚餵食

同樣留校做科研的還有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博一研究生孫炳艷。這是這位山東姑娘第一次留校過年,手頭的科研實驗還沒結束,她盤算了下上海往返家鄉的時間,決定留下來。

孫炳艷所在的課題組主要做海洋生理生態方面的實驗,以厚殼貽貝為模式物種,研究諸如微塑料一類的海洋環境汙染問題。寒假期間,因為實驗室人少,孫炳艷有更多的機會使用儀器、專註實驗,她也抓住時間規劃了寒假科研任務。

孫炳艷(左)和同樣留校做科研的師弟(右)

除夕前幾日,因為實驗需要,兩百多只貽貝從嵊泗來到學校實驗室。貝殼剛來的時候,孫炳艷著實費了些功夫。擔心從海水中來的貽貝產生應激反應,她又是自己配比鹽水,又是刷缸,才把貽貝一個個小心放進缸中養殖。

貽貝初來乍到,尚不能投餵,到了除夕夜,正是時候可以給它們第一次餵食。孫炳艷停掉缸中的循環水,把在營養鹽中培育的小球藻,小心地註入水中,半小時後,再把循環水打開,讓貽貝呼吸。此後每天早晨,她要重復同樣的工作。

孫炳艷給貽貝餵小球藻。

“魚搶食很熱鬧,相比之下貽貝們吃東西我們是看不清的,但我知道它們吃得美美的。”孫炳艷介紹,待穩定後,貽貝的養殖會相對容易些。“它們自身抗不良環境的能力是很強的,有濾食的能力,也正因此,這是檢測海洋環境的‘哨兵’,如果一些汙染物對貝類尚且有影響,那可能說明,它對於魚類乃至人類,會產生更大的損害。”

此外,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了解到,在校園的各實驗室,因各種原因留校的學生還有不少。本科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項目申報,實驗方案設計以及綜述寫作,為新學期開展相關科研活動打下基礎;研究生們則在寒假期間整理數據,撰寫學術論文。假期對於這些高校學子而言,是出成果的“黃金期”,只有做好實驗才能成果多多。

責任編輯:陳少穎 圖片編輯:金潔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