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滿地牛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河南蘭考黃河灣風景區俯瞰黃河。

李金雷攝(新華社發)

河南信陽田鋪大塆風光。

新華社記者李 安攝

大河之南,中國之中。在100年的奮鬥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河南人民英勇奮戰,頑強拼搏,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中,河南共有4條線路入選,足跡遍及革命和建設、脫貧與振興,無論是“改天換地·中原奇跡”“革命大別山·紅色鄂豫皖”,還是“南水北調·活水之源”“山鄉巨變·美在中原”,都是河南風華的生動註腳。

英雄大別山

大別山,一座革命的山、紅色的山、英雄的山。

戶戶有紅軍、嶺嶺皆豐碑,河南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位於大別山腹地。革命戰爭時期,5萬多新縣兒女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用鮮血和生命寫就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歲月如歌,如今,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屹立在新縣的熱土上。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裏,陳列著《懲辦土豪劣紳條例》《鄂豫邊革命委員會土地政綱實施細則》等鎮館之寶。新縣不僅見證了革命鬥爭的硝煙,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探索法治道路的實驗田。

距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100公裏開外的地方,在息縣淮河岸邊坐落著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集旅遊、文化展示、生態景觀、休閑遊憩於一體,紅色印跡與息縣歷史交相輝映。

淮河是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最後一道障礙,息縣是劉鄧大軍強渡淮河的主要地區。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余人,衝破敵人的重重阻攔,渡過淮河天險,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序幕。

紀念館的大廳裏,一幅大型浮雕上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正在搶渡淮河的劉鄧大軍,仿佛在向參觀者講述著一首波瀾壯闊的史詩。紀念館全方位再現了當年劉鄧大軍的震撼場景,為弘揚“大別山精神”、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奮鬥活水來

1962年冬,風沙、內澇、鹽堿“三害”十分嚴重,組織上決定派焦裕祿到河南蘭考擔任縣委書記。臨上任前,組織上給焦裕祿講:“蘭考有三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窮,第三最難。”焦裕祿卻對組織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最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裏。”

475天,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苦幹實幹,治理“三害”,改變了蘭考的面貌。“蘭考人民多奇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焦裕祿曾用生命喊出的豪言,如今在蘭考已變為現實。目前,蘭考縣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全國小麥、棉花、油料生產百強縣。兩岸的黃河濕地每年都會有大雁、天鵝、斑嘴鴨等200多種野生動物棲息繁衍。

“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言壯語同樣在河南林州付諸實踐。

林州,以前叫林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歷史上屬嚴重幹旱地區。10萬林縣兒女硬是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靠一錘一釬建成了長達1500公裏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孕育形成的紅旗渠精神,不僅銘記了林縣人民感天動地的奮鬥歷程,而且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然激勵著廣大幹部群眾奮發進取,創造更多的輝煌。

前有紅旗渠,今有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由南向北進入河南安陽南郊,沿西北畫了一個半圓,再向北去。

一渠清澈的丹江水,緩緩流進安陽,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安陽市已有約180萬群眾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安陽河、湯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農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安陽正在成為一座天更藍、水更清、更宜居的城市。

生態助致富

叮咚流淌的山泉映著綠竹,古樸的農家建築坐落於山水之間,晝觀山花聞鳥語,夜臥林海聽濤聲——河南欒川縣重渡溝的鄉村美景,活脫脫一幅山水畫。

“以前開荒墾山、伐木砍竹,刨不出幾個錢。”村民們逐漸認識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求發展,只會越來越窮。如今,在重渡村,數萬畝竹林變成“綠色銀行”,人們搭起竹林長廊、竹林幽徑等景觀,開發出了竹筒米飯、竹制辦公用品等產品。重渡村的發展蛻變,是以生態之美引領發展之變。

近年來,自駕遊成為許多人的選擇。欒川縣順勢而為,推出精品鄉村旅遊線路,綠色發展這把“金鑰匙”正在打開群眾致富增收的大門。好風景換來好前景,曾經的貧困山村已變成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河南大地上,越來越多的村莊面貌讓人耳目一新。

在河南信陽,田鋪大塆村也是“網紅打卡地”,這個坐落於大別山深處的小山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在田鋪大塆設立臨時指揮所,大塆後山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戰鬥遺址。如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田鋪大塆,成為遊客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老家寒舍”是田鋪大塆的第一家民宿,店主韓光瑩說:“過去的田鋪大塆,房屋破敗,牛糞遍地,村裏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外出務工。如今,環境美了,生態好了,許多人都回來了。”

今天,“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正在田鋪大塆成為現實。在這裏,“60後”“70後”可以參與鋤地、播種等農耕活動,感受農趣;“80後”可以到童年體驗館重溫中學記憶;還有“90後”喜歡的伴手禮店……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鄉愁。

現在,鄉村旅遊已成為田鋪大塆的支柱產業。以前的空心村變成了現在的網紅村,靠著鄉村旅遊這一抓手,村裏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劉發為)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